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5届常委会第15次会议

徐汇区“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日期: 2013-11-14

 

徐汇区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在20131113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徐汇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励富民

 

《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徐汇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加快转型、全面提升关键发展阶段的五年规划。顺利实施《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对徐汇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中期评估是规划实施的有效组成部分,在《纲要》实施进度过半之际,为深入了解规划执行的进展情况,客观评价发展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纲要》的顺利实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纲要》的有关要求开展中期评估工作。中期评估报告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汇总分析了部门规划自评和专项、重点发展区域规划推进情况,采纳吸收了第三方评估报告的相关内容,对《纲要》实施两年半以来(20111月至2013630)的总体情况进行客观评估。

规划中期评估重在评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进展与成效、问题与瓶颈,结合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对规划本身作适当调整,并提出推动区域创新转型的思路对策。评估采用指标、项目、任务三位一体的评估方式,严格对照规划目标,评估完成情况。同时,评估内容紧扣创新转型,侧重于评估《纲要》推进中的亮点、重点和对难点的突破,对于按照规划稳步推进实施的内容不一一评述。

一、十二五规划总体实施情况

(一)十二五以来内外部环境新变化

十二五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全球发展格局重构,转型成为新的时代主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牢牢把握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加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同时传统发展模式也面临挑战,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调整步伐。基于国内外环境,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积极建设四个中心,实现了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突破。

由于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徐汇自身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规划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困难与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区域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增速由十一五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产业结构转型由重在推动服务业的增长向的提升转变,服务业进入高端化的发展阶段,转型难度有所加大,经济发展面临稳增长调结构的双重考验。二是城区功能进入突破提升期。十二五时期徐汇处于大规模建设周期,大规模的空间布局调整,推动城区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为徐汇下一轮发展蓄力,另一方面建设任务较重,重点项目的集中开工给城市管理、建设融资带来压力。三是社会发展进入协调推进期。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社会组织的持续发展、公众参与度的加大与积极性的提高增强了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同时,城市人口规模、结构与流动性上的新变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群体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等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形成了较大挑战。

(二)规划执行的总体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不断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总体来看,十二五以来《纲要》的实施进展顺利,呈现稳、转、新三大特征:一是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坚持稳中求进,徐汇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综合经济与产业发展各项指标推进情况良好。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逐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发展基本面保持和谐稳定。二是经济社会转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格局和创新驱动的区域发展模式。社会发展转型稳步推进。社区自治和共治不断深化,积极构建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区域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社区事务治理的共治结构。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格局。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实现双提升,新兴业态发展初现端倪,可持续发展路径基本确立。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城市功能实现新突破,城区发展获得新空间。在优化空间布局和提升城区功能的过程中,贯穿着对于城市与人、城市与历史、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充分展现了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滨江地区开发践行了文化先导、产城融合、低碳生态的新理念,衡复国际慢生活街区的打造充分体现了历史传承、人文关怀的新理念。与这些发展特征相对应的是,规划执行中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与资源环境优化等方面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但总体而言,十二五前半期,徐汇区经济社会发展按照规划要求有序推进,成效显著。

二、十二五规划执行具体情况评估

十二五规划评估的重点,在于对区域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把握问题瓶颈,并结合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提出进一步推进创新转型的思路对策。评估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指标完成进度的评估;二是重大项目启动建设情况的评估;三是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的评估。

(一)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从规划中期执行情况看,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大多数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阶段性目标,为全面完成五年规划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纲要》确定的四大类42项指标中,8项指标提前完成时间进度要求,占指标总数的19.1%24项指标完成时间进度要求,占指标总数的57.1%10项指标未完成时间进度要求,占指标总数的23.8%(详见附表一)。从指标属性看,预期性指标21项,其中15项指标达到时间进度要求;约束性指标21项,其中17项指标达到时间进度要求。

1、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经济发展指标共10项,其中8项指标达到中期目标要求,指标完成率为80%。工业总产值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项指标未达到规划中期目标。反映区域综合实力提升的总量规模指标与质量效益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尤其是合同利用外资、吸引内资两项指标已完成五年规划总目标的75%以上,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指标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

