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6届常委会第16次会议

关于本区城市管理精细化监督调研报告

日期: 2018-12-07

 

关于本区城市管理精细化监督调研报告

——在2018126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徐汇区人大城建委主任委员  李青

 

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是当前徐汇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升高水平管理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解决超大城市精细化城市管理的世界级难题。市委李强书记指出,要像重视城市建设一样重视现阶段的城市管理,用当年搞城市建设的劲头来抓好精细化管理。我区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是不可回避的使命要求,迫切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优化城区管理软环境,不断增强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今年年初,区委在安排全年重点工作时,要求区人大常委会认真开展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监督调研。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推动本区城市管理精细化作为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按照市委提出让徐汇真正成为全市城区管理水平最好、最精细化的要求,强化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专工委和街工委联动,充分凝聚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力量,认真开展监督调研,着力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落精、落细、落实。

一、调研总体情况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取得成效,区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了推动本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醇晨担任组长,副主任徐国文担任常务副组长,副主任朱成钢、卢鉴、朱伟红、刘燕刚担任副组长,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专工委、街工委为成员单位。530日,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城市管理精细化专项监督调研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围绕美丽街区”“美丽小区(家园)”“美丽城区创建工作,就2018—2020年重点监督调研工作进行了部署,聚焦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徐汇滨江中央活动区、徐家汇中央商务区三个示范标杆区域,每年确定一个重点,有序推进。今年重点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生活垃圾分类、小区综合治理等工作开展视察调研。《方案》通过以来,区人大常委会积极整合各方资源,聚焦重点深化调研,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广泛听取意见、加强履职监督,助力我区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按照中央、市委、区委对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要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专工委、街工委结合年度监督重点,按照方案工作安排,分赴有关委办局、街镇、企业、工程现场,并走访科研院所听取专家意见。各专工委与街工委根据精细化管理工作重点和区域特色安排了10个联动监督调研项目,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与资源优势,共同促进调研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二是广泛发动代表参与。市、区人大代表积极参加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代表沙龙、主任接待日及代表视察等活动,主动建言献策。今年区人大常委会立足风貌区管理精细化和城市管理智能化开展《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上海市居委会工作条例》两次执法检查,围绕风貌区保护与精细化管理、智慧社区与智慧治理举办两场代表沙龙,举行生态环境源头治理专题询问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集中视察。围绕垃圾分类主题,组织百余名人大代表下社区联系选民,收集到关于垃圾分类的建议19大类共76条。通过主任接待日活动,代表们围绕垃圾分类、物业管理、业态调整、智慧养老、文化提升等城市精细化软硬件工作开展专题交流探讨,充分贡献智慧。

三是多措并举务求实效。区人大常委会围绕市级环保督察重点,深入河道沿线、水质净化厂、市政泵站开展实地踏勘,督促龙漕路污水管新建工程二期项目加快进度并实现切换通水试运行。结合精细化管理调研,加强对涉及市政养护、市容环卫、园林绿化、房屋管理、交通水务等方面代表建议的重点督办,通过专题调研、实地查勘、上门沟通、听取汇报等多种形式持续跟踪督促,确保代表建议办理落地落实;综合运用代表履职手机APP、人大代表交流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方便代表实时反映精细化管理实际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就代表反映的违规占绿、占路经营、医疗废弃物存放点等问题及时核查了解、迅速处置,在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让群众看到实效。

二、精细化管理工作主要成效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徐汇区对标一流、攻坚克难,围绕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总体目标,制定了《关于加强徐汇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及《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本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突出三大标杆区,打好四场攻坚战,发扬创全时的精气神,干字当头,严字当头,实字当头,点上取得突破、面上取得提升。

