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资料中心 > 往届人大常委会会刊 > 13届常委会第14次会议

述职报告(王志强)

日期: 2004-08-11

 

述 职 报 告

——2004年8月11日在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王志强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于2003年的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副区长,主要分管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公安、司法、信访、监察、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人民武装、社会稳定和街道、镇等工作,联系区委政法委、区委统战部和驻区部队。任职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帮助下,在各职能部门和街道、镇的支持下,我坚持执政为民、廉洁奉公,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各项规定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勤奋工作,努力实践,指导和协调分管部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有关履职情况汇报如下,请予评议。

 

分管工作的特点及完成的主要任务

 

我分管的工作政治性、社会性、群众性较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分管工作的职能还在不断强化,任务在不断加重,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具体而言,我分管的工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分管的工作与居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帮困救助关系到困难人群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街道、镇工作更是直接面对居民群众。可以说,分管部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老百姓,工作的任务是满足老百姓的各种需求。二是分管的工作涉及社会稳定,关系地区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社会稳定工作的压力不断加大。公安、司法、信访以及民族、宗教、侨台等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能否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看,分管的工作基本是属于政府需要强化的职能。在公共政府的建设过程中,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便民为民、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政府需要不断强化的职能。需要我们用新思维、新方法去解决政府职能转变期间遇到的新问题,真正履行好政府的职能。

正是基于上面的认识,自担任本届政府副区长以来,我一方面继续秉承原有好的经验做法,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充分发挥分管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结合工作特点,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勇于探索和创新,促进分管部门适应新形势,推动各项工作新的发展。

一、明确发展方向,积极推进现代社区建设。

社区工作是区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去年社区工作会议更是提出了建设现代社区的战略目标。一年多来,我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强化街道、镇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为切入点,不断增强街道、镇的综合协调管理能力;按照社区建设网格化的要求,结合文明社区创建、居委会换届选举、区域行政区划调整等重点工作,深入基层,加强协调,指导各街道、镇整合资源,挖掘优势,有侧重地推进现代社区建设和管理。

1、强化街道、镇综合协调管理权,逐步构建扁平化的社区治理结构。综合协调管理权的落实是街道、镇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保证,这也是多年来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为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去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指导关心下,我组织有关部门在充分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加强街道、镇的组织领导权、综合协调权和督促检查权,落实街道、镇对区政府各职能部门行政行为的反映权、监督权和考核权,并建立了街道、镇每月通过办公系统对委办局进行考核的工作制度。另一方面,结合社区网格化建设,我要求街道、镇在合理界定网格范围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城管、工商、房管、环卫、公安等各种管理资源,明确街道、镇在管理中的综合协调核心地位,同时突出执法力量的自主性,努力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管理的全覆盖。今年上半年,孙潮区长提出流程再造工作后,我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汇总梳理出了社区各类流程86项,按照简化程序、统一标准的原则进行优化整合,对一线工作人员给予充分授权,初步构建起了扁平化的管理体制,有效地提高了街道、镇的快速反应能力。

2、整合社区资源,着力构筑由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众参与等四大体系构成的现代社区基本框架。去年10月份,区委、区政府召开社区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与现代化一流中心城区相匹配的现代社区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在与街道、镇及有关部门研究时提出,现代社区的建设要立足现有基础,依托优势资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加以推进。经过近一年来的努力,目前现代社区的基本架构已经初步确定,工作的成效也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徐汇区也于2003年被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一是加强专业安全防范,探索建立社区公共安全信息发布制度,提高社会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社会抗灾救灾能力,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龙华、康健街道为试点,加快功能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体育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等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整合社会保障中心、服务中心、司法、信访接待等窗口功能,实行一口受理,并利用呼叫、网络等信息系统,推行5+2全天候工作制,方便群众办事。三是在13个街道、镇全部完成局域网建设的基础上,建成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为标准的社区信息资源库,初步实现了社区资源的数字化应用和区域化管理。在强化街道、镇行政管理水平的同时,积极培育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推动社区的社会化管理。四是以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有106个居委会进行直选),逐步理顺社区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以居民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居委会、社区工作者组织实施,社区单位、社会团体、中介组织、专业队伍以及群众广泛参与的居民区管理新框架。完善“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制度,建立健全民主参与程序,促进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坚持重点突破,发挥康乐工程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动社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由于受基础条件和人、财、物的限制,社区工作很难全面同步推进。在实践工作中,我一直强调各街道、镇在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时,要创造条件,选择突破口,集中力量进行试点探索,然后总结推广。康乐工程从“五个一”到“五个让”,再到“五个乐”、“五个化”和“五个力”,在本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街道提供了经验借鉴。在现代社区建设中,我鼓励和支持斜土街道将公安系统街面实时监控体系引到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当中,把电子系统对治安的监控功能延伸到了社区服务领域,既形成了“一网到底”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也有效地拓展了街道社区服务的内涵和手段,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街道、镇特色工作的形成。

