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6届常委会第16次会议

徐汇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日期: 2018-12-07

 

徐汇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在2018126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徐汇区发改委主任  程伟

 

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徐汇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全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五年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纲要》的实施要求,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新的决策部署,确保《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中期评估是规划实施的有效组成部分,在《纲要》实施进度过半之际,全面评估规划实施情况,旨在客观评价规划实施取得的进展成效,及时总结经验,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标党的十九大和市委市政府的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提出改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确保既定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为开启“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中期评估采用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工作评估和效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中期评估采用的指标数据截止时点是2018630日,没有半年度统计的指标采用2017年数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汇总分析了部门自评和专项、重点功能区规划推进情况,采纳吸收了第三方评估的相关内容,聚焦发展理念转变、发展质量提升、体制机制创新和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等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起草形成了中期评估报告,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十三五”规划实施两年多来的情况。

一、“十三五”规划总体实施情况

“十三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个徐汇”战略框架,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新的战略部署,“四大品牌”建设全面打响,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深化、城区精细化管理向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打开新局面,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经过努力,《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有望全面完成。

(一)“四个徐汇”建设情况的评估

1、创新徐汇建设持续推进,创新驱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十三五”以来,本区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7.1%,符合规划目标,高于全市增速0.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7年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86.0亿元,年均增长14.7%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发展较快,税收超亿元的楼宇达到42幢,较“十二五”期末增加了11幢。2017年重点楼宇产生税收184.3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增长了56.9%。“十三五”前半期,累计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7.82亿美元,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家,总部机构累计达到79家。

新兴产业动力加速积蓄。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战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6%。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加快建设,成功举办2017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断扩大溢出效应,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腾讯华东总部、网易上海总部、小米上海创新中心等一批标杆企业与项目平台落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8.8%“十二五”期末提高了1.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2017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总量突破两千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3.3%,超规划目标1.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6%,较“十二五”期末提高3.4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持续增强。“十三五”前半期,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速12.1%,远超6%的规划目标。终端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9%,好于预期。四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重点推进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创新金融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符合区域产业导向的重点企业不断集聚,优势产业布局初见成效,四大产业总产出年均分别增长7.7%15.4%9.5%11.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5%11.7%17.5%、和17.1%,符合规划预期。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徐汇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强化科技服务核心枢纽作用,构建“两极两带”空间布局,全面实施六大“光启计划”,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在2018全国双创周上徐汇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展示,努力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提供“徐汇方案”。从全区层面统筹科技创新工作,成立区科技创新发展领导小组,设立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推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不断聚集。用足用好区域大院大所大校大企资源优势,加快中科院三个卓越创新中心、华东理工大学费林加诺贝尔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复旦大学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功能平台建设,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初显成效。中科院生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落地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和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区加快建设,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上海商标受理窗口、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以及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服务中心落地运行,知识产权服务高地初步形成。创新创业平台蓬勃发展。引导科研院所与众创空间互动,不断扩大微软加速器、安创加速器、谷歌开发者社区等众创空间示范效应,漕开发科技创业中心、交大慧谷、云赛空间、智能制造科技创业中心获得上海市“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众创空间项目培育,全区共有众创空间69家,提供办公空间13万平方米,工位1.5万个。人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发布实施《徐汇区光启人才行动计划(2017-2020)》,推进光启英才、伯乐、创客、星梦、名师、名医六大人才培养计划,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形成吸引各类人才的强力磁场。

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信心,下好创新改革先手棋,努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不断提高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经济领域改革多点齐进。对接自贸区制度创新,全面落实“证照分离”、“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简易注销等商事制度改革,制定实施企业注册许可便利化12条措施。启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上海(徐汇)商标受理窗口,受理量位列全国105个受理窗口前三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功能定位和主业布局进一步明晰,经营性国资保值增值率年均106.4%,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达到10%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开展行政审批网上预审、全程网上办理、电子证照互认、压缩办理时限和告知承诺等五项关联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组合,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加大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和应用力度,推进“双随机”、“双告知”、监管预警和联合惩戒,实现协同监管、精准监管、智能监管。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推进按照上海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制定实施《徐汇区着力打造卓越全球城市最优营商环境改革行动方案》,成立区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形成了区、街镇两级营商服务体系和“一体两翼”工作机制。全力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373项区级审批事项98%入驻行政服务中心,281项事项可全程网办,面向企业的审批事项100%“最多跑一次”,167项民生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顺利通过验收。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接市级部门与海关合作,最大限度降低贸易成本,进一步实现国际贸易的最大便利化。“十三五”前半期,集聚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或具有研发功能的总部机构49个。