(一)生态环境品质明显改善

一是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断优化。全面落实河长制,水务、环保、城管等执法部门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协力加强河道巡查。与闵行区联合开展滨江相邻区域规划开发和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并就水环境治理签订水环境联动共治备忘录,继续深化与市管泵站、水闸管理单位等的对接联动机制,构建流域治水、系统治水、水岸同治机制。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力。104日,龙漕路污水管新建工程二期项目顺利完成割接切换,打通了原龙华水质净化厂服务范围内污水送往白龙港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渠道,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改造工程增量污水以及蒲汇塘、漕河泾港、龙华港等河道的泵站放江污染问题得到缓解。积极推进泵站改造,区属泵站旱流截污改造全部完成。同时,在康健泵站试点微更新污染源削减工程,在田林泵站、漕溪泵站试点增设末端拦漂设施,减少泵站放江排放物对水质的影响。

三是生态环保执法稳步加强。今年对水环境违法行为下发责令整改通知11件,立案16起。坚持龙吴路扬尘治理联合执法,共计检查车辆16180辆次,查处扬尘违法违规行为1050件次。对实时监测指标发生超标的工地及时开展现场核查,共立案2起。健全环境保护行刑衔接机制,完成1起案件移送。

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漕河泾港-龙华港、东上澳塘等8条河道已基本消除黑臭,11 条市考河道断面,已有6条河道达到V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54%。今年AQI优良率83.9 %,同比上升7.3个百分点; PM2.5浓度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道路扬尘平均浓度0.072毫克/立方米,较全市平均水平低2.7%。燃煤(重油)等高污染燃料的锅炉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已经实现了零排放的目标。绿化覆盖率达30.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27平米。

(二)风貌区温度不断提升

一是保护管理制度机制逐步健全。成立衡复风貌区管理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通过例会、专题会等常态化机制,研究、解决风貌保护的瓶颈和难点问题,形成了条条结合、条块结合的良好工作态势。制定出台了《风貌区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徐汇区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保护日常管理办法》以及《衡复风貌区城市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为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社区规划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架空线入地工程扎实推进。攻坚克难,综合施策,全面启动武康路、岳阳路等11条道路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工程,电力、信息、合杆三大内容同步实施、有序推进。武康路、虹桥路架空线入地基本完成,华山路、淮海中路已处于养护收尾阶段,岳阳路、湖南路正在稳步推进。

三是整治力度不断加强。严格执行风貌区执法管理六必查制度,对天平路、华山路等道路和医院、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的违法搭建,无证无照经营、破墙开店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置。完成36条风貌道路整治,推进风貌区211个住宅小区硬治理全覆盖,规范居改非”514家,取缔无证无照经营401家,封堵破墙开店192户,拆除违法建筑286处。对533台电梯进行了安全抽查,督促整改问题303个。

四是风貌景观持续提升。扎实推进成片街坊风貌修缮工作,聚焦重点特色历史建筑,打造修缮标杆和亮点。武康路100弄等房屋修缮陆续完成,建业里、永平里等12个城市更新项目稳步推进,有效展现了历史风貌区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建筑墙面防水、管道规整、电线扩容、厨卫翻新等一批民生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便民设施、公共活动和服务空间进一步优化。

(三)生活垃圾分类初有成效

一是广泛发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已覆盖784个小区,占全区小区总数的84%。通过印制宣传海报、宣传手册、发放单位垃圾分类告知书等途径开展各种形式的分类宣传活动。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471个小区落实志愿者值守。绿色帐户正向激励机制累计达到31万户。全区居民区及菜场湿垃圾分类量提升至近60/日,同比增长71%

二是积极推动单位垃圾分类全覆盖。成立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联席会议,结合满意在徐汇检查等推进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区机管局、商务委、绿化市容、教育局分别推进徐汇区59家机关(大楼)、1603家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63个菜场、158所学校、11座公园参与垃圾分类。创建市水管处、区政府、徐汇环贸、日月光、宏汇广场等垃圾分类示范点。

