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徐汇区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汇报及2023年工作计划
日期: 2023-03-28
2022年徐汇区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
完成情况汇报及2023年工作计划
徐汇区生态环境局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和第八轮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之年,区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思想,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推进“环信码”管理,完善“智慧环保”体系建设,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助力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各项指标表现良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2022年环境质量状况
(一)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徐汇区分区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指标PM2.5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较2021年同期28微克/立方米下降10.7%;PM10浓度38微克/立方米,较2021年同期44微克/立方米下降13.6%。大气环境质量(AQI)优良率为91.5%,较2021年同期92.1%下降0.6个百分点。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全区11个市考断面达到II类水6个,达到III类水4个,达到IV类水1个,考核断面达标率100%。各考核断面主要指标溶解氧平均浓度6.52mg/L,较去年同期上升3.49%;氨氮平均浓度0.43mg/L,较去年同期下降10.42%;总磷平均浓度0.09mg/L,较去年同期下降25.00%。
(三)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全年开展7个地块的场地调查工作,全部达到环保要求,可安全利用;符合重点建设用地核算条件的12个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地块全部纳入安全利用率核算,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
二、2022年环境保护目标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有序推进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整体完成情况
我区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共有60个项目,其中市级项目44个均已启动,已完成20个,区级项目16个均已启动,已完成8个。第八轮所有项目均已启动,完成率为46.7%。
2、碳排放碳达峰工作持续推进
(1)碳排放碳达峰工作不断推进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子,结合市、区两级“碳达峰”工作方案,梳理我区“碳达峰”工作任务清单,积极调研我区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全面推进低碳实践区、低碳社区创建工作,探索构建绿色交通领域碳普惠体系。针对《上海市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宣传,推进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创建低碳实践区,华悦家园创建低碳社区,梅陇三村创建近零碳社区,探索建立《徐汇区低碳发展实践区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相关部门推进落实低碳创建各项任务指标。同时,成立低碳社区联盟,搭建交流沟通、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联盟效应,推进各联盟成员的队伍建设,营造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扎实推进社区整体生态文明建设。
(2)清洁生产审核与改造工作不断完善
充分发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推动作用,持续推进区内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自愿性)工作。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水环境保护
(1)水生态治理得到加强
一是充分发挥预警作用,确保优三比例。我区充分发挥区内2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2个浮标站及9个泵站放江小微站的效用,动态掌握水质变动情况,定期通报当月水质问题。持续开展无人机、无人船与人工巡河相结合的巡河模式,及时发现河道问题,及时督办整改。二是先行先试攻坚河道问题。与市环科院合作研究水质攻坚问题,与科院研所等机构在全市率先开展河道水环境健康度调查评估试点工作,对我区11条典型河道(15个监测断面)持续开展不同水文时期水生态环境质量跟踪监测和水环境健康评估,并在龙华港开展微气泡曝气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三是做好涉水企业的监管。结合我区排污许可证重点涉水企业开展监管,积极推进落实企业安装在线监测,完成涉水重点企业在线监测安装和联网。在重点管理的医院先行先试,利用在线监测,动态掌握医疗污水余氯监测数值。
(2)“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
2022年,我区编制《徐汇区漕溪和罗秀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完成龙水南路和罗秀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工作,我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经评估为18.56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总面积33.79%。通过“城市更新+海绵”、“新建项目+海绵”等方式,打造了一批海绵样板工程,提升了海绵城市的展示度。2022年,区内完成以桂果路新建道路、华东理工大学段绿地项目、康健街道保利天悦地块等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一批样板工程,项目充分发挥了海绵城市的雨水滞蓄、净化、收集、利用功能,在我区构建韧性、绿色生态城区的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雨污混接和调蓄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根据《关于打赢本市新一轮雨污混接综合整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我区深入推进新一轮雨污混接综合整治任务。2022年,需完成雨污混接改造项目的9个小区已全部开工,确保年内完成,其余18个小区均已开工。植物园和新蒲汇塘两个调蓄设施的建设已经开工,罗秀、华泾北初雨联合调蓄设施已启动招投标程序,年底前开工,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