2、幸福徐汇建设不断深入,居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就业和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创建创业型城区为核心,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有序落地,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十三五”前半期,累计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687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始终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以内,成功获评2015-2017年上海市优秀创业型城区。养老服务能级显著提升。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推进养老服务领域各项改革试点,深化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区建设,率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构建起以统一需求评估为依托,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融合贯通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不断优化,截至20186月,全区共有养老机构43家、长者照护之家14家、养老床位6997张,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占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2%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坚决贯彻落实各项调控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培育租赁市场,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住房保障举措,基本形成“四位一体”、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十三五”前半期,龙南佳苑公共租赁房投入使用,新增可供应公共租赁住房2209套,廉租住房受益家庭573户,共2663户申请家庭通过共有产权保障房审核。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健全。持续推进社会救助管理精细化,织密社会救助体系,深入推进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立“徐汇帮困救助系统”,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智能化水平,有效开展帮困救助。“十三五”前半期,累计发放各类保障救助金5.29亿元,救助85.9万人次。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不断深化,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加快推进,共建立7个学区,率先实现学区化办学全覆盖,共有39所中小学创建成为市、区新优质学校,形成5个新优质学校集群,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扩大。积极应对入园入学矛盾,确保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100%入园入学。推动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分科走班教学,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各高中更好适应改革新政。2017年高中阶段录取率已达98.23%,超过规划目标。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升。有效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组建市六-市八医院、中山-中心医院两个紧密型医联体,与7家三级专科医院共建学科项目型医联体,区属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做实家庭医生制,累计“1+1+1”签约26万人,签约率达25.16%。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徐家汇、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成2个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市民健身活动中心覆盖率超过50% ,新增体育场地面积8.09万平方米。徐家汇地区被评为上海市首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总规模201.66亿元,均位于全市前列。其他社会事业持续繁荣。深入推进国防动员、双拥共建等工作,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妇女儿童、科普、残疾人等工作成绩突出。积极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协作任务全面推进。

社会治理创新成果丰硕。牢牢把握中央和市委对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要求,围绕“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目标,探索符合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初见成效。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健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体系,明确“党建带群建促社建”的推进思路和工作模式,滨江建设者之家、“虹梅庭”、梅陇三村“绿主妇”被选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考察点。持续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在区级区域党建促进会及街镇分会基础上,加强居民区支会建设和专业委员会建设,进一步扩大社会治理资源整合效应。以夯实基层为重点,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推动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资源下沉,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化“满意在徐汇·服务在基层”群众工作品牌,结合大调研,对全区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50万主体全覆盖走访联系,积极回应诉求,推进问题解决。制定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做强社会公益组织,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推进力度,近3年累计立项320个项目,涉及资金1.32亿元,全区3A级以上社会组织数量已达103个。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着力打造“邻里汇”服务品牌,构建多层级社区服务体系,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党群站”、“会客厅”、“托老所”和“便民点”,13个街镇实现邻里汇全覆盖。李克强总理专门视察斜土街道江南新村邻里汇,对我区探索嵌入式社区养老新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开展937个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实施“美丽小区、幸福家园”行动,着力打造小区综合治理的“徐汇范式”,培育出田林十二村、凌云梅陇九村、徐家汇汇东泰东、斜土嘉乐公寓等一批小区综合治理特色品牌。

3、文化徐汇建设稳步推进,城区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

文化建设新动力不断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弘扬。支持各类院团创作形式多样的优秀文艺作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宣传。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13个街镇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和306个居民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实现全覆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功。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等文明创建活动有效开展,志愿精神和诚信文化得到弘扬,先后涌现“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国好人”20个国家级先进典型。201711月,徐汇区成功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区。汇文化精神内涵不断丰富。打造“汇讲坛”宣传品牌,升级“汇文艺,会生活”徐汇区文化艺术地图,搭建文商旅线上线下文化推广平台。深化“汇悦读”品牌,组建“汇悦读书香联盟”,发展“图书馆+书店”模式,建设书香徐汇。

公共文化服务更趋惠民便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加快区文化馆修缮工程进度,推进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凌云、虹梅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投入运营,街镇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化布局成效显现。打造“家门口的文化汇客厅”品牌,形成“微社区”等线上线下的社区文化项目。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徐汇区社区文化活动管理标准化建设”入选国家第三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完善公共文化四级配送体系,“艺享徐汇”配送平2.0版本成为上海首个“四方交互”的公共文化配送APP平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稳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蓬勃发展,吸引各类优秀文化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公共文化反馈和评价机制。

历史文化风貌有效保护传承。“魅力衡复”文化品牌加快培育。草婴书屋、夏衍旧居加快修缮, 张乐平故居、柯灵故居如期开放,建筑阅读方式更加丰富。引入多种业态赋予老建筑活力,建业里、永平里改建完成投入运营,武康路湖南路人文历史建筑特色街区、汾阳路复兴中路国际音乐文化特色街区和衡山路岳阳路休闲文化慢生活特色街区加快建设,衡复艺术季等文化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风貌区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更加丰富。徐家汇百年积淀焕发新生机。土山湾博物馆二次提升、教堂及周边广场改建、小红楼“百代唱片馆”等项目有序推进,上海气象博物馆、徐汇中学汇学博物馆、徐家汇大修道院旧址开放运营,23家博物馆(纪念馆)组成“光启博物馆联盟”,“互联网+博物馆”等数字化项目有序推进。龙华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采。“千年龙华民俗大讲坛”成功举办,龙华烈士纪念馆英烈事迹专题展推出。与京剧院、朵云轩等加强共建共享,“国粹好邻居”、“艺朵云·益相邻”等文化品牌陆续孵化,“传统文化共享生活圈”逐渐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徐汇区非遗展示中心建成,率先在全市实现街镇非遗项目全覆盖,5所学校入选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楼宇”“非遗进军营”等活动有序开展,非遗传承网络日趋完善