三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区房管局及各街镇结合小区综合治理共改建604座垃圾箱房,区绿容局配置118辆干垃圾收运车、18辆湿垃圾收运车、13辆有害垃圾收运电瓶车。部分社区试点引入智能技术,惠工新村等95个小区实现垃圾箱房定时定点启用,居民刷卡投放。全区湿垃圾收运车在全市率先试点启用车载计量系统,实现社区湿垃圾正向可跟踪、逆向可追溯。协调徐浦生活垃圾集运中转基地及各类垃圾处置末端,形成垃圾全程分类工作的闭环。

(四)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持久发力

一是做好统筹协同推进。在今年116个小区综合治理项目中,先行启动架空线入地沿线49个小区改造,统筹26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创建、73个小区垃圾分类库房升级改造、8个小区旧住房综合改造、34个小区无违居村创建工作以及17个小区硬件达标改造,形成各项工作充分联动、互相促进的良性格局。

二是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完成268台老旧电梯安全评估、388台存在安全隐患的住宅电梯的修理、改造、更新,120个老旧小区安防监控系统改造更新。拆除无违建居村创建六必拆点位179处、5163平方米,完成创建单元验收301个。城区智慧化管理水平有所提升,田林十二村列入首批智慧社区试点范围。

三是居民区自治共治不断深化。居委会普遍建立健全自治议题和自治项目形成机制,组建居民区自治团队建设,组织开展社区民主协商。通过邻里汇搭建多元主体参与平台,引导社会组织精准服务社区群众。小区综合治理呈现常态化,一些小区培育出了一批体现特色文化、营造和谐社区氛围的服务项目,不仅改善了小区的环境面貌,更深化了居民群众自治,使小区居民群众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

三、精细化管理亟需破解的难题

虽然我区城区面貌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但精细化管理水平与卓越全球城市核心区的定位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尚有差距。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水环境源头治理矛盾较为突出

我区现有河道41条, 2017年平均水质达V类及以上的有22条,劣V类河道为19条。水环境治理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消除劣V类河道、11个水质考核断面达到V类水质目标。目前的现状是,8条黑臭河道虽然已经基本消除黑臭、6个考核断面已经达标,但是部分河道,例如龙华港-漕河泾港、蒲汇塘、东上澳塘等河道水质还不够稳定,溶解氧等水质指标有时低于标准,造成阶段性黑臭,距离稳定消除黑臭仍有差距。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居民区雨污混接改造进展缓慢。我区大量住宅小区仍然存在雨污混接,生活污水通过雨水管道进入市政管网,通过泵站放江对河道造成污染。徐汇北部由于采用的是合流制泵站,不再进行雨污混接改造,改造的重点在徐汇南部采用分流制泵站的八个街镇。而雨污分流改造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改造进程缓慢,对居民正常生活影响较大。由于前几年未将雨污混接改造纳入小区综合治理,导致目前改造小区量比较大,根据排摸共涉及204个小区,今年启动并计划开工仅11个小区,目前已经完成1个,工程推进中3个,其余尚在计划立项阶段,整体改造工作启动缓慢。2020年这些小区必须改造完毕,任务很重,时间很紧。

二是违规排污仍然存在。经过河道两岸的集中整治,虽然拆除了大量违法建筑,大大减少了污水直排河道行为,但是一些街镇仍然存在单位、企业、居民违规偷排的现象。特别是一些餐饮企业未安装使用油水分离器,直接将污水、餐厨垃圾直接倒入绿化带或排洪口,需要继续加大拆违及违规经营整治力度。

三是市政泵站放江造成水体污染。居民区混接污水、污染程度较高的初期雨水、道路清洗废水等经雨水管道进入市政泵站,造成市政泵站溢流放江污染河道水体,这是河道黑臭的主要因素,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河道水质提升的难点问题。如遇强降雨天气,泵站放江会导致水质指标迅速恶化,周边居民反响非常强烈。加之上海处于平原地带,泵站放江所带来的大量沉淀物沉积在河道中,加剧了水质污染程度。

