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4届常委会第4次会议

关于社区“三中心”建设的情况汇报

日期: 2007-07-04

 

关于社区“三中心”建设的情况汇报

——2007年6月20日在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徐汇区副区长  谢坚钢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社区“三中心”建设是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载体。自200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中心”建设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按照“整体规划、分类实施、项目推进”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区13个街道镇已全部建成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街道完成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就我区社区“三中心”建设情况作一汇报。

一、社区“三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1、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2006年,我区建成并启用了13个“一门式”中心。其中,徐家汇、湖南、枫林、龙华等4个街道的中心由新建而成,天平、斜土、长桥等6个街道的中心在原址上改建,田林、康健和华泾等3个街道镇的中心在原址上临时过渡(将在今明两年迁入新场所)。根据《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除过渡单位和虹梅街道,其余9个街道的中心面积都已达标。另外,13个“一门式”中心中,11个中心在应用软件、硬件配置、业务流程等方面按照市民政局《“一门式”中心标准化实施手册》设置;湖南、斜土2个街道的中心使用自行开发的应用软件(因是试点街道),将在今年完成标准统一。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2005年5月,我区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挂牌成立。其中,枫林、斜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由原二级医院宛平医院和日晖医院降级建成;湖南、漕河泾和凌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是剥离了区中心医院、第八人民医院和大华医院有关社区卫生服务职能组建成立;其余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各相关街道镇地段医院“翻牌”建成。根据“服务1—2万人口,覆盖3—5个居委会”和“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截止2006年底,全区共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60个。

3、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04年以来,我区先后建成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其中,长桥、凌云、康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别通过与西南文化艺术中心、梅陇文化馆、五月苑工人文化体育中心资源共享建成;田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区文化艺术中心整建制划转建成;湖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通过长乐学校分校使用功能调整建成。目前,长桥、凌云、田林、康健、漕河泾等5个街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通过市里达标验收。另外,徐家汇、龙华、枫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列入2007年区政府实事项目;斜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正在建设当中;华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有明确意向。

二、社区“三中心”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为社区“三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三中心”建设,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将社区“三中心”建设纳入近两年区政府实事项目;针对实际情况,分别明确区府办、民政局以及卫生局、文化局作为“三中心”建设牵头单位,联合相关部门、街道、镇积极落实推进。同时,为加快“三中心”建设进度,区财政专门划拨资金(转移支付)保障建设,并要求各街道镇匹配相应资金用于“三中心”建设。其中,2006年,区级财力支持各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达1562余万元(不包括街道、镇投入的);今年,全区预算投入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工作达7999.3万元。

2、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有计划分类推进社区“三中心”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街道镇“不搞一刀切”,立足现状,统筹安排,通过盘整资源、优化配置,采取购买、租赁、新建、改建等多种形式分类推进“三中心”建设。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长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西南文化艺术中心为平台,政府部门和工会等群众组织开发优秀项目,建立了共建共享的联席会议制度;康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街道投资260万元对五月苑工人文化体育中心进行改建,双方共同使用文化场地;凌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街道与梅陇文化馆共同投资600余万元(其中街道95万元)进行改扩建,共同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又如,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新建的徐家汇等社区“一门式”中心,严格按市级建设标准实施;改建的斜土等社区“一门式”中心,遵循硬件不足软件补、设施不足服务补的原则,注重机制建立和服务功能实现;过渡的田林等社区“一门式”中心,遵循满足系统上线基本要求的原则,合理改造硬件设施。

3、把握需求,完善功能,不断优化社区“三中心”工作机制。三个中心对应“三个集中”,即涉及社区群众的政务服务、卫生服务以及公共文化活动相应向“三中心”集中。基于这一要求,“一门式”中心按照“让群众少跑一趟路、少跨一个门槛、少走一道程序”的原则,归并业务同类项,设置综合服务窗口,逐步建立了“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内部协同”的工作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运行方式,加强全科服务团队建设(已建成65个团队共600余名医务人员),深入社区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六位一体”综合卫生服务;通过与区域内二、三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合作、开展“百名主任(专家)下社区”活动等,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探索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整合教育、文化、科普、健身等功能,配置了东方信息苑、图书馆、多功能厅、展示厅,有条件的还设书场、科技活动室、团队活动室等,通过举办主题教育、开展特色品牌活动,极大地培育推动了社区文化发展。

