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4届常委会第40次会议

关于本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日期: 2010-12-09

 

关于本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2010年12月8日在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上

徐汇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肖萍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0年度工作安排,教科文卫工委组织部分代表,在乔德华、汪其才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区医药卫生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走访了区卫生局、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部分区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点,走访了街道、镇及部分居委,还邀请部分代表和相关人员召开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医药卫生改革的基本情况

医药卫生改革是经济社会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这项改革多年前已开始探索和实践。2009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按照中央和上海市的部署,我区积极加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区居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现象,使我区的医药卫生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1、社区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初见成效。我区设立了改革保障基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2007年-2009年累计增加投入1.83亿元。落实基本药物制度,166种基本药品实行零差率,药品和社区诊查费减免共计3827万元。“自助挂号一次性收费系统”缩短了病人就诊的等候时间。枫林社区“户籍医生责任制”成为上海市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示范模式。全区形成了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服务团队组成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使辖区居民就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

2、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通过第二轮8大系统22个公共卫生重点项目建设,我区重大疾病和传染病应急处置和防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贫困和无业精神病人、结核病艾滋病病人通过各种基金的救助形式,获得了免费门诊和住院治疗。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86.5%,重点慢性病规范管理率80%以上,居民期望寿命83.8岁,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疫情以及奥运、世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

3、区域医疗卫生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有所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全行业管理,2009年全区在门急诊总量、出院总人次增幅较大的情况下,没有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徐汇区中心医院在全市同级医院医疗质量评审中,连续3年名列前茅;民办仁爱医院2009年代表上海市接受卫生部督查,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示范区”得到进一步巩固。

4、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一定进展。我区制定和实施的《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奖励办法》,建立了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机制。“科研奖励基金”、“光启医学奖”的设立,对广大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教学、临床研究、技术推广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09年我区卫生系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申请中实现了零突破。

5、投入补偿机制逐步完善,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进一步体现。形成了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全额预算管理和公立医疗机构项目管理框架。卫生事业经费,通过项目化管理和拨付,为医疗机构出色完成汶川地震、南方特大雪灾等救援、重大传染病疫情控制、重大活动保障以及援藏、援疆、都江堰灾后重建等公益性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促进我区医疗卫生和谐发展。

二、我区医药卫生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仍然存在配置不足和分布不均衡问题。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三级医疗机构,主要分布在北片地区,收治全国各地的患者,90%以上非本区居民,医疗机构纵向整合联动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未能全面启动,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南片龙华、长桥、凌云、华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缺乏,龙华、凌云等社区卫生中心尚未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医疗承受能力明显不足。高端医疗服务业发展无法满足区域内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2、学科高端人才相对匮乏,社区全科队伍建设存在较多难题。系统内缺少在全市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学领军人才,骨干队伍不够合理,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还需进一步培育。社区全科医生存在职称系列、培养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缺陷,面临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业务能力减弱以及一些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3、公共卫生服务和特色医疗科目设置还不能满足区域内居民需求。一是社区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提高和老龄人口不断增加,需求量将继续升高,完善老年医疗护理包括临终关怀服务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区域内慢性病治疗、康复,精神卫生特别是重症精神病医护等比较薄弱。三是针对妇女儿童的医疗卫生服务科目,如妇女病防治、儿童保健科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公立医院改革配套政策不健全,缺乏实质性的措施突破。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方面无论是改善医疗保障公平性还是提高医疗服务绩效,都要依靠公立医院改革。另一方面,对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缺乏共识。国家和上海市对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保障制度还不健全,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区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单位和医疗机构都难以使改革有实质性的突破。

三、对我区医药卫生改革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形成全区医药卫生改革的整体合力。医药卫生改革是一项涉及各方利益、推进难度较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区政府应当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相关部门的任务和责任,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制订和完善符合我区实际的配套工作方案和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医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我区医药卫生改革积极、平稳、有序推进。

2、优化医疗资源规划布局,进一步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实施我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抓手,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加大对医药卫生重点领域、薄弱地区、薄弱环节的投入。在南部地区,整合力量建设医疗中心、120急救分中心,提升南部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龙华、凌云等社区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扩大区精神卫生中心规模,提高重症精神病人的收治和康复能力。强化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进一步探索区域内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整合联动机制为区域内群众服务。创造条件,支持三级医院建设“亚洲医学中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服务机构,满足多样性、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3、注重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多渠道培养医学人才队伍。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并重,建立健全各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长效机制。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试点,建立区域内二、三级医疗机构扶助培养基层住院医生机制,强化人才进修制度,以点带面提高整体水平。调整人才结构,培养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骨干队伍,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三年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再培训制度、各级医师带教制度、岗位绩效考核制度,表彰和激励制度等,激发内在动力,为优秀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4、培育特色专科,聚焦优质品牌,合理安排实事项目。鼓励医疗机构创建糖尿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病诊疗特色专科,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适宜技术和特色服务项目,培育优质品牌,尽最大努力实现特色专科集聚效应。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居民健康档案、医疗档案信息共享为支撑,以全科团队建设为抓手,强化服务网络。更加注重民生保障的政府实事项目安排,筹建区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中心,将老年疾病的医疗、康复和护理列入全区老年事业发展规划中统筹安排。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适合妇女儿童疾病现状的预防控制系统,提高全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5、加强政策性和可行性研究,稳妥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深入研究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政策,研究我区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可行性措施和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补偿机制。突出二级医疗机构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定位,强化公益性质。加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强公立医疗机构服务安全和经济运行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