四是污水缺乏出路。长期以来,我区污水处理主要依赖龙华和长桥两个水质净化厂,其日污水处理能力分别为9万吨和3万吨,总体处理能力长期处于饱和状态。虽然龙漕路污水管新建工程二期项目完成割接切换,污水将送往白龙港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但是实际污水外送量仍受白龙港总体处理能力限制。同时,龙华水质净化厂服务范围之外的地区,还缺乏污水管道用以输送污水进入白龙港,雨污分流所产生的增量污水仍然面临出路问题。此外,水质净化厂尾水排放标准不高,低于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也对河道水质造成较大影响。

(二)扬尘污染防控任务依然繁重

一是工地扬尘控制任务艰巨。我区目前处于项目建设高潮期,工程项目多,工程量大、工程类型复杂。部分区域由于施工时间紧、任务重、跨度长,工地喷淋、洒水等控尘管理措施落实不够到位,造成扬尘污染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无违村居创建、河道沿岸综合整治等拆房、拆违、市政建设任务量大,对大气扬尘污染均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是龙吴路南段扬尘污染较为严重。龙吴路交通流量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往来较多,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龙吴路徐浦大桥以南路段路幅窄、车流量大、路面破损严重,市容环卫机械作业难以开展。由于迟迟没有实施道路大修,造成车辆颠簸,渣土掉落加剧了扬尘污染,部分监测点位数据高达市平均水平的两倍。道路冲洗尾水由于受到该路段机非隔离带阻隔,无法进入排水系统,导致扬尘仍然在路面集聚,冲洗保洁效果不够理想。

三是渣土消纳处置容量不足。少数建设单位未经申报擅自处置渣土,使用无证车辆或黑车运输渣土,部分运输单位擅自改变渣土运输路线及消纳卸点。市级应急渣土消纳卸点仅能解决部分市重大工程的渣土消纳处置,同时由于禁止渣土外运,导致了无证运输、跑冒滴漏等扬尘违规行为有所反弹,且渣土运输车辆路线分散,增加了道路扬尘执法整治的难度。

(三)风貌区保护和管理瓶颈有待突破

一是保留历史建筑的法律地位不清晰导致监管难度增加。由于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因而保护水平相对较好。而衡复风貌区内的保留历史建筑体量很大,占建国后建筑总量的三分之二,但是由于相关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所有人与使用人保护意识不强,被拆除、破坏和超负荷使用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建筑被拆套使用,多户居住,人满为患;设施老化,基本生活配套不足,擅自增加卫生设施,房屋损耗加剧,居民居住质量和满意度难以提高。部分保留历史建筑的维修、装修、改造、调整使用、买卖、出租、拆除等现象频繁。例如风貌区内的民宿(短期租赁)引发的矛盾较为突出,承租人没有履行相应的建筑保护责任,而管理部门监管又缺乏法规依据。

二是现有技术标准不利于老建筑的活化利用。当前,随着消防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消防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历史建筑年代久远,受建造时的技术标准、技术水平、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制约,一旦涉及结构体系、面积等变动,难以满足现有抗震、消防等技术规范的要求。同时,风貌区保护修缮队伍缺乏专业人才,修缮质量与像绣花一样精细还有不小差距,修缮效果离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还有距离。

三是整体风貌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沿街商铺的店招店牌尺度混乱,大而不雅,共享单车停放、建筑外立面、灯光围墙、街角绿地等缺乏精心规划设计,与高品质要求存在差距。破墙开店、无证无照经营、违法搭建等违法行为仍然存在,个别被封墙的沿街商铺出现了窗内经营的现象。天平、湖南地区的部分弄堂没有垃圾箱房,乱扔垃圾现象仍然存在。

(四)生活垃圾分类需要加快推进

一是环卫基础设施不适应要求。四类垃圾产量不一,但是部分小区的垃圾箱配置却未按照实际产量进行有针对性设置,存在简单平均摆放的现象。大量住宅小区垃圾箱房设施不能满足垃圾分类需要,特别是部分小区湿垃圾量少,但缺乏湿垃圾就地处置设施,对环卫湿垃圾收运的频率提出较高要求。湿垃圾含水率高、腐蚀性强,导致湿垃圾清运车辆密闭性能变差,车辆可用年限明显缩短,部分湿垃圾收运车辆存在跑冒滴漏现象。老港已有垃圾处理设施已经超负荷运行、湿垃圾处理设施尚未建成,导致包括徐汇区在内的上海市南部区域湿垃圾处置消纳面临瓶颈。