文化产业和文化活动持续发展。文化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成功创建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区建设,深化文化服务制度改革,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推动文化跨界融合发展,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投入运营,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等重点行业较快发展,2018年上半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36.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5%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上海大戏院完成重建,修道院公寓改建为衡复风貌馆,黑石公寓打造为音乐文化产业基地。星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西岸美术馆、西岸传媒港等滨江剧场群落项目加紧建设,“美术馆大道”艺术新地标初见形态。“十三五”前半期,新增文化场地设施面积10.65万平方米。文化平台功能逐步构建。强化国际文化平台交流、培育、输出功能,举办国际文化赛事与文化活动,与蓬皮杜艺术中心开展五年期展览和研讨会合作,首届全球水岸论坛成功举办,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4、美丽徐汇建设全面加强,城区环境品质进一步优化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道路交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虹梅南路-金海路通道、老沪闵路(罗秀路-朱梅路)已建成通车,武宣路(南宁路-石龙路)、华发路(老沪闵路-长华路)、云锦路、龙兰路等道路工程已实施完成,田林路下穿中环地道加快建设;徐汇滨江、徐汇中城等薄弱区域路网建设有序推进。公共交通网络不断优化,轨交15号线8个站点全部完成腾让交地,全面启动施工建设;东安路/龙华中路公交枢纽、龙耀路临时交通枢纽已建成,徐家汇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区域交通通行效率有效提升。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模不断扩大,龙腾大道沿线慢行系统投入使用。启动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行动,重点推进衡复地区24条道路约27公里整治工作。排水系统、变电站、消防站等建设稳妥推进,市政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城区有机更新不断深入。历史风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力打造修缮标杆和亮点,加快推进愉园、建安公寓、淮海公寓、西湖公寓、永嘉新村等342幢历史建筑修缮工程,总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目前已竣工18.8万平方米,竣工率达85%。零星地块旧改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城区面貌和群众居住环境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区共29个旧改项目,14个项目已完成,其余15个正加快推进。

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按照“三全四化”要求,发布城区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强管理。城区综合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完成并巩固“五违四必”整治成果,共拆除违法建筑260.5万平方米,开展无违建居村(街镇)创建活动,实现 13 个街镇、308个居委及 12 个单元的创建目标,城区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城区智慧化管理水平有所提升。深化网格化综合管理,创成20个标准化管理网格,推动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执法力量在基本网格单元集聚,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试点建设新型智慧城区,不断拓展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党建应用,田林十二村成为首批智慧社区试点。确保城区运行安全有序。完善部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运营应急平台,提升事故应急响应和处置效率。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深化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启动“雪亮工程”,推动安防设施建设,实现街面和小区视频监控全覆盖和共享应用,不断加强公共安全保障,2017年我区市级平安示范社区创建率达53.8%。深入开展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区,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户基本消除,不断推进食品安全保障、监管、放心、共治工程,加快完善与徐汇一流中心城区地位相匹配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加大对非法集资活动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测、防范和整治力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水质改善初见成效。落实治水责任,全面推行河长制,强力推进河道清淤、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混接改造等各项工程性整治措施,完成6个区管雨水泵站的旱流截污改造,8条黑臭河道全面消除黑臭。完善河道水质在线监测网络,完成市级6个、区级22个自动化水质监测点建设。开展重点河道专项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等专项执法检查,巩固整治成果。加强亲水设施建设,春申港获得上海市河道整治成果评选“最佳河道治理奖”。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围绕“降霾、减煤、抑尘、控车、除异味”的要求,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完成大中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积极开展废气异味深度治理,大力推进扬尘污染治理,完成6家易扬尘码头和3个搅拌站拆除关闭,13个街镇全部创建成扬尘污染控制区。2018年上半年AQI优良率80.7%、排名全市第二,道路扬尘浓度0.136毫克/立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固体废物防治与噪声治理取得新进展。垃圾分类全覆盖工作全面启动,稳步推动源头分类,坚决做好分类运输,推动垃圾全过程分类与综合治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与处置体系逐渐完善,源头减量和无害化处理稳步推进。噪声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城区环境更加宁静。绿色低碳发展有序推进。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应用逐步推广,透水路面探索实践,桂江路绿地、跑道公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滨江公共绿地、生态专项建设工程、万科中心绿地等项目进度过半,“十三五”前半期新增公共绿地45.5公顷,新增立体绿化6.3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21%

(二)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从规划中期执行情况看,《纲要》确定的25个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绝大多数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阶段性目标,特别是反映社会民生、资源环境的指标实现情况较好,充分体现了两年多来转型发展的积极成效。其中,提前实现规划目标的指标共6个,占指标总数24%;好于预期或符合预期的指标有17项,占指标总数的68%;低于预期的指标2项,占指标总数的8%。具体情况如下:

1、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创新发展指标共9项,全部达到中期目标要求,指标完成率为100%。反映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提升的总量规模性指标、体现创新引领的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其中,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项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社会民生指标共10项,除市级平安示范社区创建率受评比标准提高的影响外,其他9项指标超出或符合中期目标要求,指标完成率为90%。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4项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反映出“十三五”以来,徐汇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资源环境指标共6项,除PM2.5年日均浓度有所波动外,其他5项指标达到中期目标,指标完成率为83.3%。“十三五”以来,徐汇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率达到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基本完成规划目标,城区河道水质有所改善。