科技创新指标共4项,其中3项指标达到中期目标,指标完成率为75%。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这一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高技术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未达规划预期。指标显示,十二五以来,徐汇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术工业的发展存在明显限制。

社会建设指标共17项,其中12项指标达到中期目标,指标完成率为70.6%。旧住房综合改造面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新增体育场地面积、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每十万人拥有专业社工人数5项指标未完成规划中期目标。十二五以来,着力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改善保障民生,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已完成规划目标的72%,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升,超出中期目标。

城市建设、资源环境方面共涉及指标11项,其中9项指标达到中期目标,指标完成率为81.8%。城区河道水质、截污纳管率2项指标未完成规划中期目标。十二五以来,积极推动区域绿色发展,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度下降3.7%即可完成规划目标,实际年均下降率达到了4.7%。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达12.24%,较好地完成了中期目标。

2、未完成指标情况及原因分析

1)关于工业总产值高技术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指标的说明

2013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8.8亿元,未达到334亿元的规划中期目标。主要原因:一是工业企业外向度较高。受全球经济低迷、外需不振影响,实体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趋缓。二是受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不断上升影响,我区工业企业出现外迁现象,规模以上企业数逐年下降。三是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十二五以来已关停和调整了20家高能耗、低产出的工业企业。高技术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未达到规划中期目标,除了高技术工业企业外向度较高、重点企业外迁等因素外,主要原因:一是我区高技术工业高新不高的问题突出。高技术工业主要行业中,除电子元件制造行业增加值率较高外,其他行业门类增加值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二是十二五以来高技术工业企业生产一直处于下行通道,增速低于黄金加工等传统都市工业的增幅。

2)关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的说明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6%,未达到10%的预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电子商务、无店铺销售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较大,徐家汇商圈业态老化,更新速度较慢。二是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十二五的发展向郊区新城倾斜,大量人口的导出也伴随着周边区域商业设施配套的逐步健全,商圈面临周边商业的大量分流。三是主要受到2013年上半年增幅偏低因素影响,今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内需不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低于预期。

3)关于旧住房综合改造面积指标的说明

旧住房综合改造面积累计完成212万平方米,未完成215万平方米的规划中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市政府对旧住房综合改造政策进行调整,全市2011年旧住房综合改造暂停。二是按照市统一标准,房屋是否需要改造以及改造方案均由居民决定,部分小区出现居民没有改造意愿改造方案未获得三分之二以上居民通过等无法实施改造的情况,因此指标完成进度滞后。

4)关于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标的说明

十二五以来,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2万平方米,未完成2.5万平方米的规划中期目标,主要是因为土地资源紧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有限、建设成本不断攀升等原因未能完成进度要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3%,未达到75%的规划中期目标,主要是因为相关政策规定30%的初中毕业生需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其后该部分学生中约有不足四分之一可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导致22.5%左右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全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最高只能达到77.5%左右的水平。

5)关于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每十万人拥有专业社工人数指标的说明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为6.6个,未达到7.05个的规划中期目标。每十万人拥有专业社工38人,未达到50人的规划中期目标。主要是由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有限,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队伍的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相关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有待形成,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队伍培养相关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力配备均显不足,与其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

6)关于截污纳管率城区河道水质指标的说明

截污纳管95.5%,未完成96%的规划中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未将已启动改造、尚未平地的城中村直排点纳入此次中期评估截污纳管率进度统计;二是由于部分居民区雨污混接改造工程技术难度大、所需时间长、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推进较为缓慢,影响了截污纳管进度。城区河道水质指标未达到类水功能标准,主要是因为排水系统雨污混接改造工程仍在实施,污水直排、底泥释放等自然环境和历史遗留问题严重,修复河道生态水系、促进河道自循环系统生成需要时间等原因,十二五期末完成难度较大。

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旧住房综合改造面积等十项指标虽然推进难度较大,但中期评估不做目标调整,十二五后半期着力推进,力争完成规划目标。

