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4届常委会第49次会议

关于本区创新驱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日期: 2011-09-19

 

关于本区创新驱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在2011年9月15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九次会议上

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李侃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十一五”以来,徐汇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积极成效,现代服务业先导作用显现,区域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十二五”时期,我区将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发展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现代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实现现代服务业收入487.8亿元,增长16%。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3+X”重点领域上半年实现经营收入共计312.17亿元,增长14%。(详见附件:2011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专项统计表)

2011年,我区14家企业入选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至今累计66家企业,居全市第二位。企业活跃的创新能力也获得了国家、市和区级各类政策的有力扶持。我区共有32个项目列入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8个项目列入2010年市经信委“软件和集成电路”重大项目, 4个项目列入2010年市科委“生物医药”重大项目。2010年区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共25个,项目完成预计将实现产值30余亿元。2010年徐汇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332家,总收入近700亿元。

1、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能级

我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以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聚集了集成电路、通信制造、新型显示产业三大领域规模以上企业60余家。2011年上半年达到106.22亿元,高技术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9%,高于去年同期0.7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产业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技术水平跟上国际先进;通信制造业形成以移动通信终端为主的产业体系;新型显示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实现规模化发展。

2、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群发展

经过多年培育,在软件外包产业、金融信息服务业、基础软件、数字内容、网络视听和网络游戏产业等领域已基本形成了徐汇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特色,成为上海的集聚高地。其中,2009年“核高基”国家重大专项中有5项落户徐汇,4家企业上市,3家企业获得全国首批第三方电子支付牌照。2011年上半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98.29亿元,年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增长到33家。

3、深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内涵

依托区域内丰富的临床资源、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我区在推动以“枫林生命科学园区”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已经显示出一定的区域优势,国创医药、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落户徐汇。目前,正积极与默沙东公司上海管理总部、深圳迈瑞公司落户徐汇进行接洽。2011年上半年区生物医药产业共实现销售(营业)收入66.41亿元。

4、推进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特色发展

我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稳步增长。新材料产业以华泾地区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纳米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环保材料及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已超过30家。新能源产业形成了核电技术服务和核站配套仪器仪表行业的产业特色,吸引了包括国家能源局立项的“核电仪表研发试验中心”等新能源设计研发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今年上半年,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41.25亿元。

5、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我区产业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高端软件、云计算、物联网、汽车电子、核心芯片、无线移动宽带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

目前,我区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今年上海市共有8个项目列为国家物联网专项计划,其中徐汇区有2个项目成功入选。今年新出台《2011年度徐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指南》,设立物联网、云计算、节能环保三个专项,重点培育和扶持技术研发类、应用示范类及产业化项目。

二、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1、进一步密切“四大”合作

“四大”资源集聚是徐汇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资源。为更好地将科研院所这一重要的创新资源转化为推动区域转型发展的优势,在上海市科委的指导下,区科委联合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会成立调研课题组,对区域内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以及双方加强合作的结合点开展深入走访调研,为进一步密切合作建立基础。针对新出台的《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行办法》,专题召开区域内转制院所的政策解读和研讨会,促进政策落地对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

2、突出政策导向作用

针对“十二五”期间“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目标,我区对产业政策进行了新一轮优化调整。其中,《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进一步优化我区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统筹推进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文化创意和会展旅游服务业协调发展,优化政策结构体系。《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进一步聚焦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鼓励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领域,新增“社会管理和民生科技应用示范项目”、“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四大资源战略合作项目”、“创新集群和产业联盟”等重点扶持内容。通过政策引导,服务于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格局和创新驱动的区域发展模式。

3、完善政府服务功能

区政府各部门积极服务经济转型发展,有效推动各类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落地实施。2010年,兑现研发费加计扣除290户次,软件企业个税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企业、软件集成电路企业等各类政策扶持对象5000余人(户)次。推出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十项措施,在企业登记、出资方式、商标注册等方面针对企业发展需求提供高效服务。调整和改造徐汇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优化“一门式”服务窗口的服务流程和标准,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进一步拓展服务内涵,不仅承担行政事项认定的窗口职能,而且在促进产业化方面进一步为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从以项目资金为主的扶持方式转变为全方位的创新环境服务,助力企业更好地发展。

今年7月15日新政策正式实施后,推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两个申报公告,重点支持“3+x”重点领域产业化项目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物联网、云计算和节能环保三大专项,目前已完成共99个项目申报受理工作。