二、夯实工作基础,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近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大批“4050”对象成为再就业者,同时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涌入和城市新增劳动力(青年学生)的增加,造成了上海市和徐汇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任务非常繁重。为切实做好劳动就业工作,我与劳动保障部门认真研究市场形势,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劳动监管力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并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工作制度,提高了劳动保障服务效能。

1、夯实基础,下移重心,不断完善劳动保障服务网络体系。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建设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在工作中,我与劳动保障部门始终坚持把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建设作为基础性重点工作加以推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已基本建立了区、街道(镇)、居委会三级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其中在区级层面,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构建了由上海市职业介绍徐汇分中心和嘉川路、虹桥路、东安路职业介绍所及电子工程专业人员职业介绍所等组成的劳动力市场硬件框架,并通过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服务功能,指导并保障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落实和措施到位,也为广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方便服务。在社区层面,根据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以社区保障服务中心为载体,建立了一个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劳动监察、外来从业人员管理和劳动争议调解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劳动保障社区大平台,为社区单位和居民开辟了一条便捷的服务通道。在居委会层面,按照市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在每个居委配设1名就业援助员,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帮助居民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本区。

2、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政府和社会责任体系,大力推进促进就业工作。2000年市政府提出了本市净增就业岗位的实事目标,我区三年净增就业岗位任务2.04万个。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我与劳动保障部门研究建立了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通过努力,三年共净增就业岗位3.73万个,完成下达指标数的183%。从2003年开始,市政府又开始实施新增就业岗位的实事目标。为继续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我协调劳动部门建立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并争取财政支持,设立1500万元的区促进就业专项资金。2003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3.37万个,完成年度任务的168.68%;今年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2.49万个,完成年度计划的85.86%。同时,针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和青年失业人员比例不断上升的问题,指导劳动部门推行职业技能振兴计划,加大中高层次培训力度;实施青年见习基地补贴制度,对青年失业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发挥开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区还启动实施了万人就业项目。截止6月底,12个项目中交通协管、劳动监察协管、社会助残等5个项目已进入运营,房屋协管、市容协管、社区助老等4个项目实质性启动。

3、关注人民群众切实利益,妥善解决新老协保等历史遗留问题。为妥善安置区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人员分流,2000年12月我区建立了协保专户,将10413名新老协保人员纳入了专户管理。2002年下半年我区在对全区协保人员缴费情况进行清理时发现,有33家单位欠缴老协保人员社会保险费2612万元。针对这一问题,我与劳动部门商量并在区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制定了“徐汇区协保人员缴费清算实施意见”及财政补贴方案,由区政府和欠缴企业的主管单位签订缴费协议,于2003年3月在全市首先实现了全区协保费全部缴清,既解决了企业的困难,也解决了协保人员的后顾之忧。2003年,上海市启动实施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如果不加快华泾镇“农转非”工作进程,华泾镇的部分尚未“农转非”的农民将纳入小城镇保险。这不仅给华泾镇对征地农民管理带来难度,也使征地农民的实得利益受到了损害。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多次到劳动保障局、社保中心及华泾镇调研,与市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统一了思想和操作步骤,将华泾镇4620名农民全部实现“农转非”,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范畴。另外,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要求劳动部门与华泾镇加强研究,积极推进征地养老集中管理制度,在自愿的原则下将分散在各企事业单位的征地农民纳入区征地养老所进行集中管理。截止目前,城开集团下属石龙工业小区征地养老人员84人及漕河泾开发区西区征地养老人员94人纳入了集中管理。

4、加强劳动监察,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近年来劳动纠纷案件逐年上升,为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我在与劳动部门研究时强调要针对新情况,加强劳动监察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综合监察机制。2003年以来,我区先后建立了劳动行政监察大队和劳动监察社区工作站,并将劳动监察、劳动监督和外来从业人员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劳动力市场网格化的监管工作新格局。其中,自2002年9月本市实施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办法以来,至今年6月底共有3691家用人单位和48496人参加了综合保险,受理各类劳务纠纷864件,调解率达60%以上,较好地维护了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利益。