二是激励作用有限。垃圾分类主要靠宣传动员和社区志愿者,绿色账户制度的激励作用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积分兑换物对年轻人和上班族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账户平台建设、兑换服务缺乏规范标准,导致各区实施方式不同、标准不一,账户信息在区与区之间尚未打通,数据迁移存在困难,导致了绿色账户制度的激励作用有限。部分社区试点的机械臂破袋模式面临着因塑料袋大小和重量差异而效率低下的瓶颈,一时难有突破。智能垃圾箱主要集中在试点社区,功能仍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居民需求。

三是社会面发动仍需加强。居民支持率高,但参与率低。虽然许多社区在垃圾投放点设置了洗手池,但效果并不明显。除惠工新村等少数小区,大部分小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仍主要依托保洁员二次分拣。部分社区为推进实施垃圾分类,进行环卫设施改造如高层撤桶、弄堂设桶等,但居民抵触情绪较大。居民普遍不愿意承担垃圾分类费用,物业公司顾虑成本收益,往往不愿履行管理人责任,对居民也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和劝阻。快递企业滥用塑料袋、发泡塑料和胶带等包装物,生产企业及经营者不承担源头回收责任,造成环卫部门托底压力不断增加。

(五)小区综合治理软硬件建设尚需加强

一是老旧小区历史性问题逐步显露。徐汇的老旧小区多,普遍存在房龄长、环境差、房屋密度与居住密度双高的现象。小区安防设备不足,投入有限,房屋超负荷使用,让原本老旧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部分小区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扔垃圾现象突出,对垃圾分类、小区综合治理等工作形成制约。

二是三驾马车运作机制不够顺畅。部分居委会群众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在推动小区综合治理等工作方面,动员居民参与的方法不多,处理矛盾和应对难题的能力不足。对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培训指导方面还不够。部分小区业委会不能做到依法运作、有效管理,令业主感到满意的业委会数量十分有限。部分物业企业服务意识缺乏,加之物业费调价机制不成熟、缺少多劳多付激励机制等因素,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与业主的实际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同时,住房维修基金普遍存在筹集难的现象,维修基金出现亏空的问题应予以重视。

(六)监管执法力度偏软偏弱

一是部门协同监管合力尚未完全形成。精细化工作牵头抓总部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条块协调配合不够,信息共享机制不够畅通,定期会商、解决问题机制还不完善,执法合力不足。垃圾分类协调平台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各部门各管一块的现状依然存在,缺乏成熟有效的联动、沟通机制。工作推进的系统性不强。生态环保相关部门齐头并进、合力攻坚的精神状态还需加强。

二是相关监管制度落实不够有力。河长制虽已全面推行,但是河长办尚未做强,二级河长尚未做实,企事业单位河长责任不够明确,巡河记录不完整,沿河违章建筑拆除不够彻底,常态化治水机制尚未落实到位。街道、镇属地化管理力度不够,各区域扬尘污染控制水平不平衡,南部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执法力度仍需加大。《环境保护条例》规定了按日计罚、双罚制、查封扣押等严格的执法措施和法律责任,但我区实际运用总体上偏少,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执法实践中劝说教育的多、立案处罚的少,对于擅自向排水设施排放污水、擅自设置排污口等行为仅采取较轻的责令改正措施,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不够。