(二)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评估

十二五规划明确了32个产业发展重大载体项目和24个重点社会类项目。十二五前半期,重点项目整体推进有序,项目开竣工率达到67.9%,但在建项目进展较慢、未开工项目推迟开工等情况依然存在,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需进一步加快推进。

1、重点产业类项目推进情况

十二五前半期,重大产业项目的有序推进带动了徐家汇、滨江等重点区域建设的突破性进展。《纲要》明确的重点产业类项目(详见附表二)中,8个项目已竣工,17个项目在建,7个项目未开工,项目开竣工率为78%。部分项目未开工主要是由于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等因素而导致的腾地难、出让难、建设单位资金筹措难度大等原因。

从各板块项目推进情况看,一是徐家汇地区。共有6个项目,其中竣工项目1个,在建项目3个,未开工项目2个。主要聚焦徐家汇中心项目,已完成动迁平地,项目出让已有实质性突破。二是滨江地区。共有项目9个,其中竣工项目1个,在建项目5个,未开工项目3个。总体而言,滨江地区开发建设要求较高,为确保高品质开发、高标准建设,项目规划方案不断调整和深化,因此项目推进较慢。龙华机场2号、3号地块因腾地滞后而未能按时开工,目前腾地已基本完成,预计年内可开工。三是漕河泾开发区。共有项目5个,其中竣工项目2个,在建项目2个,未开工项目1个。W19地块商办楼、新漕河泾国际商务中心等项目十一五时期已开工建设,十二五时期收尾。航天地块项目因前期规划方案尚未确定而延迟开工。四是其他区域。南站地区南徐家汇国际商办楼项目2012年实现出让,正积极推动项目启动。淮海-衡山地区、枫林地区等推进顺利,重点项目基本处于竣工或在建阶段。

从未开工项目情况看,航天地块、久事地块2个项目处于土地腾让或规划设计阶段,需加强前期工作,突破腾地难题;湖南大厦1个项目处于土地未出让阶段,需要加强土地推介,争取重大项目落地;徐家汇中心、轻纺市场地块商办楼、东航金叶苑商办楼和南徐家汇国际商办楼4个项目处于土地出让后的方案设计阶段,这类项目要加快跟踪协调,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2、重点社会类项目推进情况

《纲要》明确的24个社会发展重点项目(详见附表三)中,8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5个项目开工在建,2个项目取消,9个项目尚未开工,项目开竣工率为54.2%,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项目建设对区域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和民生保障的不断改善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分类别看,教育类重点建设项目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有序推进。其中,滨江国际学校、滨江高级中学、华发路中学已经确定建设地块,正处于方案设计阶段,其它项目已经竣工,虹梅中学因受土地资源供给影响(拟建设地块尚处控详调整阶段),稍滞后于计划进度。

卫生类重点建设项目进度参差不齐,个别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有困难。其中,南部医疗中心、区牙防所(口腔医院)迁建两个项目受土地资源紧张、建设资金筹集困难等因素影响,目前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南部医疗中心项目2013年年底有望开工。凌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建设因为土地资源紧张,尚处于选址阶段。龙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因临近的区精神卫生中心迁出而取消。区康复护理医院项目因其预期功能将在南部医疗中心项目、社区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实现而取消原有项目建设。

民生保障类重点建设项目中期进展良好,十二五期间将顺利完工。其中,漕河泾街道社区敬老院已经竣工,区第三社会福利院主体部分已建成,龙华街道社区敬老院正在建设。

文化体育类重点建设项目整体进度较快,个别项目推进困难。其中,土山湾博物馆二期、唱片博物馆两个项目因为涉及到区内公共资源统筹配置,进展缓慢,尚未开工。枫林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因为土地资源紧张,尚处于项目选址、方案论证阶段。其它项目或已竣工投入使用,或正在建设。

总体看,部分社会类重点建设项目未能开工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资源紧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有限。个别项目受到资金筹集困难、前期论证程序较多、选址及功能不断调整、行政管辖主体复杂等原因影响,进程滞后。

