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落实《职业教育法》情况汇报
日期: 2006-04-26
徐汇区落实《职业教育法》情况汇报
——2006年4月26日在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上
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 朱龙霞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9月1日施行以来,徐汇区政府认真学习并以积极的姿态加以贯彻落实,稳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理念,使职业教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基本情况
徐汇区目前有24所中等职业学校、115所职业培训机构和124所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总共263个单位组成徐汇区职业教育体系,构成面向社会的职前、职后教育的公共平台。
在24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按学历教育的层次分,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8所、技校2所、职校4所;按投资主体分,由政府主办的学校20所,民办学校4所;按管理权限来划分,由区政府直接管理的区属学校2所,均为国家级示范性职校,一般面向本区招生,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区域学校22所,其中8所为国家级示范性职校,一般面向全市招生。上述职校共设专业50多个,有专职教师2820名,在校学生有3万多人,生源系初中毕业的学生按6:4普职比分流而来,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98%以上。
徐汇区现有在区劳动局注册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15所,位居全市之首。其中A级培训机构3家,占全市A级单位总数的1/6;培训的专业总数有136个,具备高级培训资质的约占30%;年培训总数达到4万余人次,其中中高层次培训比例达70%以上;政府补贴培训人数逐年增长,去年接受政府补贴,参加各类培训的已有4万余人次。
徐汇区现有在区教育局注册的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所124所,其中市A级院校17所,有有4大类、28个专业,专职教师1250名,面向全市招生,每年培训学员约25万人。这些院校依靠正确定位、专业优势和灵活机制,既满足了人们的进修学习愿望,也为社会作出了经济贡献,2003年纳税650万元,2004年纳税350万元,2005年纳税1089万元。
二、主要做法
1、职校多元互通的办学模式。
徐汇区教育局管辖下的董恒甫职业技术学校和徐汇职业高级中学根据“强化基础,分层教学,多元发展,顾及个性”教学原则,对文化课的课时、教材进行改革,拓宽专业课的领域,使之通用性更强,以应对毕业学生选择职业的需要。同时,探索“一年级基础教学,二年级分流”的新的办学模式,联合徐汇中学、五十四中学及区域内其他重点中学,加强校际沟通,增强综合高中的办学实力,搭建“普教、职教相互沟通,中职、高校相互衔接”的立交桥,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服务。
2、职校向社会开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
徐汇区的24所中等职业学校,依托其部门和行业的优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如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是全国该行业唯一的中等职校,附着我国民航业的飞速发展,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上海市材料学校,是上海唯一培养“材料检测与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其给水与排水、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等专业,培养的都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紧缺人才。这些学校在区域范围内以优质的教育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多赢。
董恒甫职校与区域内有关单位合作,开展4050转岗培训、上岗证书培训和业余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为“无业者有业”服务,使学校成为政府主导下的成人业余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生力军,为徐汇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贡献。近年来,董恒甫职校和徐职高还积极拓展多元化、国际化办学渠道,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二医大)、上海政法学院、上海新东方学校、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联合办学;与德国、中国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国家诸多职业学校签订姊妹学校协议,与澳大利亚私立教育培训委员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培训。
3、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争创全市职业教育亮点。
目前徐汇区中等职业学校中有10所是国家级示范性职校,占全市国家级示范性职校总数的20%,上海市重点专业有12个,约占全市重点专业的17%。他们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一系列特色专业,如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模具数控专业,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的商务英语、上海市徐汇职业高级中学的烹饪、饭店服务和管理专业、董恒甫职业技术学校的图书信息和情报等专业被上海市教委认定为上海市职业教育的重点专业,为区域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紧缺型的人才和适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低、中、高各级专业化人才。
董恒甫职校依托办学资源的整体优势,致力于智障青年的职业培训工作,使轻度弱智青年通过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生存能力,回归社会;使中、重度弱智青年在学校所属纪勋初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阳光之家”里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提高居家生活的能力。经过学校培养,智障学生在世界特奥会和上海特奥会上屡获金牌,受到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表彰。
徐职高的烹饪专业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烹饪大赛中多次赢得大奖:中日高中生烹饪比赛最高奖——创意奖;上海高中生烹饪大赛一等奖;上海烹饪大赛刀工金牌奖;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冷拼”第一名、“热菜”第二名。学校学生在历届上海市职业技术学校“未来建设者”技能比武中获得团体一等奖9项,个人一、二等奖21人;2005年,在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技能比赛中共获90个奖项,其中团体第一名2项,个人一、二等奖14人。近年,学校还获得“上海市五四特色团组织”、“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自愿者服务集体”、“上海市百万青少年暑期红色之旅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许多荣誉。
艺术类是徐职高的特色专业,该校被誉为“时装模特的摇篮”,近年培养出了像王雯琴、陆艳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 T 台之星。2005年,在校学生张方卉又获得上海市国际模特大赛女模组冠军,袁弘斐获得摄影组冠军。近年还为国家输送了像程姗姗、杨霞耘等优秀的首长专机乘务员及市政府礼仪形象大使。工艺美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考入高等美术院校的占 98% 以上,并多次在美术比赛中获奖。
华东电脑进修学院依托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专业背景,形成了计算机培训的特色。近年来,还着手建立“上海Linux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复旦—上海科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高端的民族软件人才,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和信息化建设。