2、大气环境保护
(1)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控制持续加强
依托扬尘污染常态化管理机制,持续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定期召开扬尘联席办例会,每月开展工地及道路巡查工作,联合城管等部门开展工地“环信码”评分工作。二是继续开展工地和道路扬尘联合执法工作。每周开展工地扬尘联合执法,加大龙吴路联合执法队运行执法管控力度。全年共检查大型运输车辆10923辆次,查处各类违法行为336辆次,共计罚款55600元,罚分96分,扣车52辆。三是根据“一网统管”要求,依托“扬尘智理”场景,加强道路洒落整治力度,加强渣土车运输单位监管,巩固道路扬尘治理成效。
(2)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不断深化
一是开展VOCs走航监测。在全区及区区交界处分时段对VOCs、颗粒物、氮氧化物和恶臭指标进行走航监测,力争实现快速响应、精准管治。二是开展VOCs2.0版综合治理工作。推进完成我区14家涉VOCs工业企业综合治理工作。持续对30家涉喷漆的汽修企业开展VOCs在线监测和提标治理工作,在企业自查基础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治理成效进行抽查。
(3)移动源多源头监管持续加强
一是加强重型柴油车路检路查。依托龙吴路联合执法队,路检路查工作内容在检测车辆尾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车用尿素、车辆超载、车容车貌检查等内容。结合“一网统管”运输车辆违规智能识别系统大数据分析情况,在龙吴路沿线等重点道路设立移动检查点位,加大柴油车路检路查及处罚力度。全年我区开展柴油车路检路查、入户检查1867辆。二是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结合工地扬尘监管工作,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检查,指导机械所有者开展申报工作。全年共计检查非道车辆658辆,未申报或悬挂牌照9辆,处罚9辆,罚款10000元;共检测非道车辆109辆。
3、土壤(地下水)环境保护
(1)土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我区以“5+1+X”重点收储、征收地块为重点,积极开展收储地块土壤环境场地调查监管和组织评审相关工作,结合全区土地管理,组织开展场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修复的评审工作。通过场地现场踏勘、逐项对照执法要点、核实台账资料等方式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共检查原土壤重点监管单位1个(3M今年已调出名录)、企事业单位4个、土地使用权人4个、从业单位11个,累计完成7个地块的土壤调查项目归档,保障区域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2)场地调查全过程监管持续加强
通过精细化、科学化、社会化等创新监管手段,进一步提高土壤管理效能。采取与第三方同步进场布点、同步采样分析、同步比较结果的“三同时”监管措施,杜绝第三方单位弄虚作假的情况;对尚处于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中的地块进行航拍,确保名录中的地块未开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施工作业;对已完成场地调查和修复的地块开展全覆盖现场巡查,确保后期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无二次土壤污染的情况。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危险废物日常管理持续加强
我区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在册433家,危废重点监管单位(年产废量在100吨以上)共计7家,均已完成危废管理计划年度首次申报,全年累计危废转移量2985.71吨。同时,结合危废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危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2)医疗废物日常监管持续完善
我区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共计380家,全年累计医废转移量10209吨。其中239家为小型医疗机构,其产生的医废纳入我区“医废最后一公里”项目进行收运,累计上门收运次数37533次,共收运医废117.09吨。
(3)一般工业固废监管持续加强
我区结合危废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现场核实企业一般工业固废的制度管理、台账记录、贮存、转移等环节管理情况,督促产废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一般工业固废的全过程管理。23家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单位均已落实年度申报。
(4)完成违规固废堆存点清退整治工作
根据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强区域内废品回收固废堆存点整治工作要求,区生态环境局牵头相关部门,摸清底数,会商研究、加强整治、开展督查。经过集中整治清退,8家废品回收站都已经关停。
(5)辐射污染源监管及环境应急事件处置水平得到提升
进一步规范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转让审批、放射源备案和现场执法行为。全年共开展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现场检查129户次。完成放射性同位素安全检查专项行动,对12家从事销售和使用IV类、V类放射源的区管核技术利用单位全覆盖检查,进一步消除辐射安全隐患。组织开展了2022年徐汇区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急演练。
5、推动垃圾治理落地见效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方面,聚焦18个重点小区开展小包垃圾专项治理;开发回收小程序,组建“零碳联盟”,开展专项回收活动。全年,干垃圾产生量控制在788吨/日,湿垃圾分类量达339吨/日,可回收物回收量超270吨/日。建筑垃圾清运方面,搭建《徐汇区装修垃圾在线预约平台》,通过平台申请件平均清运时间为1.7天,时效提升43%。专项垃圾清理清运方面,落实日常日清,统筹协调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运输车辆参与清运,集中清除白色泡沫塑料约1200吨。参与街面黄色专用医废袋“扫街专项行动”,3-6月,共清理专项垃圾14000余吨、医废380吨。垃圾产生源头治理方面,每周对出土工地巡查不少于两次、对中转码头和垃圾分拣点不少于一次,每月对全区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点开展专项检查,共计出动检查人员1200余人次,检查出土工地、拆房工地、装饰装修项目1100余个次。