(三)主要任务实施情况的评估

对规划主要任务的评估主要体现规划综合目标的实现情况,在指标、项目量化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对规划执行中的重点、亮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对规划指标不能覆盖的工作指标进行评估,并对推进规划的机制、方法和经验有所反映。

1、产业结构转型迈上新台阶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增强。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生产总值突破千亿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1006.6亿元,增长7.8%;区级财政收入突破百亿2012年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09.08亿元,增长9%经济发展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在总体生产规模下降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仍保持了4.6%的增长。楼宇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2012年税收超过亿元的楼宇共21幢,较十一五期末增加了8幢。楼宇经济共产生税收81.1亿元,较十一五期末增长39.6%;单位面积产出2669.0/,较十一五期末增长418.4/总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十二五前半期,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92家,新增24家。2012年,总部经济实现税收37.5亿元,占税收总额的13.1%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基本确立。服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2013年上半年二三产增加值比例达16.583.5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十二五前半期,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迈上千亿台阶,增幅高于经济增速。2012年,现代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为38.6%,较201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税收占比突破40%,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重点行业发展迅速。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和科技研发服务业等优势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断加速,优质资源加快聚集。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8%,高于同期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金融服务业增势稳健。融资租赁、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约200家(其中第三方支付持牌金融机构10家,占全市总量近20%)。

2、重点区域建设实现新跨越

徐家汇地区、漕河泾开发区、滨江地区等重点功能区域加快建设,支撑引领作用逐步增强,城区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一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整体性开发。理顺开发机制,完善徐家汇、淮海路衡山路、滨江地区等规划方案,提升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的科学性、有序性和前瞻性。二是发挥重大功能性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载体与产业联动发展。着力引进梦工厂、民航中心、默沙东等重量级项目,注重项目与周边的统筹联动,以点带面,推动产业集聚和城区功能提升,文化滨江、精品衡复等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三是发挥重点园区的资源集聚效应,凸显区域产业特色和科技优势。漕河泾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基地、枫林生命科学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加快建设,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3、社会建设系统有序推进

社会事业协调均衡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成效显著。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更加协调,教育资源布局更加优化,区域教育发展品质进一步提升,形成了以专业领导为特色的徐汇教育内涵发展模式,被评为上海市唯一一家全国两基先进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医疗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居民健康守门人制度日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基本达标,居民健康水平保持全市前列。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成功创建成为上海市唯一一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滨江地区、徐家汇、衡复等重点区域特色文化品牌魅力彰显,区域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不断提高。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进步明显率先启动“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较十一五期末增加约15%,成功创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其它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全区科普、妇女儿童、残疾人、人口计生等工作全面推进,成绩突出。

民生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就业与创业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坚持就业服务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创业型城区创建,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发岗位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十二五前半期,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均保持在5万个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指标数内。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公共租赁房建设和运营管理大力推进,共有产权房的供应进一步规范,廉租房实物配租范围稳步扩大,动迁安置房的适配性明显提高,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较十一五末期提高了160%为老服务水平全面提升。“9073”老服务格局持续深化,不断探索徐汇特色的为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惠及面十一五期末提高20%,机构养老床位数比十一五期末增长22%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以生活救助为核心,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扎实推进,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突破。试点开展大联勤城区综合管理。制定实施《徐汇区城中村地区改造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建立公益项目招投标平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社区自治和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居委会直选比例达到100%,平均参选率为93.46%居委会自治家园建设继续加强,形成了绿主妇船长俱乐部等一批小区自治新模式全面落实全年无休服务承诺,在全市率先推出22全区通办服务,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有效拓展提升。社会管理力量培育持续增强。加大社会组织和专职社工培育力度,建成社会公益组织孵化园徐家汇分园和斜土分园;制定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培育发展的相关政策,针对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的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力量持续增强。人口管理基础更加坚实。三个实有管理实现全覆盖、常态化,人口信息化建设深入基层,人口研究系统推进,计划生育率每年均控制在指标以内。