四是执法力量仍显不足。环境监察队伍力量严重不足,人员配备和资金安排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基层环境管理力量配备与工作任务之间还不能很好匹配,管理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远程监控、在线监测、环保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对提升环境监管水平的支撑有限。重点区域环境风险源监控手段缺少,臭氧、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细颗粒物(PM2.5)等复杂环境因子缺少覆盖全区的自动监测系统,辐射环境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四、进一步提升我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应该始终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主题,深入探究城市精细化管理方法的改进空间,实现人财物更加合理的配置,着力研究精细化管理的机制完善,着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人民群众创建更加整洁、安全、干净、有序、公正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我区作为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内在魅力。

城市管理难在精细、贵在实效。徐汇区提出对照一流目标,对标最高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最高标准的具体内容和政府管理的具体目标。从本区实际出发,可以在衡复、滨江、徐家汇等重点地区首先制定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工作目标。工作目标的内容要体现规划标准、市容市政操作细节等方面,要务实管用、简练可行。

根据前期的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建议。

(一)聚焦源头推进水环境治理

一是强化水岸联动,全力推进雨污分流。徐汇南部八个街镇的住宅小区雨污分流任务重,时间紧,要围绕2020年全面完成水环境治理目标,科学制定雨污混接改造计划,注重水质指标月度均衡达标,抓好统筹、提早谋划,狠抓工程进度。加快推进小区内截污纳管和小区出门井综合截污,特别是对出门井综合截污要总结经验、推广试点,加快改造进度和扩大改造范围,推动截污纳管的面上实施。分流制系统企事业单位、沿街商户等市政雨污混接改造要同步实施、加快推进。

二是强化市区联动,全面加快污水外送。以龙漕路污水管新建工程二期项目顺利完成割接切换为契机,加强协调,将原龙华厂服务范围内的污水尽可能全部外送白龙港。加快区内污水输送管道建设,争取将其他地区生活污水接入二期输送总管,缓解区内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以及雨污分流所产生的增量污水处理问题。同时积极加快龙华水质净化厂和长桥水质净化厂功能调整,提升尾水排放标准,消除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协调并配合市级部门加快市管雨水泵站改造,推进截流设施技术改造,推广泵站放江污染物削减措施,降低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

三是强化区区联动,推动形成联动共治。加强与闵行区水务部门协调沟通,着力落实《水环境联动共治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上下游联动,干支流齐动,左右岸互动的跨区域机制,落实信息共享、定期会商、河道共治,减少河道上游水质对我区河道水质的不良影响。

(二)突出重点推进扬尘污染防控

一是突出建设工地扬尘管控。加强轨交建设、拆房、拆违、重点项目等四类工地、道路扬尘在线监测数据的分析,全面推进落实工地、道路扬尘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运行,及时关注工地、道路在线数据信息,加强工地巡查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对超标工地的监管力度,采取限期整、行政处罚等措施,督促落实扬尘控制工作。

二是突出龙吴路重点路段监管。加快启动龙吴路南段大修及拓宽工程,坚持加强龙吴路道路扬尘设卡执法检查力度,对龙吴路各主要路段各类渣土运输车辆开展24小时全天候执法。聚焦建筑渣土产生、运输、处置三个环节,坚持依法从严惩处违法违规运输处置建筑渣土行为。加强与闵行区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动协作,建立龙吴路联合执法及问题移送机制、强化区界扬尘污染防治和常态维护、深化区域大气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协作。优化道路洗扫方式,防止二次污染。

三是突出重点企业排放管控。加强工业VOCs、汽车修理等大气污染物重点排放企业在线监测,严格把控企业自查,限期整改,第三方核查,验收评审等环节,对于限期未完成全面达标排放的企业严格依照相关法规处理。进一步加快推进锅炉提标改造工作进度,结合提标改造补贴,督促锅炉台数多的单位先行完成改造。对餐饮行业加强整治,对餐饮油烟气强化在线监测,落实油烟净化设备使用,积极为群众解决家门口的大气污染问题。