2、进展偏慢的指标情况及原因分析

1)关于“市级平安示范社区创建率”指标的说明

2016年度,我区市级平安示范社区的创建率为76.9%,但是20182月市里出台了《平安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一步提高平安示范社区创建的标准,按照新标准,2017年度我区平安示范社区的创建率为53.8%,低于进度目标。

2)关于“PM2.5年日均浓度”指标的说明

今年上半年PM2.5日均浓度为45.5微克/立方米,较上年同期上升8%,距离42微克/立方米的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从近几年的大气监控数据看,徐汇PM2.5的日均浓度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由于大气治理工作的边际效应递减,加之环境治理需要多区域协同作战,造成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反复。

(三)重点区域建设情况评估

徐家汇、徐汇滨江、漕河泾开发区等七大功能区加快发展,区域功能定位更加完善,城区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一是功能定位不断明晰完善。对标卓越的全球城市,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对徐家汇、徐汇滨江、徐汇中城等重点功能区进行规划研究,制定相应的功能区规划,明确与区域功能定位相符的发展策略和实施机制。二是城区能级水平持续提升。加快徐家汇中心、西岸传媒港、国际人工智能中心等重大产业载体建设,同步推进周边交通路网等配套设施完善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徐家汇城市更新、徐汇中城复合功能发展和华泾城区功能形态升级,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三是重点园区发展更具特色张力。漕河泾开发区、枫林生命健康园区积极推进腾笼换鸟,加快产业升级,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的规划方案不断完善,资源溢出和园区品牌效应持续扩大。

1  徐汇区七大功能区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表

重点区域

主要进展

徐家汇地区

●按照“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的目标定位,持续推动城市更新,完成徐家汇中心一期、二期以及T20大厦等项目建设,推进天桥连廊一期、教堂广场改造工程、太平洋数码二期项目施工。加快百货商场改造升级和品牌调整,完成东方商厦和美罗城改造工程,港汇恒隆广场改造稳步推进,太平洋百货开展品牌和功能调整。

● 推进商旅文互动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引进新零售体验中心和跨境电商体验中心,支持网易设立新商业展示体验中心。徐家汇智慧商圈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

衡复地区

● 成立衡复风貌区保护工作管理委员会,形成“一委、一办和两个推进组”的总体组织框架,确定“三减三增”保护原则,制定风貌区城市管理规定和历史建筑日常管理办法,统筹推进历史街区功能开发、建筑修缮、业态调整及环境综合整治。

● 全面扎实推进“成片街坊”风貌修缮工作,继续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收储力度,完成18.8万平方米历史建筑修缮。

● 有序推进风貌区道路综合整治,共完成35条风貌道路整治和25条道路的风貌保护与景观提升方案。

● 完成建业里、永平里、武康路100弄、黑石公寓等城市更新项目。

漕河泾开发区

● 推进漕开发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建设,成立1000万元的天使基金。

● 成立漕河泾全球科创生态联盟,成功举办漕河泾科创嘉年华、寻梦漕河泾和原创新动力等品牌活动,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提升。

● 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新洲大楼竣工,光启园四期、桂谷大楼、研发中心二期等开工建设。

● 积极推进国家级人才基地建设,成功举办中国技能大赛徐汇区职业技能竞赛等主题赛事,不断完善人才服务平台,加快构筑人才集聚发展新高地

徐汇滨江

● 明确“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基本发展原则,优化“一带四核”空间格局,推动“全球城市的卓越水岸”建设。

● 全面完成8.95公里景观大道和50万平方米开放空间贯通建设,配套服务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西岸传媒港地下空间和部分地上项目基本完工,国际人工智能中心竣工。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文化场馆陆续建成,油罐艺术公园、星美术馆等文化标杆项目加快建设,“美术馆大道”初具规模。

● 有序推进“三纵三横”、“三路三带”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项目建设,龙腾大道和开放空间、云锦路和跑道公园基本建成,“一河两岸”一期工程已建成,二期工程预计年底内竣工。

枫林地区

● 做实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管委办运作机制,制定《徐汇生命健康产业的三年行动计划》。

● 积极对标波士顿等国际一流地区,做好产业规划顶层设计,加快研究MINI波士顿产业发展规划。

● 吸引知名企业集聚,引进联影医疗等企业,促成有机所联合企业设立注册中科康润新材料公司,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 枫林国际创新中心投入运营,成功举办“双创周·枫林国际创新中心开放日”等活动。成立上海市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不断提高在伦理审查、监督、咨询、仲裁和治理领域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徐汇中城

● 徐汇中城万科中心一期、二期竣工,三期加快建设,南站幼儿园基本建成。

● 推进南站67号地块出让,南站8号地块加快收储,桂林公园街坊、许家堰地块等土地积极向社会租赁住宅转型发展,进一步确定各重点地块的发展方向和开发时序。

● 优化路网结构和公共设施布局,推动南宁路建设,武宣路辟通工程竣工。

华泾地区

● 坚持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积极推动关港、华泾、北杨园区转型升级。

●完成北杨人工智能小镇规划方案,加快地块收储、出让和联合开发。

● 不断完善交通路网,推进景洪路等区区对接道路建设,华发路(老沪闵路—长华路段)已辟通。配合推进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协调做好1210路镇域穿梭巴士线路调整工作,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