6、扎实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2022年,我区新建各类绿地11.2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7.1公顷),完成区级重大工程桂江路绿地五期建设,完成环城生态公园带(徐汇段)一期前期准备;提前完成蒲汇塘、桂江路五期等城市绿道3公里;提前完成高安路一小(华展校区)、世界小学等立体绿化2.5公顷。创建虹桥路、云锦路等2条绿化特色道路。推动公园绿地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9%,全面提升公园品质和服务水平。新增乐汇小游园等6座口袋公园及上海游泳馆绿地等12座街心花园,做好上音汾阳路校区、体科所等5处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开放绿地面积达1.7公顷,完成“新枫景”等14个“市民园艺中心”建设,实现全区街道(镇)全覆盖。
7、坚持深化一网统管,推广“环信码”应用
(1)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
结合我区“一网统管”建设要求,依托“智能发现+协同处置”机制,进一步深化集“全域感知、实时计算、联勤联动、即时处置”等数字化赋能手段于一体的“大气智理”、“水境智理”场景建设。
持续完善空气质量小微站、道路及工地扬尘实时监测、工业及汽修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餐饮油烟在线监测、医疗废水在线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站等智能感知网络建设。同时,利用走航监测、道路积尘检测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我区环境监管网络,为非现场监管、环境质量攻坚等提供助力。
通过加强环境数据的挖掘、共享、应用和联动借助智能化监管手段,通过平台整合,完善全区环境监管网络,将环境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发现上报、派单推送、处置反馈,形成闭环管理,加快处置速度,提升监管效能,助力徐汇区形成“污染溯源、洒扫监管、人机协同、联合处置”的生态环境监管新范式。我局报送的《数字赋能精细化管理》入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案例篇)。
(2)持续推广“环信码”应用
围绕精准落实中央“放管服”要求,坚守“三线一单”底线,减少审批限制和优化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以“环信码”为载体,以信用管理体系为核心,综合运用部门联动机制、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涉及建设、餐饮、汽修三个行业的分级管理源头防控,专项检查公众参与,数字智能远程监管的“环信码”动态管理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同时,进一步深化餐饮油烟负面清单制度,并在“随申办市民云”手机APP和“徐汇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上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对重点区域的餐饮油烟扰民的问题和建筑工地环境污染问题的分级分类高效处复,在改善营商环境的同时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8、环保宣传与绿色生活
(1)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六五世界环境日,以“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主题,发布《2021徐汇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通过线上方式组织环保设施向公众“云”开放活动;启动“2022年度徐汇河道鸟类科学普及实践”活动;举办在线环保科普知识问答;集中展示生物多样性优秀作品。全国低碳日,举办绿化植物的固碳效益在线讲座和《国内外低碳社区案例与社会层面实施路径》讲座;围绕低碳主题开展暑期学生志愿者宣传和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对居民低碳行为、低碳意识进行调研;组织相关社区、研究机构、社会组织成立低碳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生物多样性日,组织“观鸟汇水岸,画美丽滨江”活动,举办我区第一届自然笔记大赛和“我眼中的自然” 摄影比赛,征集作品上百幅,与上海市环科院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对区域内的水鸟现状进行排摸和评估;“世界水日”,开展“中国水周”系列宣传活动,开展“清瓶行动”等节约用水系列宣传活动。
(2)创建绿色商场
我区大力协调推进区域内绿色商场创建工作,根据市申报要求,召集10万平米以上商场负责人开展宣传工作,并联合市商务委商贸处、第三方机构进行现场辅导。港汇恒隆广场、环贸IAPM商场经过企业自主申报、现场核查、创建提高、打分排名、专家评审等步骤,均确定符合《绿色商场创建实施和评价细则》要求,成为本市“全国绿色商场示范创建”单位。
(3)创建绿色学校
我区建立健全创建方案,召开线上线下筹备会议12场,现场走访七十余次。最终参与申报的85所中小学中,83所通过审批,通过率97.6%。
(4)创建绿色社区、生态城区
我区要求各创建达标社区要持续对标绿色社区标准,保持优势,补足短板,对2021年达标社区开展抽查,对有不达标项的社区督办整改。全年自测达标居委新增91个,7个居委申请创建市级优秀社区。西岸传媒港和西岸智慧谷、北杨人工智能小镇项目创建绿色生态城区。其中,西岸传媒港和西岸智慧谷项目完成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创建,目前处于项目建设实施、运营管理阶段。北杨人工智能小镇项目已完成绿色生态城区专业规划评审稿。
(5)开展禁限塑相关工作
对集贸市场开展检查指导。实行塑料购物袋的统一采购、销售,规范和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对外卖配送过程中不得主动提供限制使用的一次性餐具,全年共办理禁限塑案件2件。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2023年主要目标是:根据“十四五”规划,做好推进落实工作,不断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服务水平,当好“店小二”。做好企业帮扶,在工业企业中不断探索“环信码”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在督促企业主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同时,帮助企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2022年由于疫情对各企业单位和各项工程影响较大,交通负荷也处于较低水平,全年空气质量继续保持2021年良好状况,其中氮氧化物浓度较2021年改善20%,但是在疫情常态化管理和经济复苏的背景下,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压力较大。2023年,力争全区重污染天气持续减少,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PM2.5不高于31微克/立方米,AQI优良率不低于87.7%左右(力争在2025年控制PM2.5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AQI优良率力争达到90%以上),加强对臭氧和氮氧化物的监控。进一步提升水环境,确保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全区III类水以上断面比例力争达到75%,水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继续保持100%。