(三)高标准推进风貌区保护管理

一是采取分级分类保护措施。区风貌办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做好历史保护建筑的活化与利用。根据历史建筑不同的使用性质、结构类型、价值等级,结合建筑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的技术规定。进一步明确各类别历史建筑的特征性建筑和空间要素;同时确定不同等级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更新的对象,兼顾民生改善、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多方因素。探索建立专家库,发挥专家在检测、鉴定、设计、施工等领域的专业优势。研究补贴措施,保护产权人、使用人主动对建筑进行修缮保护的积极性。对未经规划许可、擅自拆除或改造,应依法予以处罚。

二是协调把握密度温度积极研究通过抽户、置换、征收等方式,逐步解决风貌区高密度、超负荷使用问题。与解决房屋安全隐患、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完善建筑卫生设施,对部分小梁薄板房屋进行置换、征收,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注重民生需求,强化社区规划师对风貌区改造提升的指导作用,统筹小区内部空间、街角公共空间、慢行系统、沿街商业调整提升等规划设计。明确风貌道路沿街建筑立面以及店招店牌的样式、色彩、材质,以及道路道板、绿化、街具小品的样式和物业维护要求等,将街区调整到最适宜人们居住和活动的状态,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温度。

三是深化保护建筑监管。建立健全适合风貌区保护要求的物业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推行智慧化管理、加强专业化巡查、实现精准化服务。加强对风貌建筑转租行为的全过程监管,明确承租人的权利义务及其转租行为的约束性条件,体现风貌保护的要求,加强对承租人资信状况等方面的把关。对违反规定或约定的承租、转租行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与诚信机制挂钩。强化属地街道日常监管责任,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房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要在建筑交易环节明确建筑使用、修缮的限制性条款,建立正(负)面清单。

四是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围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整合旅游、文化、房管、街道、衡复公司等的魅力衡复徐家汇源建筑历史博物馆等宣传平台,以文化统领风貌区发展,打造海派文化示范区。依托现有的武康路老洋房艺术中心、徐家汇源游客中心,增加集游客休息、建筑展示、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硬件设施。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对风貌建筑进行系统性数据处理并进行挖掘提炼,利用现代视听手段增强历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可阅读性,吸引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对历史街区产生价值认同,更好地传承城市发展的记忆。

(四)坚持不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一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双管齐下。政府要在制定标准、营造氛围,运用科技、落实措施等方面抓紧抓实办好,促进社会形成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共识。相关部门、各街镇要切实承担起宣传发动责任,广泛动员志愿者、居民和单位更加深入地参与垃圾分类。宣传要注重趣味性、科学性和覆盖面,充分利用老港基地科教资源、街道、学校、社区等各类宣传阵地开展宣传普及,针对不同人群特点,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意义的认知,拉近垃圾分类与居民生活的距离,进一步传播和倡导绿色、共享的新生活理念。

二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财政对垃圾分类的长期稳定、科学高效的资金投入。加快垃圾运输车辆购置,对既有的垃圾收集设施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推广湿垃圾源头处置设施、家庭餐厨垃圾粉碎机等的试点应用,实现源头减量,缓解清运压力。利用地下空间、现有设施改造等途径开辟新的垃圾中转场所、环卫车辆停放场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可回收物交投站。

三是明确企事业单位责任。进一步落实生产单位、经营者和快递业垃圾分类的责任内容,积极探索政府采购、建立资源回收基金等政策性引导方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减少消耗品的生产使用,采用环境友好型包装物,加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在资源物分类回收、分类收运、分类处理、价值修复和再利用中的协同作用。

四是提升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逐步在全区有条件的小区推广智能分类回收设备,提升垃圾分类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居民的垃圾投放数据库和垃圾分类信用体系。利用数据追踪、溯源、纠错,增加居民违规成本,为后续垃圾分类立法、执法提供有力支持。打通绿色账户的信息流通障碍,保障产权人与租赁人、区与区之间的信息通畅,优化积分兑换,进一步提升激励效果的覆盖面。