4、城区功能面貌持续优化

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深入开展。围绕创全目标,整合区域力量,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社会动员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城区市容市貌和居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在2012年上海市精神文明指数测评和2013年上海市文明城区争创中,取得较好成绩和明显进步。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完善大交通网络建设,轨道交通1112号线16个站点全面启动施工建设,其中11号线6个站点建成并试运营。沪闵中环高架WS匝道工程启动施工建设。完成虹漕路古北路等3条区区对接道路辟通工作,启动大型居住社区配套道路老沪闵路拓宽工程建设。滨江、徐家汇、漕河泾、华泾等重点区域路网规划和建设有序推进。重点区域的排水系统、变电站、消防站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积极筹措资金与房源,推进新开基地,十二五期间已启动4个旧改地块,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正式签约2723户居民。加大收尾力度,完成广元里、建设新村等8个遗留地块的收尾工作。城区环境面貌更加美化。绿地建设持续推进2012年底,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较十一五期末增加3%衡山路、余庆路等多条马路被命名为上海市林荫道

城市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安全生产事故年均死亡5.5人,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较十一五期末降低30%八类案件、盗窃案件,2012年底较十一五期末下降了10%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平安城区。社会矛盾源头防控和化解成绩明显,创建成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5、发展路径转型实现新突破

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全社会创新活力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提前实现6%的规划预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接近50%,大大超出全市20%左右的平均水平。以资源整合带动创新集群,初步形成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组建枫林联盟依托科研和临床资源吸引默沙东、强生等龙头企业入驻,创新集群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显现。2010-2012年,生物医药总产出年均增长16.5%更加重视人才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制定《徐汇区促进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及操作细则,与漕开发联合建立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积极推动人才高地建设。全区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人才约32万人,高层次人才(含两院院士、中央千人计划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千人计划人才、上海领军人才)230人。

低碳生态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区发展。低碳生态理念已贯穿于城区规划、政策、标准规范的各个层面。深入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徐家汇绿色商圈、滨江低碳商务区建设积极推进,漕河泾开发区成功创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新建住宅建筑、商务楼宇全面执行节能65%50%的设计标准节能降耗成效显著。针对节能重点由工业转向服务业的特点,安排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加强大型建筑的能耗监测,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较好完成了规划进度要求。低碳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菜场、区属机关、区属公园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率等约束性指标均顺利完成规划进度要求。

三、关于规划纲要的若干调整建议

(一)规划调整的原则

总体来看,区域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指标和任务安排也基本符合徐汇发展实际。因此,原则上保持指标、项目的稳定性,不降低指标、不减少项目、不作过多调整,仅对个别指标及目标值进行修正。指标调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终止已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指标统计;二是选取能衡量区域转型程度的结构性指标和反映发展质量效益的相关指标,调入指标体系;三是对完成进度超过75%的经济发展指标调高目标值。个别指标从中期看,完成难度较大,但从宏观把握,是规划要求必须完成的,因此原则上不对目标值进行调整,而是作为后两年半的工作重点加以推进。

(二)指标调整的相关内容及依据

1、到期终止一项指标

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总产出年均增长率。建议终止该项指标统计。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总产出年均增长率为阶段性指标,2009年徐汇区提出重点推进“3+x”领域产业发展,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徐汇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2009-2012年)》(徐府发[2009]12号),该项指标统计已于20121231终止。

2、调入两项指标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出。建议将该项总量指标调入指标体系,以衡量区域科技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规划目标为1200亿元。从区域产业发展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互为依托,已成为支撑徐汇加快经济转型的两大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出指标能够反映区域科技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故将其调入规划指标体系。

高技术服务业产出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出的比重。建议将该项结构性指标调入指标体系,规划目标为50%。主要依据:十二五以来,徐汇科技产业化工作的重点,集中体现为科技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能够衡量区域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也是反映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能级提升的重要指标。