4、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积极推动社区“三中心”规范化运作。一是加强组织培训。特别是社区“一门式”中心,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不仅对机构建设、设施布置、受理内容有明确规定,还要求统一使用由上海一门式政务研发中心提供的应用软件系统。为此,区有关部门和街道镇在试点的基础上,坚持“条”的集中培训与“块”的综合培训相结合,建立了区、街道镇、中心三级培训网络,使工作人员了解流程和规范要求,正确掌握系统操作方法,确保中心顺利运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其中,“一门式”中心结合实际运作情况,制定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验收标准规范,对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服务功能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制定了《徐汇区卫生系统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及考核办法》、《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南》,并在区疾控中心建立了“社区综合防治科”,较好地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流程和管理。

三、下阶段社区“三中心”建设的工作重点

经过前阶段的探索实践,社区“三中心”已基本进入正常运行轨道,较好地方便、服务了社区群众。但在运作当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包括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多头”管理、信息难共享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培养问题,以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缺乏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问题,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下阶段社区“三中心”建设的总体设想是:根据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要完善‘一门式’服务工作机制,着力加强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照降低费用、提高水平、规范功能、加强管理的要求,着力转换运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要突出综合性,着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精神,积极贯彻落实,扎实推进工作,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具体,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按照管理统一性、建设标准化、服务内容规范化“一性两化”的要求,扎实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一是妥善解决中心“多头”管理问题。将切实处理好中心与社会救助管理所、劳动保障事务所等之间的关系,在街道镇的统一领导下实施归口管理、“一头”管理;合理配置人员,逐步统一中心工作人员待遇和考核标准。二是进一步统一中心服务内容、程序及规范。逐步实现管理模式、管理软件和机制、服务内容和标准、流程及标志标识等统一。将根据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服务标准、工作人员职业标准等,进一步对中心涉及的200余项具体事务进行梳理整合,做到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和对外服务时间全区统一;在徐家汇等街道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5+2”或“365天”工作制。三是继续做好从“多门”到“一门”、从“多口”到“一口”的受理工作。按照计划,今年廉租房收入认证、支内退休回沪职工帮困等服务项目将纳入“一门式”服务平台。将进一步加强与市民政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一门式”系统2007版升级工作,完善中心的运行机制。

2、按照规范功能、提高水平的要求,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着重将围绕“两增、两减、一确保”展开,即要增加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增加社区卫生人员的合理收入;减少病人的医疗负担,减少社区卫生服务的不合理成本支出;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近期将推进四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心硬件建设,加快推进漕河泾、长桥、凌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选址等工作。二是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全面执行完善收支两条线和医保预付制管理;研究制定中心药品采购管理办法,努力将药品加成率降到15%。三是规范中心功能和床位设置,按标准减少中心床位数量,并与居家养老工作相结合,将床位调整为老年护理床位,缓解今年市、区实事项目新建500张床位资源紧缺问题。四是继续加大全科服务团队建设,认真做好中心门诊诊查费减免等工作;研究制定《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3、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形式多样、资源共享的要求,积极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重点: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中心全覆盖达标建设;进一步加大与专业机构、条线部门以及共建单位等资源整合,建立优质资源共有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公益服务的形式、市场选择的机制,组织配送一批优质文化服务项目,丰富中心的活动内容,满足群众的多种需求。二是拓展深化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中心功能设置,提高设施的整体利用率;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在不同中心推行特色项目,共享共用、相互补充,放大中心服务效应。继续延伸功能体系,逐步建立市、区、社区、小区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将按照市有关要求,加快制定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和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管理和服务情况的监管与指导,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