上海市新知进修学院是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机构,还是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企业培训师”办公室,开设高级培训经理、现代汽车营销、会展师等培训项目,为上海培养了一批紧缺人才。
上海昂立进修学院的“中高级英语口译”培训,得到学员的普遍认可,上海每年约有6—7万人参加英语中高级口译,其中1/3的学员来自昂立进修学院。
4、注重公共实训基地和开放实训中心建设。
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建设技能实训基地群。依托培训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优质资源,面向企业员工和就业者开展技能实训,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技能实训平台;二是建设青年见习基地群。面向中专、高校毕业生及青年失业者开展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新生劳动力和青年失业人群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建设创业培训基地。面向创业者开展创业培训和提供进入创业园区的机会,提高业主的自主创业能力。经过培训,创业者一般能在半年内自主开业。
董职的“上海市职业教育数字娱乐技术开放实训中心” 第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徐职高继“天平宾馆旅游实训中心”建成并进入良性运行之后,还设有经市劳动局授权的上海市第177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去年在该所通过中式烹饪、面点和餐厅服务三个项目考证的已达4千多人次。
5、民办非学历教育规范化和信息化。
为了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工作,去年区教育局将民办非学历教育管理工作纳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经测评,徐汇区民办非学历教育管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97%,去年底通过了ISO9001认证。
我区还在2003年开通了徐汇区社会力量办学信息网,这在上海市同类网站中是首家。此网站的开通对充分利用IT技术和网络传媒手段来促进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提升行政部门管理等级及进一步落实转变政府职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此网开通以来,不断强化信息公开、网上办学的功能,使徐汇区社会力量办学信息网成为徐汇区教育局与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及社会沟通信息的良好平台,推动了徐汇区民办非学历教育现代化管理的进程。
6、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
社区教育是职后公共培训平台的基础,徐汇区通过建立区社区学院、13个街镇的社区学校和300多个居委会教学点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为就业的适龄人群提供了基础性的职业培训。
社区教育不仅服务社区居民,也向区域内的企业员工、农村进城务工者开放,方便他们就近接受各类培训。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处虹梅街道,虹梅街道社区学校就设在区域内的高职──欧华学院内,他们依靠高职的师资力量,为园区内企业送教上门,开展了系列培训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园区内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徐汇软件园区与职业学校数字娱乐开放实训中心联手,引进尖端人才,建立了版权服务、资源交易和培训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其中的培训平台,建立了网格计算支持的可视化协同工作环境,使用人机对话、情景规划、场景操作等方法,组成党政干部培训系统、紧缺人才培训库和才能资源成长库,有效提供现代化的高端培训服务。
三、困难和不足
1、观念困扰。近年来社会对高等教育期望较高,都向往走考大学──当白领的成功之路,加上蓝领工人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不高,人们把职校戏称为普通高中之后的“吸尘器”,使职校生源质量下降,。
2、上海经济快速发展使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职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的调整相对滞后。
3、各职业教育机构条线分割,资源分散,整合不够。
4、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实训中心建设相对较少,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前充分实习的需要。
5、针对职业教育的舆论宣传缺失,对职校和社会未能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四、下一步举措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徐汇区将在原有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制度上,提升组织机构的层次,建立“徐汇区职业教育委员会”,由区政府及有关委办局、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高新企业等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形成政府主导的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实现从区属领导转变到区域服务,从而协调各方、形成合力,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计。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建立职业学校学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奖励初中优秀毕业生报考国家级重点职校的紧缺专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职校学生实行助学金制度,适当增加“两免一补”的范围,使更多的经济困难的职校学生得到实惠。加大政府的职业培训补贴,按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每年公布的培训项目和补贴标准,给失业和协保人员、在职职工、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提供各类补贴;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新建的区培训基地给予20—40万元的建设经费。鼓励职业教育民办事业的发展,筹款设立区职业教育专项基金,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鼓励职业学校的教师献身职业教育,区教育局的青年教师“骏马奖”、中老年教师“耕耘奖”、优秀班主任“育人奖”向区域内的职业学校开放,形成资源共享的优秀教师培养平台。区的“示范性学校建设工程”也将拓展到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和职业培训机构,建成一批区的示范性办学单位和培训机构。设立弘扬民族精神的“鲁班奖”,鼓励职校学生和在职员工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培养动手能力,发展专业技能,为职业学校的优秀学生和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员工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十一五”期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我区将依托职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建立汽车维修、数控机床、模具设计制作、电工维修、物业管理、现代物流、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10个实训基地。
5、加大宣传和信息披露渠道。
徐汇社区教育网将开辟职业教育单位、人才交流和职业培训的栏目,提供人才培训的政策咨询,职业需求导向表,为用人单位发布人才需求和就业信息,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接受职业教育和充分就业提供方便。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温家宝总理提出了“要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要求,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徐汇区将立足基础、积极探索,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快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新格局,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