● 围绕华泾广场、宁国禅寺、华泾公园为核心的“综合功能区”布局,整合华泾广场的商务、商业、生活服务功能,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

(四)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评估

“十三五”规划明确了23个产业发展类重大项目和20 个社会事业类重大项目,总体来看,重大项目整体推进有序,项目开竣工率达到83.7%,但部分项目受土地腾让等因素影响,未能如期开工,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需进一步加快推进。

1、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推进情况

“十三五”前半期,重大产业项目的有序实施带动了徐家汇、徐汇滨江、徐汇中城等重点地区建设的突破性进展,为构建城区发展新格局起到了积极作用。《纲要》明确的产业发展类23个重大项目中,2个项目竣工,18个项目正常推进,3个项目实施滞后,项目开竣工率为87%

从各板块项目推进情况看,一是徐家汇地区。共有4个项目,其中竣工1个,在建3个,主要是聚焦徐家汇中心建设、西亚宾馆改造等转型升级项目,推动徐家汇商务商业核心区功能不断提升。二是滨江地区。共有14个项目,1个未开工,其他均处于在建状态。由于滨江地区开发建设要求高、开发总量大、建设周期长,所以重大项目以施工在建为主。三是漕河泾开发区。共有2个项目,其中竣工1个,在建1个。在建的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期(商贸区)也已结构性封顶,处于装饰阶段。四是其他区域。徐汇中城万科中心二期竣工,三期在建;华泾地区申花钢管地块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和夏家厍商办项目尚未开工,方案正在优化。

2、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推进情况

“十三五”前半期,社会事业类重大项目立足民生保障和环境优化,重点推进科教文体、社区建设、公共开放空间及绿地建设,项目进展良好。《纲要》明确的社会事业类项目共有320个项目,3个项目竣工,13个项目在建,4个项目未开工,开竣工率为80%

分类别看,科教文卫体类项目积极推进9个项目中,3个项目完成,3个项目在建,3个项目未开工。其中,徐汇中学南校区、望德幼儿园分园和西南文化中心修缮工程竣工完成,航天二期配套学校项目2018年底竣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等项目稳步推进,但南部医疗中心建设进度仍需加快,南部小学、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滨江地区学校等项目仍需加快进度,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社区建设类项目有序推进。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道路景观提升项目结合架空线落地,积极推进中;田林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修缮项目2018年底完成,徐家汇街道社区服务设施及周边改造项目、康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加快建设,乐龄汇项目预计年内开工。公共开放空间及绿地建设类进展良好。桂江路高压绿廊建设项目已完成4期建设,徐家汇天桥连廊一期预计2018年底竣工。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二期,因云峰油库尚不具备交地条件,云峰段未完成,其余段均已建成。龙华塔前广场改造、跑道公园和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南段正在建设中。

二、“十三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前半期,规划实施的总体情况良好,徐汇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成效来之不易。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规划实施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需要着力化解,十九大以来国家的新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任务以及市民的新期待亟需加快落实,规划中后期的任务依然艰巨。

1、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待进一步破题发力。当前徐汇经济发展仍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平稳运行中迈向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仍在爬坡过坎。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减弱,工业“高新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高技术工业增速尚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速,实体商业也遭遇发展瓶颈,徐家汇商圈持续低迷,尚在寻求转型突破的路上。虽然我区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实现点上突破,但产业规模和企业能级较小,短期内还难以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我区土地和载体等要素资源利用率还不够高,2017年徐汇地均GDP28.7亿元/平方公里,低于中心城区34.9亿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密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创新尚未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虽然我区科技创新资源位居全市前列,但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缺乏,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渠道还不通畅,大院大所的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结合的还不够紧密,对区域产业发展尚未产生明显支撑效应。三是改革开放的引领示范作用尚未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集成性还不够,扩大开放各项举措“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实施成效尚不明显,自贸区对外开放创新经验的复制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2、满足居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任务艰巨。面对居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民生服务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提供优质均衡公共服务压力较大。随着我区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资源配置和服务效能与实际需求尚不匹配。受“二孩”政策放开的影响,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到来,加之外来常住人口的导入,教育资源供给面临较大压力。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017年我区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32.76%,较十二五期末又提高了2.2百分点,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有待创新。面对居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民生服务需求,当前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相对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社会组织发育还不够成熟,迫切需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三是社会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社会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仍需进一步巩固,社会共治、社区自治能力仍待提升。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方式方法需要加快创新,社区党委的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社区资源配置的协同度需要提高。同时,基层治理人才缺乏的问题也依然存在,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3、城区服务管理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与市委市政府对徐汇的要求相比,对照全球卓越城市一流中心城区的建设目标,徐汇在城区服务与管理水平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政府职能转变尚需加快。简政放权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适应当前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开放发展,全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发展环境。二是城区管理还不够精细精准。城区管理服务的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化还不够,在城区设计品位、街区业态品质、小区物业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环境综合整治的常态长效机制尚不够完善,路面保洁、交通整治等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城区安全运行还存在不少短板。向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看齐,城区生产安全、运行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城区运营维护、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综合协调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4、南北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由于区域位置和历史原因,南北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依然存在。一是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力不足。徐汇北部地区一直是徐汇商务商业发展的中心,徐家汇、漕开发、滨江等重点区域的产业特色也基本形成,但是各板块之间功能互补、产业互动的效应不够明显,特别是中城、华泾等中南部地区未能充分承接漕开发、滨江等辐射效应,转型升级相对较慢。二是公共资源设施配置不均衡。徐汇的优质公共资源丰富,但北强南弱的特点明显,全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均地处北部区域,已建成的图书馆、电影院、音乐厅等文化艺术场馆也主要分布在徐家汇和衡复地区,新发展建设项目则大多布局滨江板块,相较而言南部区域的公共资源配置紧张。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目前,徐汇南部地区的路网结构还不够完善,断头路较多,轨道交通偏少,公共交通系统仍难以满足需求。