3、调高三项指标

合同利用外资、吸引内资。建议调高规划目标,预计十二五期末累计合同利用外资40亿美元左右,吸引内资600亿元。调整依据:一是指标完成进度良好。两年半引进外资已完成规划目标的78%,按照前两年年均完成9.6亿美元的增量计算,2013年底可完成规划目标的95%以上。吸引内资已完成规划目标的83%,按照2013年内资引进目标149亿元预计,该指标将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二是产业载体的支撑。随着重点发展区域建设和漕开发退二进三步伐的加快,重大产业载体项目将陆续建成,为招商引资拓展空间。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建议调高目标,调至十二五期间新增30家。调整依据:一是该项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二是总部经济发展存在良好机遇。上海加快推动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出台和修订了多项支持性政策,鼓励总部企业落户上海。三是重大项目纷纷启动,高品质楼宇正加紧建设,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利于总部招引。

(三)项目调整的内容及依据

产业类项目。十二五前半期,结合区域转型发展的需要,从产业发展的能级提升和载体支撑出发,启动了梦工厂、西岸传媒港等7个项目,建议加入十二五后半期建设规划。经调整后,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重大载体项目共39个(详见附表二)。

社会类项目。十二五前半期,结合民生保障需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启动推进了嘉会国际医院、龙华街道社区敬老院等8个项目,建议加入十二五后半期建设规划;康复护理医院和龙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2个项目因项目功能调整等原因取消。经调整后,十二五期间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共30个(详见附表三)。

四、规划执行的主要经验、突出问题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挑战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徐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的关键期,规划实施的成效来之不易。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压力更加突出,发展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对后两年规划实施形成严峻挑战。

(一)规划执行过程中的主要经验与突出问题

在规划执行过程中,注重坚持改革创新导向。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以点带面释放改革新动力。着力于滨江地区、徐家汇等重点区域开发机制的突破,以一批具有引领、示范和集聚效应的功能性项目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着力于国资国企改革,实现徐汇国有资本证券化零的突破;着力于调动整合各方资源,化解重点区域建设、旧区改造等资金难题;着力于投资环境优化,明确区级与街道(镇)财税两级分成,以财权明事权,进一步夯实企业服务;着力于构建大联勤城中村管理和社区共治新机制。注重坚持高端低碳导向。着力于推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建设,突破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障碍;着力于产业政策体系的优化完善,建立产业发展评价和监测体系,促进高端服务业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长,实现产业集聚;着力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工作,以绿色低碳指导城区建设的发展实践,破除环境约束。注重坚持社会民生需求导向。加大对社会建设与民生保障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推进旧区改造、保障性住房等社会民生项目的建设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就业、人才、社区和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区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

同时,在规划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转型步伐与发展转型目标之间尚有距离。当前,科技创新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比较有限;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关注与发展尚显不足,新兴服务经济业态的模式创新与产业集聚的效果不明显;商贸、金融、房地产等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仍然发挥着较大作用,相较而言,文化创意等新兴动力作用的发挥较为有限。二是公共服务、社会建设水平与公众日益增长、多元的公共需求之间尚有距离。就业、幼教、社区居家为老服务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低龄人口快速增加、老龄化趋势加剧、外来常住人口膨胀的人口变化趋势还不适应;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公共事务参与途径与日趋增长公众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不适应;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机制、能力与处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调处突出社会矛盾的要求还不适应;食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和城市安全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全区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建设还需要深入系统推进。三是资源环境的改善力度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之间尚有距离。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较大,扬尘灰霾治理任务艰巨,区域水环境质量未根本好转,吴中地区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关港城市垃圾处置等环保项目尚未启动,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推进缓慢。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四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尚有距离。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不清晰,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政府管理方式仍存在重行政审批、前期投入,轻运行管理及后端评估、监督问责等情况。此外,华泾地区城市建设步伐较慢,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总量不足、配置滞后。

