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汇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工作汇报
日期: 2005-06-15
关于徐汇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工作汇报
——2005年6月15日在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徐汇区副区长 孙荣乾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徐汇区人民政府,向本次常委会作“关于徐汇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工作汇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区政府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加以培养、加以扶持,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目前,我们正在对《徐汇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计划》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细化,着重是对今后三年本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抓手进行研究和部署。下面,我将徐汇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下一步的工作要点的初步设想作一简要汇报。
一、近年来本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完成的税收从2000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9.7亿元,四年间绝对增量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37.9%,比同期区税收总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高出6.6个百分点;完成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4.0%上升到2004年的17.1%。2004年,我区有现代服务业纳税企业近3500户,实现营业收入129.8亿元、营业利润23.5亿元、完成增加值65.4亿元。
今年前5个月,我区现代服务业完成税收预计超过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5.8亿元,同比增长13.9%;增加值31.6亿元,同比增长24.9%;营业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30.1%;新增注册企业367家。
为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几年来,区委、区政府部署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一是加强政策聚焦、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区政府在2002年底召开了加快发展服务业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去年又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楼宇经济发展实施细则》。政策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综合配套管理、创新服务手段等多种渠道,实现“两升一降”,即:提升楼宇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提升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降低商务楼宇的空置率,力争把空置率降低到全市平均水平。
二是加快高等级商务楼宇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创造条件,努力使港汇广场双塔、嘉华中心、腾飞大厦、飞洲国际广场等一批高等级的商务楼宇尽快建成,并逐步进入招商阶段;对若干原有的楼宇实施改造。目前,全区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务楼宇有65幢,总面积达204万平方米。
三是依托我区丰富的区域资源,共建、共享一批功能性园区和科技园区。区政府与漕河泾国家级新兴技术开发区共同开展招商工作;与有关高校共同建设了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交大徐汇软件园、聚科生物科技园、关港绿色科技园等市级产业基地;同时,大力推进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枫林生命科学园区的建设。
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区人大常委会和区人大代表的关心和支持。区政府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及时与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沟通信息,部分代表、委员提出的一些好的意见建议,已经被吸纳到区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在实际招商过程中,不少代表、委员也结合自身的工作环境条件,牵线搭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下一步发展的初步设想
未来三年,我区将根据《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结合现状和产业发展的条件优势,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及金融会展旅游业,逐步完善功能区布局,加快推进和提升以集聚区为载体、以科技创新等为内容的重点项目建设,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区初步建设成具有科技创意领先、知识文化丰富、生命医学创新、商务商贸繁荣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综合区。
到2007年末,我区现代服务业的三大预期目标是:
——实现税收占全区税收总额的比重年均递增2个百分点以上。
——服务收入达到175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就业人数比2004年底增加25%。
我们初步确定的发展模式是:着力推进“1+3+4”的行业结构,按照六个功能区布局,分层次全力提升和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培育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行业结构
全力支持一个核心竞争行业群
现代数字内容服务业。现代数字内容服务业主要包括数字移动、下一代互联网服务、网络游戏、动漫、数码影音、数字出版、多媒体和短信等。我们将充分利用和发挥区域在创意设计、信息技术、媒体传播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内容服务业品牌项目和知名企业,做大做强具有竞争态势的数字内容行业群。
精心培育三个重点行业
1、现代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专业咨询、商务代理、知识产权、专业中介等以品牌诚信服务为重点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社会调查机构、资产评估和广告会展等多业态的现代商务服务业。发挥区域内已有的科技商务楼宇、花园洋房和高档公寓和规划建设的一批高品质、上规模的科技商务楼宇等资源,发展楼宇经济和洋房经济,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商务服务业品牌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2、现代科技服务业。主要包括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检测、工程勘察设计、工程管理服务、技术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和其他科技服务等。未来将以专业化、规模化为发展方向,基本形成高效、综合的科研技术服务体系。