5、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较为繁重。资源环境的压力和挑战犹存,大气、水等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任务依然艰巨。一是大气污染防治压力较大。我区PM2.5日均浓度总体趋势不断下降,但存在部分月份反弹回升的现象。由于本区尚处于大规模建设周期,滨江地区及龙吴路上渣土车与混凝土搅拌车等大型运输车辆较多,扬尘污染控制任务较重。二是城区水质实现达标任务艰巨。由于雨污混接改造工程仍在实施,龙华水质净化厂功能调整尚未完成,泵站放江时有发生,加之上游来水不佳,造成本区部分河道水质仍为劣五类,城区地表水质达到Ⅴ类目标任务艰巨。三是生活垃圾管理仍不到位。部分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基础设施薄弱,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还不够扎实,垃圾分类小区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处置难题尚在攻关,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

三、“十三五”中后期的发展环境及发展思路

(一)“十三五”中后期国内外的新形势

“十三五”中后期是推动规划目标和任务全面实现的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家及上海市明确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区域转型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都将对徐汇未来的发展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缓慢复苏但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但全球化的势头受到阻碍,特别是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其负面影响将在“十三五”中后期逐步显现,并可能从贸易领域进一步向产业、就业、投资、金融等领域传导,对利用外资、产业升级等产生深层次影响。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大综合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基础条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和战略部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平稳韧性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压舱石”作用、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巩固,创新要素供给激活发展新动能,彰显出我国经济更强大的生命力,也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从上海看,2035城市总规发布实施,明确提出到2035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徐家汇、徐汇滨江、衡复地区被纳入中央活动区,对接上海新一轮空间布局调整,有助于推动城区转型升级和整体协调发展。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推动实施的“四大品牌”、营商环境改革、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举措,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习总书记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了主旨演讲,并在上海考察工作时作了重要讲话,希望上海落实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做好五方面工作,这是制度创新的布局、要素市场的布局、发展空间的布局,对上海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必将进一步拓展徐汇发展的空间,增强徐汇发展的动力,重塑徐汇发展的战略优势。

面对上述发展环境,徐汇既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与挑战,更要增强机遇意识,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全面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寻求重点突破,继续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新进展,全力以赴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奋力推动徐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二)“十三五”中后期规划实施的总体思路

“十三五”中后期,徐汇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密度、扩大开放力度、增强南北发展的协调度、提升生态环境感受度,加快构筑徐汇发展的战略新优势,努力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徐汇将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着力提高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大力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经济竞争力。加快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商贸业升级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临床医疗为重点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以艺术品交易和数字传媒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金融科技为导向的金融产业集群,力争在上海国际大都市产业分工格局中凸现徐汇的战略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提升经济开放度。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继续扩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内外资的引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新机遇,释放更多新活力。持续推动南北均衡发展,促进区域发展协调度。充分发挥北部地区产业能级高、综合服务能力强的优势,带动南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更新、公共资源优化等,并进一步向南部地区加强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全力缩小南北差距,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积极创造高品质生活。新时代背景下,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美好生活期待,对接美好生活需求,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居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高起点谋划,构筑高品质生活愿景。根据新时期发展的需求,基于徐汇自身特点,深入探讨徐汇高品质生活的内涵、特征,客观研判民生领域的瓶颈短板,提前谋划、系统布局,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布局,不断满足居民群众的新需求。高质量供给,提供优质便捷民生服务。着眼于满足各类人群对超大城市美好生活的需求,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积极探寻符合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加大对教育、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时增加多层次、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使高品质生活成为提升城市能级的“强磁场”。高标准推进,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的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幅提高经济增长的密度、质量效益和绿色化程度,推动全民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

努力实现高标准管理。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在深化上下功夫、向高标准看起、以求实效为根本的具体要求,着力破解制约城市精细化管理障碍,全面提升城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把徐汇建设成为高标准管理的引领示范区。坚持高标准引领,向国际知名标杆城市的管理标准看齐甚至超越,建立健全与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相适应的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与依据,引领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坚持精准“补短板”,聚焦城市设计品位、街区业态品质、物业管理水平等突出短板,集中力量加快破解,让群众看到实效,感受到温度。坚持综合治理,发挥好传统优势,强化基础手法,加强依法管理;与时俱进,突出创新取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努力把“神经元系统”全覆盖,加快建设“城市大脑”,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各种问题、风险的及时智能化处置,提升城区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主要举措

“十三五”中后期,徐汇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上海的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中央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总体要求,着力解决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做强城区发展长板,弥补发展短板,全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全力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圆满完成,为建设卓越全球城市一流中心城区打下良好基础。