(一)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推进落实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推进落实“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完成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以“卓越徐汇”指标体系为目标,持续降低PM2.5浓度,推动解决氮氧化物、臭氧污染,提高AQI优良率,不断提升地表水I-III类水体比例,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确保区域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
2、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子,结合市、区两级“碳达峰”工作要求,完善我区“碳达峰”工作方案,建立区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全面推进低碳实践区、低碳社区创建工作,探索构建绿色交通领域碳普惠体系。一是推进低碳示范区创建。依托低碳实践区联席会议、低碳社区联盟平台,协调相关部门推进落实低碳创建各项任务指标,积极配合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工作。二是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根据2021-2023年上海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的要求,逐年推进我区7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三是坚持推动我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探索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加入项目能源结构、能源统计和计算碳排放等指标,统计碳排放量。
(二)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加强扬尘污染管控。依托扬尘联席会议机制,紧密联系相关职能部门,紧抓扬尘治理这个牛鼻子,持续改善我区空气质量。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管控。加强区内5家大气重点排污单位废气在线监测监管,持续发挥VOCs2.0治理成效。持续对30家汽修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加强氮氧化物管控。通过路检路查、入户检查、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检抽测和加油站监管等手段,加大移动源监管力度,进一步管控氮氧化物排放量。
2、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守牢“生命线”。结合排污许可证审批和证后监管,加强企业水环境安全监管,做好重点涉水企业在线监测。应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强医疗机构污水排放监管。开展排口排查、溯源、整治动态管理。突出“水生态”。十四五期间贯彻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障“三水统筹”的工作要求,在持续改善水质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心城区水生态保护评估体系和实施路径。
3、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依托土壤污染防治联席会制度,优化完善土壤环境调查修复机制。以“5+1+X”为重点,推进地块规范开展场地调查、修复工作,确保土地安全利用,及时部署调度土壤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任务,统筹协调区域资源。开展场地调查、修复工作全过程监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组织场地土壤环境调查报告专家评审,督促土地使用权人按规定开展场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修复工作。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初步调查阶段的质量控制。委托第三方单位对各阶段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从业单位的监管。根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项任务目标,开展土壤法专项执法检查。根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持续开展辖区内土壤专项执法工作,杜绝土壤调查、监测、修复弄虚作假的违法情况,坚决查处企事业单位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的违规行为。
4、提升环境应急能力,维护区域环境安全
着力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好重点风险源单位精细化管理,完善现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继续推动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及修订工作。并通过应急拉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等方式,锻炼和提高局系统应对趋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协调配合、快速反应、高效处置能力。加强固废危废和辐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产废企业的分级分类管理,结合日常检查,加强监管力度,督促企业落实管理要求。同时,开展“清废行动”,对疑似堆点开展现场巡查,并通过卫星照片及时了解我区拟储备和储备地块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协调清除固体废物违法堆放的情况。全面排查辐射安全隐患,做到辐射安全许可证监管全覆盖,强化三大基站运营商主体责任意识,积极推进通信基站环评登记表备案工作。
(三)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1、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
