ico-crumb.png 首页 > 代表风采

对发展的不懈追求

日期: 2013-03-08

 

对发展的不懈追求

 

区十五届人大代表 严晓俭

 

 

日前,本届徐汇区人大代表、市十三届人大代表严晓俭收到了上海市民政局就其提出的《关于给予非上海市户籍的长住人员办理敬老卡的建议》书面意见所作的详细答复,“非本市户籍长住人员办理敬老卡”一事有望实现。这是五年来在严晓俭代表的督促下解决的又一项关于民生问题的建议。

镜头回到五年前。20072月,徐汇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闭幕,中国海诚股份党委书记、总裁严晓俭被天平选民推选为区人大代表。同年,中国海诚完成了五年的改制与布局,以“中国海诚”名义在深圳证?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五年间,严晓俭身兼数职却不负选民所托,并且带领中国海诚成为国内轻工业工程服务领域的排头兵。

转制央企 布局谋势

1953年,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落户到了徐汇。1999年,国家撤销了工业部,改革的浪潮将这些与轻工业部挂钩的“事业单位”推到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怎样才能在市场的风口浪尖中站稳脚跟呢?2002年初,时任中国轻工业上海设计院副院长的严晓俭受命负责原国家轻工业局下属八家设计院转企改制方案的起草工作,他用自身20余年的切身体验,分析总结了设计院发展的经验和体制的缺陷,在大量细致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将原来的事业单位经过主辅分离进行转企改制,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股份制公司的方案。实践表明这一创新的改制,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得到了当时的中央企业工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的肯定和批准,被认为是国有大中型科研设计院所改制的一种先进模式,被誉为“国企改制的典范”。

200212月,中国海诚正式改制为股份制,并完成更名。但是严晓俭改革的步伐却没有停止,他又将目标放在了上市。当时,申报上市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以制造业为主,一家设计院要求申报上市还闻所未闻。凭着优异的业绩、良好的成长性,20072月,海诚如愿以偿通过了审核,成为了第一家取得上市资格的科技型央企。对于海诚而言,或者,对于严晓俭而言,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取得上市资格为海诚进入跨越式发展铺就了轨道。

一直以来,海诚的收入以传统的设计、咨询、监理为主,随着行业的发展,严晓俭敏锐的意识到这样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强,海诚必须走总承包“集成商”的路。总承包有利于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一站式的综合工程服务,这一业务模式,在国外被广为接受,也是未来工程承包发展的一种趋势。该项业务对公司资金储备要求较高,通过上市,海诚就在短期内筹集到了相应的资金。如今工程总承包占了海诚业务量的70%左右,这为海诚现在及将来的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果断转型 文化制胜

彼时,严晓俭已经被推选为人大代表,每逢主题讨论或分组谈论,他总能针对热点问题积极建言,提出审议意见和建议。他建议要加快创新、调整结构,像香港学习建立完善的服务业配套。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他则建议,城市管理者和运营者要用新的角度看待城市,用新的思维发展城市,通过高科技手段将城市各系统连起来,实行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速、高效、公开、透明管理。而他建议的转型发展正是以海诚为实践的舞台,以一个企业家的身份践行着社会责任。作为我国轻工行业最大的、提供有关设计、咨询、监理等工程技术服务和工程总承包服务的综合性工程企业,中国海诚果断转变原来那种以工程设计咨询等传统优势业务为主的经营思路,从大型设计院转型为总承包类工程公司,使得公司向业务全面覆盖整个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严晓俭根据公司业务以高技术、专业化、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智力型工程科技服务的特点,制定了激励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专项奖励制度,他倡导“只有客户有价值,企业才有价值”的经营宗旨,强化技术质量的管理和监督,使得公司设计项目合格率和项目履约率始终保持100%,从而在市场经济的博奕中成为赢家,吸引着包括美国迪斯尼、杜邦聚酯、3M、日本松下、英国糖业、德国巴斯夫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纷至沓来。