(二)十二五后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加速调整,新产业革命加快酝酿,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徐汇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全球产业革命的新机遇。以数字制造、互联网技术、新能源等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的新产业革命,其变革将惠及全产业链,对于徐汇集聚功能要素和创新主体,加速产业高端化和创新化是难能可贵的契机。二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全球发展格局重构,贸易规则发生新变化,开放化、自由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加之我国主动释放改革制度红利,对徐汇推动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三是创新转型战略空间的新机遇。徐汇滨江等增量空间将以功能性项目的集聚引领区域的创新转型,徐家汇、漕开发等存量区域则将以二次开发为契机,释放新兴产业发展与区域功能转型的潜力空间。

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应看到区域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旧存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短期的虹吸效应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各区县产业发展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等。

五、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主要举措

围绕建设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紧抓深化改革和产业发展新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解决规划中的突出问题,全力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圆满完成。

(一)咬定规划目标,全力以赴完成规划任务

一是要紧紧围绕指标、项目、重点任务,三位一体地推进规划落实。要进一步确立规划是法的观念,保证规划确立的目标不因干扰而改变。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同时,以点带面,系统地推动规划。二是要落实规划责任,加强沟通协调。采用分类管理的模式推进规划落实,要持续跟踪、分析、反馈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完成进度,积极关注旧住房综合改造面积、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面积、截污纳管率、城区河道水质、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等进展中有困难的指标,如实剖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全力推进规划落实。对于项目,要充分发挥重大办的职能,加快西岸传媒港、南部医疗中心等未开工项目的启动实施。对于主要任务,要将任务有效分解和渗透到各领域、各部门的年度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中去,以分领域相关规划计划的实施带动十二五规划整体目标的实现。对于一些跨领域、跨部门的综合性指标和任务,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实现无缝对接,共同推进规划落实。三是要讲求综合平衡,协调各类资源。理清资源与规划目标任务之间的关系,站在规划全局统筹各类资源的使用。结合十二五后半期需要推进的重大项目,全面梳理资金需求,按照轻重缓急确定项目推进的先后顺序。结合政府预算,确定资金总规模和年度资金流量,在融资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破解资金约束问题。根据人口发展现状与变动趋势,调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统筹协调公共财政和土地资源配置,加大华泾镇等人口导入区域的公共资源供给,提前布局滨江地区公共资源建设。

(二)抓住新变化、新机遇、新需求,增强区域发展动力

一是要把握新产业革命孕育的新机遇,推动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航空服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服务业。通过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行业门类,提升服务经济的发展质量,走出一条充分体现科技资源比较优势和产业高端特性的发展路径,破解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要把握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机遇,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主动对接国家、上海市改革新举措,争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领域先行先试,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点领域研究,做好功能和政策对接,承接外溢效应,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调整优化贸易结构。加强体制机制和政策的突破创新,在浦江一体化和中心城区扩散化的发展趋势中,找准徐汇定位,树立城区品牌,提升建设品质。关注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在固体废弃物处理、水资源、空气质量、市容绿化等方面要加强推进力度,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推进。三是把握城市发展变革的新机遇,关注人本化的城市需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需求和生活需求,需要通过推进经济和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能级,来适应城市需求的新变化。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保障等基础民生工作的推进力度,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智慧城区建设,提升城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着眼长远,夯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基础

一是要立足当前,思虑长远,对标十三五要通过制定和推进实施一批相关领域的三年行动计划,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同时,做好与十三五的衔接。人口是社会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因素,面对人口数量的明显变化,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将面临严峻挑战,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要超前谋划反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跟踪监测的方法。十三五时期将更加注重内涵式增长,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结构效益,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将难以反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实际成效,虽然十二五规划的指标体系已就此做出了调整,但仍有一定差距。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将现已使用的一些工作指标,如楼宇单位面积产出、漕河泾等重点区域产出和楼宇的单位能耗、空气质量指数(AQI)等指标适时地融入到规划指标体系中。同时要加强对创新转型指标体系的跟踪分析和补充完善,夯实工作基础,建立样本库,完善统计体系与分析方法。三是加强重点功能板块的研究,为其开发建设做好准备。进一步明确滨江B单元、漕开发东区等区域的功能定位,关注徐家汇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的建设和商圈的转型升级,推进华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内的协调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