三、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加强民政救助工作。

执政为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所在。民政工作与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本届政府以来,我围绕帮困救助、基层政权建设、为老服务、拥军优抚等重点工作,加强对民政部门的指导,以绩效评估为抓手,以创文明单位为契机,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努力推动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1、完善“社会统筹、一口上下”的工作机制,加大社会帮困救助力度。自1998年全区13个街道、镇建立社会救助管理所以来,通过达标、创优建设,社会救助管理所的功能不断强化,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住房救助“四位一体”“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2003年以来,在认真执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了帮困救助事先统筹、事后告知工作机制,确保帮困救助不重复、不遗漏。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组织协调,指导劳动和民政部门联合建立“救助渐退”工作机制,推动劳动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上岗就业,有效遏制了近年来低保人数不断增加的势头,并于去年三季度首次出现了负增长的态势。同时,结合“全国助残日”和“上海助残周”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助残帮困、“扶残助学春雨行动”,推进退出单位的残疾职工落实社会基本保障工作,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2003年,本区被命名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

2、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原则,不断强化为老服务职能。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徐汇区的老龄人口比例更是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近年来,我一直要求民政部门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发展方向,大力兴办老年福利设施,改建、扩建了一批如斜土敬老院、长桥第二敬老院等社区敬老院。深入推进“星光计划”,加快为老服务设施建设。2003年以来共创成标准化老年活动室51个,为社区老人安装“安康通”571台。同时,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居家养老,拓展上门服务和日托服务的范围,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和扶持社会机构参与居家养老工作。此外,围绕创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的目标,今年上半年我指导民政局开展并完成了独居老人普查工作,建立了独居老人数据库;在13个街道、镇成立老年协会,加强了老年维权力度。

3、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区为目标,大力开展拥军优抚工作。一是以建立徐汇双拥信息网为契机,强化信息服务意识,推进国防教育全民化。发挥国防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讲师团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宣传活动。二是充分挖掘区域优势,依托23个科技拥军基地和区域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科技拥军和智力优属工作,推进拥军优属社会化进程,并将双拥工作向“两新组织”延伸。三是认真落实优待抚恤政策,切实解决部队的急难愁问题。去年,我区继续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区。

4、加强新情况新形势研究,切实解决民政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去年8月1日,国务院取消了收容遣送有关条例,城市流浪乞讨等管理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徐家汇、龙华旅游城等重要区域流浪乞讨人员骤然增多。面对这种情况,我在与民政部门商量时指出,要在与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违背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来填补传统管理方法取消后留下的空白。据此,我区建立了对老人、小孩、残疾人的“慈善救助”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管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又如,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近年来以社区为单位的民间团体逐渐增多。如何引导这些组织健康发展,我与民政部门一起研究并以田林、湖南、长桥等街道为试点建立了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中心,通过加大管理服务力度,有效地加强了对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

四、严格依法行政,稳步推进社会稳定等工作。

1、大力实施科技强警战略,进一步完善现代警务机制建设。徐汇区具有重点要害部位多、警卫任务多、大型活动多、刑案总量多等特点,今年来还出现了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多发的势头。为切实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我与区委、区政府领导及公安分局负责人研究,鼓励公安部门大力实施科技强警战略,以信息化弥补警力的不足,提高出警的效率。以田林、斜土等派出所为试点,在全市率先开展街面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对街面治安进行动态控制;开发高危人群管理信息系统和新疆籍人员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基层警务信息化水平。同时,加强现代警务机制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派出所为轴心、责任区刑侦队为支撑的侦防巡队所协作机制,提高了警力的快速反应能力。此外,根据公安部要求的“二十公”精神,指导公安部门加强与街道、镇联系,建立治安形势定期通报制度,推动形成由党委、政府牵头,公安为主,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格局。2003年以来,我区共侦破刑事案件3764起,打击各类犯罪嫌疑人1669名。