(一)着力扩大改革开放,加快形成开放竞争新优势

全面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主动承接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的外溢效应,加快自贸区创新经验复制,加强系统集成,提高整体效能,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教育以及卫生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推动改革取得新成效。坚持转变政府职能,以打造区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2.0升级版为抓手,聚焦“放管服”改革和“一网通办”,进一步夯实审批“两集中”、受理“零差别”机制,完善“一窗综办”服务模式,实现服务能力新提升,努力做好企业服务的“店小二”。深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拓展多元化办事渠道,全力推动大数据整合共享平台建设,争取更多“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大数据+政务服务”应用项目试点落地建设。坚持和贯彻“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通过抓发展、抓项目、抓规范,明晰国资功能定位和国企主营板块,推动国有资产向重点功能区和专业化公司集聚,履行国资国企责任担当,保障国有资产安全运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千方百计为企业鼓劲加油、排忧解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升级、发展壮大。积极构建扩大开放新格局。充分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紧紧抓住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加快落实“上海扩大开放100条”及区里相关计划,进一步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强化“走出去”和“引进来”联动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集聚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总部企业和跨国公司,鼓励区内优质企业加强国际竞争合作,发挥徐汇作为中心城区的资源集聚优势,进一步增强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非法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提升矛盾风险和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测、快速处置能力。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布局,拓展科技金融服务方式,抓住放宽金融业外资市场准入的契机,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入驻徐汇,鼓励区内相关企业开设自由贸易账户、设立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等

(二)着力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提升显示度和带动力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充分发挥徐汇“四大”资源集聚的优势,加快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支持中科院、复旦、交大、华理等院校建设创新中心,开展类脑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前沿理论研究,加快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功能平台建设,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带动产业能级的整体提升。加快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建设。充分放大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溢出效应,全力实施人工智能发展一号工程,系统布局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各类要素,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发展“T计划”,着力构筑“一核一极一带”的空间格局,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产业磁力场和应用示范田。加快引进和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集聚一批高端科技人才,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备产业链。推动最新成果的示范应用,打造一批国际化应用场景,体现人工智能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标准管理的全方位赋能。深化“Mini波士顿”研究,推进生命科学领域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建立更加灵活的医用合作、多元投资和市场运作机制,形成以高端制造、高端医疗、高端服务为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一批新型研究机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建设,健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与专业投资机构的对接服务机制,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环节大力突破,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拓展商标审查协作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服务中心功能辐射面,加快提升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和“纸变钱”的能力。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方向,不断扩大微软、安谋等众创空间示范效应,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设众创空间,开展技术赋能,加强联合创新与项目孵化,引导众创空间聚焦“硬科技”项目,培育优质科技企业,做大做厚创新的“底部”。

(三)着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落实“四大品牌”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突出区域特色,把品牌建设贯穿于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全过程,推动“四大品牌”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落地,努力打造以科技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品牌、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制造品牌、以体验消费为特色的购物品牌和以海派之源为名片的文化品牌,着力构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战略优势,全面提升城区核心功能。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推动重点产业逐步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产业竞争力。持续巩固现代服务业的主体地位,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与总部型、功能性机构,不断扩大服务半径和辐射范围。增强现代商业发展活力,持续优化购物环境,推动商业与文化、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发展新零售、打造新地标,提升商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重点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借助科创板设立的契机,加快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形成充满生机的创新企业集聚和现代产业集聚,不断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产业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集聚化发展。优化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经济发展密度。不断优化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开发利用,保持合理的开发强度,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建筑容量,进而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促进生产规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

(四)着力加强城区精细化管理,系统提升城区发展品质

继续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能级。按照“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推动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着力提升城区管理的精准度,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个性化服务需求,让城市更有品质更有温度。实施城市管理“标准化+”战略,细化城区管理责任,精确定位管理对象,高效率处理管理问题,力争在全市率先形成一套精细化管理的标准体系,力争在街面业态、市政设施、市容环境、绿化灯光、小区治理、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常态管理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坚持管理创新,不断拓展“网格化+”功能,加快标准化管理网格全覆盖,积极发挥区、街镇两级“路长制”作用,完善“1+13+X”三级城市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城区综合管理效能。做实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加强智慧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数据集中与共享,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自动、实时、全面透彻的感知。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按照减负增能的原则,加强资源的整合集成,服务的优化供给,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形成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区、街镇、居民区三级党建工作联动体系,继续做实“1+13+X”党建服务体系,在全区打造500米党建服务圈。深化邻里汇品牌建设,以居委会为中心延伸建设304家“邻里小汇”以及“网上邻里汇”平台,完善运营管理,拓展多元功能,形成徐汇社区服务载体的特色品牌。继续推进新一轮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十三五”期间旧住房综合改造任务。结合架空线落地、垃圾分类、雨污混接改造等重点工作,推出一批“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形成小区治理的综合优势和标准范例,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全力守住城区运行安全底线。完善安全风险预防管控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制,推动应急信息互通共享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全力防范安全生产事故。推动平安徐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全面推进智慧公安、智慧综治建设,加快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巩固和深化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区建设成果,深入推进“放心工程”建设。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完善防范和处置非法金融常态化工作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南北协调发展