做好企业帮扶,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审批。根据当前我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生态环境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做好企业帮扶工作,助力上海先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成都康宁光缆有限公司上海徐汇分公司、上海复宏汉霖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扩产工作,配合做好我区重点市政建设和区疾控中心建设。做好对园区的规划环评指导工作,完成2023年漕开发的规划环评年度审核,支持华泾地区生命蓝湾的规划环评编制,进一步完善我区的产业结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排污许可证全过程管理。在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的基础上,按照严格准入、规范监管、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管理要求,开展排污许可证管理体系的流程再造。进一步加强排污许可证的事中事后监管,对许可的质量和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进行提升,确保生态环境管理措施的全方位落实。落实“放管服”改革,提升审批服务水平。根据中央放管服要求,结合我区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出新的审批服务措施,减少审批时限,优化服务水平。同时依托信用评价系统,加强对项目许可的质量控制,根据企业的效益和污染物防治水平,在工业企业中探索“环信码”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2、推进大数据和“环信码”应用
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不断拓宽“徐汇区环保综合业务平台”使用范围,整合“12345”、“信访平台”等环境信息资源,完成综合业务平台与执法系统平台数据对接,实时掌握信访办理处理最新进展。完善“大气智理”、“水境智理”建设,包括空气质量小微站、扬尘实时监测、工业、汽修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餐饮油烟在线监测、走航监测、河道监管智能感知设备等,进一步完善我区实时监管网络,为非现场监管、环境质量攻坚和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加强对数据综合分析,提升管理工作能级,不断开发新处置流程,提高流程闭环率和处罚率,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推广“环信码”应用。坚持深化“环信码”试点工作,推进重点区域的餐饮油烟扰民的问题和建筑工地环境污染问题的高效处复,进一步提升市民满意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开展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推进环境管理和监测信息公开,落实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和“三清单”工作;深入推进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定期发布评价结果;积极帮扶企业修复信用,激发市场活力。
3、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问题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为百姓解决“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参与感、归属感和成就感。重点围绕提升信访满意率,探索建立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坚持信访定期分析制度,加强对热点和难点生态环境信访问题的探讨。群众事、无小事,对涉及群众身边生态环保重点问题,坚持领导包案,提高群众满意度。确保做到“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先行联系率和按时办结率100%,信访处理率100%;重点信访件的30天结案率≥80%;居民满意率力争达到70%以上。继续执行三级审核制度,提高信访处复质量。
(四)推进环保公众参与,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1、运用“互联网+”拓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模式
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开展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宣传工作。伴随疫情常态化,进一步在云展厅基础上完善公众开放实施方案,利用在线虚拟观展,逐步实现线上和线下开放工作的有序结合。立足已有的区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及环境教育基地,创新发挥“数字全景场馆”专区的作用,运用“互联网+”活化环保设施呈现形式,以年轻化、三维化、场景化的线上数字展馆,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沉浸式参观体验,通过在线云参观等模式,丰富中小学的课程内容。
2、结合创全要求做好生态文明宣传工作
结合创全要求,利用“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环保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深入社区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发挥环保公益组织作用,发动更多环保志愿者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微课堂品牌影响力,让“环保微课堂”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做好“汇宝带你生态游”品牌项目,组织居民或学生参加线上或线下生态游;通过海报、册子、读本、讲座、活动等形式,在社区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推动社区居民树立低碳生活环保意识,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创全要求,做好生态文明宣传工作。
3、搭建环保宣传战略合作伙伴平台
本着“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共谋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与学校、社区和环境教育基地,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单位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人员合作和资源共享,在现有的低碳联盟和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基础上打造双赢、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宣传教育战略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