海诚上市以后,确立了以文化制胜的发展战略,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着力于企业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对客户负责、对员工关爱、对股东回报”的良好氛围。为了与客户更好的沟通,海诚取消了翻译组,让设计人员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海诚拒绝“拿来主义”,提倡原创,坚持技术创新,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每年都有近百项项目获奖,几十项专利获批。海诚始终秉承着“海纳百川、诚信至上、人为根本”的核心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在海诚,不会轻易对不得力的员工说不,而通过适当的换岗,努力帮助其寻到一个能够发挥他才能的岗位。在海诚,没有论资排辈也没有门户观念,公平的分配制度、完善的发展通道让很多年轻人挑起了大梁。每一位海诚的员工都在公司精心搭建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为个人与公司共同的事业奋力拼搏,也使企业的发展更具活力。

倾力倡导和培育和谐的企业文化,兼顾各地子公司历史、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做到既重视先进理念引导,又尊重个性差异,确保了海诚整体、有序和稳定发展,也为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本土化”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严晓俭非常重视凝聚力的培养,员工家中但凡有生老病死,总会收到温暖的慰问。而家里有困难的员工,部门都会主动组织募捐。公司被上海市总工会评为“2011年度和谐企业”。

在汶川、玉树地震之后,海诚员工情系灾区,严晓俭更是身体力行,带头自发捐款,带领全体同仁为灾区员工送上真切关怀、亲切慰问和无私援助,还积极参与灾后建设项目工作,荣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工作突出贡献集体”光荣称号。此外,海诚还积极参与上海市“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与崇明县经济薄弱地区签署结对协议,捐资筑路并资助该县竖新镇永兴村农户实现有线电视“家家通”实事项目,让地处偏隅的农民告别了孤寂的苦夜,告别了“雪花”电视,能够和市区人民一样,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欢乐,这是海诚回馈社会的又一贡献。与所在地区困难家庭签署帮困协议,每年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就学,更是海诚每年少不了的活。

反映民情 不负重托

虽然谋求企业发展是严晓俭的重大课题,但是履行代表的职责他可一点也不含糊。当选为区十四届人大代表的短短的一年间,他密切联系选民,反映选民意见,热情支持公司所在地居委会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后,他在出席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政府报告时提出,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要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要从废纸的回收利用做起,做好废旧家电的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他为科技型企业后继乏人忧心忡忡,提出了“关于解决大型科技企业招聘的毕业生户籍的建设”的书面意见;他十分关注社会离退休人员的生活状况,提出了“关于应逐步缩小事业和企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差距的建议”、“关于中央企业单位局级(高级专家)干部医疗统筹费享受上海市企业政策的提议”等书面意见。他为了企业发展确实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在市代表小组活动中,市人大的信访接待等各项代表活动中都有他的身影和声音……

五年来,严晓俭代表坚持参加市、区人大组织的各项活动,同时积极联系社区,走访群众,广泛听取意见和反映。并将基层群众的合理诉求,用议案和书面意见形式反映。

20098月,严晓俭收到一封选民来信,反映急病致电120后,派车时间过长,致使病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生命垂危的情况。严晓俭立即感到到此事非同小可,在经过企业内部、选区等地多次调研之后,在两会上提出了《尽快解决120救护车少、派车时间长的问题》的议案,受到高度重视。市政府增加了对医疗急救系统必要的经费投入,加大了市、区县两级财政的财政拨款,使得这一问题得到缓解。2011年,在了解到很多企业反映留人困难的最大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困扰时,严晓俭提出了《关于尽快出台公租房实施办法的书面意见》,提出设计阶梯式的住房政策,灵活应用公共租赁房、经适房以及人才公寓的特性,形成激励与扶持并重的保障体系,引起了市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今年年初,严晓俭根据社区群众反映的退休人员由于所在单位效益差或倒闭、员工自身内部意见不统一等因素造成无法参加退休住院计划保险以及年底社区卫生中心药物准备不全造成的住院难和配药难问题,经过多次寻访后,提出了《完善退休住院计划保险,让更多职工享受福利》和《关于改善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药品限制情况》的书面意见。这两份书面意见也得到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市卫生局表示将逐步推进家庭医生工作制,采取措施,使年底配药难真正有所缓解。

这几年,严晓俭撰写的书面意见和调研报告在案头已垒起厚厚一沓,但提及至此,他仍严肃地说:“还有很多群众的呼声不能尽快得到解决,我很惭愧。”正是他对公司事业、社会公益和城市发展的不懈追求,驱动着他,鼓舞着他,向更高、更远的方向,迈出扎实的一步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