2、深化人民调解制度改革,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是依法治区、维护基层稳定的有力保障。一年多来,和司法局共同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加快了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的有机衔接;加强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区域性、行业性和企事业单位等调解组织,协调13家律师事务所与街道、镇签订了定向社区法律服务协议。按照中央和市的统一部署,协调将社区矫正工作的主管单位从区委政法委移交至区司法局,并结合司法社工的引入,进一步拓展了社区矫正的范围和服务内涵。同时,在孙潮区长的要求和支持下,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与司法等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并筹备召开了中美社区矫正工作交流会,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另外,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方面,我要求并鼓励司法部门加强基础信息建设,建立了区和街道、镇两级刑释解教人员五年情况数据库;在扩大街道、镇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覆盖面的同时,积极开展接茬帮教,将安置帮教工作进一步向“大院”内延伸。经过努力,我区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已连续8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3、坚持“治本化解、防范缓解”的工作方针,有效化解群众来信来访矛盾。近年来信访案件逐年上升,其中重复上访和疑难信访件比例不断增加。针对这一情况,指导信访部门从规范制度建设、加强督查办理入手,加大信访矛盾特别是疑难信访事项的化解力度。一年多来,信访部门先后建立了周四区领导信访预约接待制度,对来访情况实行分类处理,确保领导接待来访群众批示件“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对群体、突发、疑难矛盾实行信访工作(包接待、包协调、包督办、包落实、包稳定)“五包”制度,集中有效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推行“大督查化解机制”工作制度,加大疑难信访事项的化解力度;以斜土、湖南、康健、华泾等街镇为试点,实行信访听证评议制度,探索形成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信访工作的新格局。同时,根据 “控制总量,减少存量,遏制增量”的指导思想,全力以赴推进化解动拆迁信访老户专项工作;按照“一个问题、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有效解决或缓解了杨家港建设与周边居民矛盾、罗秀新村房屋质量等一批群体性矛盾,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4、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和绩效评估力度。政风行风和行政效能建设是公共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政府自身能力的加强,政府工作也不可能有效开展。2003年以来,要求监察部门一方面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继续深入开展物业管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等专项治理工作,对区域内26个部门和行业开展政风行风测评;另一方面,聘请区“三风”监督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担任街道政风评议联络员和评议代表,对13个街道、镇机关政风状况开展民主评议,进一步加强了街道、镇机关政风建设和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同时,按照“透明、高效、职业化”公共政府建设的要求,指导监察部门研究制定《行政机关效能监察实施意见》及责任追究办法,设立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加大对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被投诉问题的查处力度;将事后监察转向事先监察,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国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情况及徐家汇公园三期、上海铁路南站南广场配套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展同步监察,有效规范了政府行政行为,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5、围绕安定团结、繁荣发展的大局,继续加强民族、宗教、台侨及人民武装工作。一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加强民族宗教团体(场所)建设,进一步促进宗教场所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管理。合理布局清真网点,完成了4家清真饮食单位“清真标志牌”挂牌工作。二是加强涉台涉侨政策宣传,积极做好对台、侨务管理工作。建立上海市台资企业协会徐汇区工作委员会,加大台侨资企业服务和管理力度。以联谊服务为载体,大力推动沪港澳台和海外华侨的交流交往。积极开展基本侨情调查工作。三是深入推进民兵工作调整改革,对全区基层武装部进行编组调整和规范化建设。精心组织廉洁征兵,加强现役义务兵跟踪教育管理。徐汇区征兵工作连续第6年被上海市警备区评为先进。

 

工作体会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工作环境的变化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年多来,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化挑战为动力,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领先性,我的体会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坚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全区工作是一盘棋。作为区政府分管区长,必须要有全局的观念,学会在全局中思考工作、把握工作的关联性,在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协助其他分管领导及部门开展工作,进而促进全区工作的全面、协调、持续推进。

二是坚持把握好理论学习与科学实践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是党开展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是一个领导干部有效工作的基本保障。要真正树立并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善于用战略的思维、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

三是坚持把握好用好经验和开拓创新的关系。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对传统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敢于突破旧传统,勇于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大胆破解难题,不断在实践中创造新经验。

四是坚持把握好执政为民和狠抓落实、破解难题的关系。执政为民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核心要求。只有认真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诚心诚意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基层群众解难题,政府和领导干部才会真正取得基层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立足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真正满意、得到实惠。

回顾一年多来的工作,对照区委、区人大和区政府的要求,我感到还存在不少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分管的部门比较多,工作业务量比较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主要关注于某些工作而忽略了其他一些工作。如何兼顾各方面工作,“弹好钢琴”,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管理艺术和技巧。二是工作的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虽然平时工作中比较注意发扬民主,主动听取意见,但直接倾听基层同志和居民群众的意见还相对较少。这需要今后多加注意,多下基层,多听取群众的意见。三是开拓创新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分管工作又与社会面联系广泛,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工作中开拓性尚不够,这也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接受人大常委会对我的述职评议,是我回顾总结以往工作的一次机会,也是对我个人增强国家意识、人大意识、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的一次深刻教育。我衷心希望大家对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促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更忠实地在这个岗位上履行法定的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我将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各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一起努力将分管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