3、现代生命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研发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生命医疗教育培训服务、医药医疗产品技术会展服务和国际生命科学医疗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等。我们将加快建设具有生命科学技术研发孵化、先进医疗技术传播、尖端医疗器械和药剂研制、医疗学术国际交流等功能的生命健康特色服务区。
持续发展四个均衡行业
1、现代金融商贸服务业。包括各类银行及金融边缘行业,如保险、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券投资服务、财力投资、租赁融资等,现代物流、大型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时尚品牌等。将围绕促进上海金融保险业发展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区域诚信体系建设,培育健康有序的信用环境,提高诚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我区金融商贸业的发展。
2、现代国际交流、教育培训服务业。利用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优势,发展包括国际科技交流、文化交流和信息交流等提供服务的相关行业,如国际律师业、高层次的外语人才培训、人力资源配置、出国留学中介、高级专业人才培训等专业中介代理。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的建设,吸纳国外优秀交流、培训机构加盟,形成规模效应与聚集优势,促进国际交流、教育培训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现代体育旅游服务业。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技表演、体育培训教育、体育(中介)市场开发、赛事经营管理,旅行社、旅游教育、游览娱乐、旅游用品等。充分利用区域内体育场馆资源和革命烈士陵园、名寺名塔、名人故居等旅游资源,发展体育、健身、观光、休闲、文化等体育旅游行业,使我区体育旅游事业更加繁荣发展。
4、现代社区服务业。未来我区将以街道、镇为主体,大力发展便民利民、连锁化、品牌化的现代社区服务业。加快建设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医疗中心、社区商贸中心、社区娱乐中心和社区网络中心。
(二)功能布局
逐步完善六个功能区的布局。
1、徐家汇商务商贸综合服务功能区
功能定位:以商务商贸、电子信息、教育培训、知识中介、广告会展等为主导行业。
主要载体布局:以徐家汇商圈和上海市体育中心为依托,重点发展和提升港汇二期、寰宇项目、飞洲国际广场、宜山路全球时尚中心等重要商务楼宇和上海数字娱乐中心、上海徐汇软件基地、慧谷创业中心等科技楼宇项目。
2、漕河泾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功能区
功能定位:以数字娱乐、计算机软件、新材料开发、高科技孵化、商务会展、创意设计等为主导行业。
主要载体布局:以漕河泾国家级新兴技术开发区为依托,提升上海科技创业中心、聚科生物园、浦原软件基地、光大会展中心等众多科技园区和会展中心的内涵,重点发展邮通科技园、漕河泾开发区W19地块、上师大徐汇创意产业园、小闸镇数字媒体城等项目。
3、铁路上海南站现代交通商务商贸服务功能区
功能定位:以旅游交通、商务商贸、信息科技、知识中介、高科技孵化、广告会展等为主导行业。
主要载体布局:以铁路上海南站为依托,提升华理大产业园、科汇创业中心、关港绿色科技园等科技园区的内涵,重点发展铁路上海南站周边地区的商务楼宇和科技楼宇。
4、衡山路历史风貌特色服务功能区
功能定位:以休闲娱乐、总部经济、文化旅游、教育培训、设计咨询等为主导行业。
主要载体布局:以众多花园住宅和嘉华中心、华尔登广场、世纪商贸广场、万都广场(或淮海路国际广场)、外高桥徐汇俱乐部等科技商务商贸楼宇为发展重点。
5、枫林生命健康服务功能区
功能定位:以生物医药、健康咨询、医药商务、临床医疗和高科技研发等为主导行业。
主要载体布局:以中科院上海分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中山医院、五官科医院、儿科医院等众多科研院所和三级甲等医院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复旦枫林伊泰利创业中心为代表的肇嘉浜路沿线的科技楼宇。
6、滨江科技、文化服务功能区
功能定位:以科技知识、教育文化、旅游服务、社区商业、创意设计、商务居住等为主导行业。
主要载体布局:以龙华旅游城二期、华泾社区商业中心、7315广告设计园,以及科技产业布局项目为发展重点。
(三)重点项目
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区将围绕建设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的总体要求,完善提升徐家汇商圈集聚区,分层次推进:
两个建筑面积在6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集聚区,即:上海南站现代交通集聚区、小闸镇数字中心集聚区;
两个建筑面积在40-60万平方米的大型集聚区,即:寰宇现代商务商贸集聚区、漕开发生产性科技服务集聚区(W19地块);
一个建筑面积在20-40万平方米的中型集聚区,即:淮海路现代商务商贸集聚区;
两个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下的小型集聚区,即:上海邮通信息科技集聚区、龙华旅游文化集聚区。
同时,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交大慧谷高科技园区、交通大学国家级科技园区、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上海聚科生物科技园、上海数字娱乐中心、上海科技创业中心、漕河泾创业中心、复旦枫林伊泰利创业中心、上师大徐汇设计创意园、7315广告创意园、衡山路外高桥徐汇俱乐部等重点项目的内涵,加大服务力度,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园区内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领先水平。
以上重点项目只是大致的安排,还需做大量的工作,才能逐步推进和提升。
三、推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科学咨询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
2、充分利用漕河泾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校院所科技园区的优惠政策,建立区部联管、市区联手、区区合作、区校合作、区企合作、园区合作等合作共赢机制。
3、培育现代服务业商会、行业协会、科技园区置业团队、中介组织等服务团队,搭建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建立合作竞争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
4、制定行业扶持、集聚区扶持、重点项目扶持、优秀人才奖励等多个层面的扶持政策和奖励措施,建立激励机制。
5、抓好现有的和即将投入市场的重点商务楼宇资源,引导具有先进科技水平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入驻。加强与重点楼宇、重点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建立有效的招商服务机制。
6、挖掘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项目和企业,并为他们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同时挖掘和整合区内的土地、商务楼宇、闲置厂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形成资源整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