4、创新服务机制方式

一是创新科技企业金融服务。搭建漕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工商联企业互助融资平台、徐汇担保公司、华擎和大众小额贷款公司等六大融资平台,2010年共为区内471户次中小企业累计提供贷款14.78亿元。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2010年成功试点,推进了20多家企业总计6000余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进一步发挥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完善基金运作机制和规范流程,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进入产业领域。推进科技企业家金融俱乐部的建设,委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开设科技金融培训班,帮助科技企业家整合科技与金融资源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

二是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以知识密集型、轻资产为特点,而国家级项目扶持资金只能用于购买设备、固定资产的“硬配套”。为此,科委在去年创新项目扶持机制,为区内的中标软、普华基础软件等4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牵头企业,设立配套专项资金用于人力资本等软环境建设,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计划对获得区域科技政策支持的项目和企业,明确提出从区级项目支持经费中列支不低于15%的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降低人才发展成本和聚焦人才培养。

三是创新企业联盟合作方式。支持“徐汇区软件服务贸易企业合作联盟”与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开设“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MSE)研究生班”,为行业内骨干企业培训专业人才,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进一步推进区软件外包服务平台、版权保护联盟、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平台建设,在高端人才培养、技术和产业链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强行业内的交流,帮助企业更好发展。

三、聚焦载体,机制联动,推进徐汇高新区建设

1、融入大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框架

根据张江高新区扩区规划,全市将形成“一区十二园”的产业格局,扩区后,徐汇区将形成“漕河泾园”和“徐汇园”两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面积14平方公里。为此,针对新一轮大张江政策进行梳理对接,加快融入大张江发展格局,发挥政策效应和品牌效应。一是继续推进高新区“漕河泾园”建设,建成体现国家发展战略、上海发展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二是推进高新区扩区后的“徐汇园”建设,重点建设好交通大学板块、枫林板块、滨江板块和华泾华理板块,在活跃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等方面加大力度。三是研究建立区政府对高新区徐汇园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进一步整体推进徐汇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好准备。

2、完善“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发展体系

目前,我区已建成科技园和孵化器近60万平方米,并初步形成了“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的产业园区体系,分别培育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企业。“十二五”期间,将充分利用本区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对载体发展的支持,建立政府部门-园区-街道联动机制,通过空间联动和政策联动,方便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实现在区域载体间的流动,形成导向明确、功能完备的产业培育体系;通过服务联动,共同做好项目发现、企业培育和产业发展工作,引导和鼓励各园区载体完善机制,扶大引强,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存在问题和下阶段重点工作

对照实现“十二五”阶段我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并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不足;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建设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有待加强;重点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制约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高商务成本和保障性住房瓶颈仍然存在。

为此,下阶段将进一步针对企业发展需求,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项目导向”的原则,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完善政策环境,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细化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及配套细则,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营造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做好新政策的宣传、培训和执行等工作,注重提高各项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科技小巨人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为骨干的科技企业群体,着重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发挥其在产业集聚、专业人才培育、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积极引领作用,通过产业链的培育和拓展,加快成长速度,从而对整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

2、明晰产业发展重点,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进一步聚焦体现徐汇产业优势特点的3+X”重点领域,努力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产业链价值链为导向,资源共享品牌共建为目标的合作共赢的产业集群。

在电子制造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领域,我区正积极申报国家首批20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单位,由区域内14家核心企业共同编制完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集群规划》,已通过市科委答辩审查并由上海市政府推荐上报国家科技部。集群建设将以徐汇信息产业综合发展优势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为重点,有效整合区域创新主体和要素,争取通过3—5年的发展,形成年销售超过800亿的创新产业集群。     

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将以组建“枫林生命科学联盟”的形式,进一步整合区域内生物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医疗服务、产业园区、中介服务等相关的产学研合作资源,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徐汇生物医药产业整体水平和贡献度。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我区正与市经信委核电办共同研究设立核电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漕开发地区中核浦原集团、核工院为核心的资源优势,打造核电产业相关设计研发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区。

3、深化“四入五联”,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不断深化“四入五联”,促进“四大”合作机制创新,在产业项目合作、空间资源利用、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寻求联动发展的结合点,积极推动电子政务、社会管理、企业服务、民生进步等领域示范应用项目研究,促进成果转化,使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紧抓大张江建设契机,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争取国家、市各级资源聚焦,提高 “漕河泾园”、“徐汇园”的产业集聚能力,建设体现国家发展战略、上海发展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健全促进科技产业发展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区域各类社会创新和服务资源,加大资源开放力度,政府扶持、市场主导、多方推进,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重点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第三方检测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构建徐汇“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环境。

 

总之,今后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高端产业、低碳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徐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