加快重点区域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徐家汇中心建设,加快太平洋数码二期、港汇广场、教堂广场及周边改造,进一步提升徐家汇中央活动区能级。借助徐家汇体育公园的改造,谋划推动体育休闲、电竞赛事等繁荣发展。加快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和西岸金融城等项目建设,做好龙腾大道和开放空间向南延伸的优化提升,推进C单元西片区城市更新、滨水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进一步做强徐汇滨江产业,提升核心功能。加快推进中南片地区二次开发与城市形态优化,重点加快万科三期建设,推动北杨人工智能特色小镇发展,促进华泾、关港等园区转型升级,不断释放徐汇未来新增长空间。全力抓好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重点弥补南部公共服务资源短板,加快推进南部小学、中城学校、南部职教中心、南部医疗中心、乐龄汇、西岸图书馆等项目建设,缩小南北在公共资源上的差距。积极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区域交通路网,协调推进区区对接道路建设,推动龙吴路、景东路、景洪路、华济路等道路工程项目建设,打通交通瓶颈约束,不断优化区域道路通行能力。继续推进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提前谋划轨道交通23号线规划布局,合理设计轨交站点周边的地面公交和慢行设施,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持续推进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行动,三年内实施57条道路约66公里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力争内环线内架空线入地率达到80%以上,合杆整治全面完成。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落实培育租赁市场“26条”措施,推动租赁住宅用地三年规划落地,利用区属国有企业住房租赁供应平台,引进培育市场化、规模化、机构化的经租企业,进一步拓展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筹措渠道。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分配供应力度,加强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供后管理和廉租住房托底保障,扩大保障性住房供应。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公平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完善融资、场地、培训等创业扶持政策,打造创业型社区,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健全职业培训、职业见习、就业援助机制,实施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不断提升就业帮扶精准性。均衡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教育事业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落实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妥善应对入学入园高峰。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全面实施《“健康徐汇2030”规划纲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动体育产业联系点和示范基地建设,全面促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提升养老服务能级。聚焦“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国家医养结合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完善老年照护管理系统及轮候机制,加强照护服务全过程监管和护理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健康老龄化。丰富社区养老服务包内涵,探索养老机构政社合作管理新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可选可用的服务项目。全面推进完成养老实事项目,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帮助对口支援和扶贫地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做好云南红河州元阳、泸西、屏边三县以及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支援帮扶工作,携手共奔小康。

(七)着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打好环境保卫战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广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推进绿色工地建设。以龙吴路以及滨江地区为重点,加大违规运输处置行为的整治力度,提升道路冲洗保洁频次和水平,推进扬尘在线监测及预警管理。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推进公交优化、慢行友好的城市交通体系建设,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加快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车使用。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围绕到2020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实现市考断面的水质目标,继续做强做实河长制,做深做细全面治水,加快建立区级环境督察制度,群众全过程参与机制和全流域治理体系,全面提高水环境治理水平。加大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全面推进雨污混接改造工作,提升城区截污纳管实效,持续推进建成区市政管网雨污混接改造,完善排水管网长效管理机制,完成区内长桥、南站等15个排水系统雨污混接改造工作,杜绝泵站旱天放江。积极推进龙华和长桥两个污水处理厂的功能调整工作,实现区域内没有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的格局。大力推进内河岸线贯通,加快生态修复、水系沟通、景观提升等工程,推动河岸空间开发利用,把“黑臭河”变成“景观线”,把“负资产”打造成“新名片”。推进土壤环境防污治理。全面摸清土壤环境状况,优化整合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网络,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工业企业源头管理,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有序开展搬迁或关闭,严格控制和预防土壤污染。对建设用地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各个环节的环境调查评估,有序推进土壤治理修复。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面实施本区垃圾分类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单位生活垃圾全面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面完成937个小区垃圾收集点的硬件改造与配置。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建立起“两网协同”可回收物收运体系。加快构建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综合利用与处置体系,完善危险废物安全收运体系,大力提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持续推进生态绿化建设。不断拓展绿色空间,积极推进立体绿化和林荫道、绿道、绿地建设,加快推动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完成桂江路绿地建设,绿地林地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全面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深化徐汇滨江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加大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方式。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打好生态环境舆论主动仗,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将绿色生活理念融入居民群众日常生活。

(八)着力推进智慧城区建设,争取在多领域发挥示范作用

抓好顶层设计,加快编制智慧城区规划。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于物联感知、网络传输、存储计算、数据服务和智慧应用五个层次,规划构建智慧城区应用体系,聚焦重点领域,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示范应用。加强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对接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全市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规划,提升移动用户感知度和固定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升级区级大数据中心,不断深化“政务数据池”建设和应用,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推动政府内部信息实时共享。全面对接市大数据中心,继续深化六大市级基础库落地运用,整合构建政务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加强全区数据的集约化和安全化管理。落实信息安全要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维护等各个环节加大信息安全保护力度。深化各类平台建设,提升智慧应用能级。彰显智慧医疗创新特色,借助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等技术,大力开展试点示范,进一步完善推广徐汇区中心医院“云医院”模式,促进医疗服务精准化。提升智慧商圈消费体验,深化商圈互联网+创新项目建设,搭建O2O线上平台等智慧工具,促进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发展智慧旅游,积极推进智慧旅游系统建设,提升旅游咨询点软硬件水平,促进线上的旅游信息服务与线下的旅游产品服务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