(五)统筹协调推进小区综合治理

一是加快推进雨污分流等硬件设施改造。要着眼大局、着眼长远、着眼需求,把破解难题、回应群众的期盼与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有机统一起来,把住宅小区截污纳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相关部门和各街镇要高效率审批、高强度推进。对已上报改造方案的小区,加快开展专业评审并立项报批;对采用出门井综合截流方式的小区,加快推进实施。严把规范流程,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明确项目竣工后的综合考评规范。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聚焦排水、门禁、停车、绿化等难题逐步完善长效解决机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工作水平。

二是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围绕服务社区居民,运用现代科技提高社区智能化的水平,在田林街道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智慧治理,强化人工智能手段在社区治安管理中的应用。科学收集、利用相关社区信息数据,做到即时采集、动态监管,逐步发挥监督、统计、分析和服务功能,为制定政策提供精准的数据信息支撑。在技术专家、信息安全、政务信息等方面加强保障,将社区建设成为政务高效、服务便捷、生活智能的社区生活新业态。

三是着力提升三驾马车的协同效应。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强化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对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服务与监督。进一步加强居委会自身建设,增强社区协商能力,引导居民有序、有效地参与小区综合治理。强化居委会对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落实业主自我管理主体责任,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健全物业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维修基金续筹机制,改革老旧住宅小区物业考核奖励办法,向小区综合治理成绩突出的物业公司倾斜。

(六)全过程严格监管执法

一是做实区和街镇两级平台。切实发挥我区精细化管理相关联席会议平台、管理委员会等协调议事机构的顶层设计、协调指挥等职能,对市级部门加强沟通、争取支持,对区内各成员单位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和目标协同,使全区行政管理、专业执法、社会服务及司法资源深度融合、高效运作。实现条块深入融合,形成互为支撑、常态集中、联合执法、综合治理的格局。着力做实河长办、风貌办、住综办等牵头单位,行使好协调、会商、研究、检查、考核等职能,及时整理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分析、提出对策,及时回应基层疑问,推进实现信息数据共享、设施共用、措施并举。各街镇要充分发挥网格化综合管理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细化落实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运作机制,实现社区管理各类资源整合。要快速高效地对辖区内事务实施派单、调度、督办、核查,指挥协调相关方面开展联合执法处置等。加强对居民区(园区)城区管理工作站的指导,通过二级平台三级网络建设,真正在社区构筑起城区管理的一个组织体系、一套运行机制、一张管理网络、一个信息平台、一支综合力量的城区综合管理格局。

二是全面从严监管执法。严格落实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执法手段和措施,严守依法行政底线,加大对生态环保、风貌保护、垃圾分类、市容环卫等城市管理领域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提高违法成本,真正把法律的刚性和权威立起来。将日常监管与突击性专项执法相结合,全过程、全覆盖式的强化执法力度,加强发现机制,严防回潮、快速处置。严格落实生态环保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重典治污,积极落实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等铁腕执法手段和措施。加大环保执法行刑对接机制,严格追究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检察院要依法加强公益诉讼职能,对相关行为及时制发检察建议书。法院要加大强制执行力度,研究依法简化程序、流程,进一步保护执法主体依法正常执法,维护政府执法公信力。

三是加强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将人、财、物向城区管理一线倾斜,配强管理执法队伍,建设一支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的高品质、高效率的监管执法队伍。在加强对城区管理执法人员管理的基础上,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一步规范和发挥好城管协管力量的作用。着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队伍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夯实区级及以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力量,推动环境执法重心向街镇下移,加强属地环境监管的问题发现能力。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建设,实现事前完善预防、事中高效处置、事后评估整改的全过程应急管理。

四是依法加强监督。认真落实区委出台的《关于健全区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区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区人大报告的实施意见》,本区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城区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修改、实施情况及重大工程实施情况等,应当依法向人大报告,通过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并建立意见沟通协商反馈机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关切、集聚各方智慧。人大要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把精细化管理纳入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通过执法检查、专项监督、专题询问、听取汇报等多种监督方式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全力推动精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加强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将执法程序、执法标准、监管过程、执法结果等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管理搞得好,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徐汇区要继续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