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6届常委会第16次会议

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调研情况的报告

日期: 2018-12-07

 

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区“十三五”规划纲要

中期评估调研情况的报告

——在2018126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徐汇区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  潘晓华

 

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人大常委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中期评估及其调整实施监督的规定,今年,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对区“十三五”规划中期实施情况开展全面监督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人大常委会监督调研的基本情况

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规划中评监督工作,注重强化组织领导,深刻认识到做好规划中期评估监督工作对提升规划质量、推动规划持续完善、助力规划有效落地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调研工作各项目进程,确保规划中评监督工作有序开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人大常委会在年初就将五年规划中评监督议题列入2018年常委会重点工作,并成立了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醇晨担任组长,相关副主任担任副组长,办公室和各专工委主要负责人担任组员的中评监督调研领导小组。结合区“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推进情况,具体部署安排,确定评估监督重点,形成了《徐汇区“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监督调研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计划目标和完成时间节点。

(二)统筹推进监督工作。区人大各专工委对照“四个徐汇”的任务要求,开展了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的监督调研,注重将全面展开与重点监督相结合。一方面深入政府部门、企业、社区,重点围绕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经济领域改革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和文化改革发展等课题开展调研,另一方面结合专工委年度重点监督议题,积极联合各街道人大工委和华泾镇人大,组织代表共同参与规划中期评估监督系列调研,全面评估区政府在推进“创新、幸福、文化、美丽”徐汇过程中的成绩与经验做法。

(三)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为帮助代表全面、深入了解区政府实施“十三五”规划情况,区人大常委会积极为代表履行职责搭建平台。今年组织代表先后开展了7次集中视察,共有400余人次参加;邀请近20位代表参加了专项规划调研论证会,围绕徐汇南北均衡发展、智慧城区建设等课题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不断完善调研成果;40多位代表参加了主任接待日,围绕商业发展、文化建设、城区精细化管理等话题开展深入研讨,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想法;充分发挥网络通讯优势,近60位代表通过徐汇人大代表服务平台APP,就“十三五”规划中评报告反馈了百余条意见和建议。

(四)积极汇聚专业智慧。邀请交通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市社科院、市发改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召开咨询会,积极吸纳专业意见,全面审视规划推进情况。建议区政府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跨前一步,积极对接上海2035总规的过程中更加鲜明地体现徐汇角色、徐汇功能、徐汇优势和徐汇品牌,并对区“十三五”后阶段乃至“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

二、对区政府开展中期评估的基本评价

区“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区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个徐汇”战略框架,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城区环境面貌有效改善,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多项民生举措有效落实,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总体来看,区政府对“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高度重视,评估流程合理有序,评估报告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数据翔实、内容客观,全面反映了区“十三五”规划中期执行情况。

(一)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从规划中期执行情况看,25个主要指标绝大多数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阶段性目标,充分体现了两年多来区政府在经济转型发展、民生社会保障、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效。其中,创新发展指标共9项,全部达到中期目标要求,指标完成率为100%。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等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社会民生指标共10项,除市级平安示范社区创建率受口径调整的影响外,其他9项指标超出或符合中期目标要求,指标完成率为90%。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等4项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资源环境指标共6项,除PM2.5年日均浓度有所波动外,其他5项指标达到中期目标,指标完成率为83.3%

(二)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有序推进。23个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中,2个项目已经竣工,18个项目正常推进,受土地腾让因素影响3个项目实施滞后,项目开竣工率为87%。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包含教科文卫体、社区建设和公共空间开放3类共20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竣工,13个项目在建,4个项目未开工,开竣工率为80%。徐家汇、徐汇滨江、漕河泾开发区等七大功能区加快发展,功能定位不断明晰,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各专项规划方案不断完善,城区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能级水平持续提高。

(三)代表对规划实施予以肯定。代表们普遍认为,中评报告系统全面地回顾了前阶段工作重点,对过去两年半的成绩评价实事求是,各项工作数据详实,对当前遇到的瓶颈问题分析到位,对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也毫不回避,对下阶段工作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充分展示了政府的能力作为和责任担当。

三、“十三五”规划推进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四个徐汇”建设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产业转型升级仍需持续发力。“十三五”以来,我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质量效益稳步增长。但是,目前区域经济仍处于战略转型攻坚期,产业转型任务艰巨,传统产业增长趋缓,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仍处于培育阶段,特色产业集群效应仍有待进一步放大,区域转型发展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应不明显,总量规模有待提升。土地和载体等要素资源利用率还不高,地均生产总值28.7亿元/平方公里,低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产业能级与经济密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企业服务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我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服务效能显著提高,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但对企业开展调研时发现,政策的精准度和部门协同性还有待提升,支持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政策及配套服务还需持续完善。从全区大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反映的4303个问题中,聚焦于政策、人才、企业交流、工商、公租房等信息渠道来源不畅方面的占到54.28%,政府对大量中小微企业的联系服务较少,涉及单位交叉的问题也难以快速解决,街镇营商办力量配置还有待加强,安商稳商的条块联动仍有不足。在扩大复制自贸区经验、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效应方面还需加大力度。

(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我区科技创新资源位居全市前列,区域内科研院所资源高度集聚,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6%,比2017年全市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0件,远高于全市41.5件的平均水平。但是,成果转化率和属地率较低,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科技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仍低于预期,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待加强,在推动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输出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与区域内四大资源的合作紧密度不强,实体化项目合作偏少,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度不高,四大资源优势对城区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协同创新渠道仍然不通畅,政府、院所、企业之间尚缺乏高质量融合。

(四)个别重大民生项目推进滞后。从规划中期执行情况看,市、区各类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形态布局深度优化。但是少数民生项目需要进一步加快进度。南部医疗中心作为“十二五”规划期间立项的民生项目,进展较为缓慢,目前仅完成地下施工部分,地上部分还处于审批阶段。南部养老中心项目目前仍处于方案调整阶段,要确保2019年正式开工建设,相关工作进度仍需加快推进。

(五)生态环境保护瓶颈问题有待进一步突破。“十三五”以来,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对水环境治理、扬尘治理和垃圾分类等项目持续加大投入,但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住宅小区雨污混接、市政泵站放江、污水处理厂尾水、上游劣质来水等因素对河道治理形成较大影响,致使部分河道水质出现反复,溶解氧等水质指标有时低于标准,造成阶段性黑臭;工地密度高,少数工地扬尘防治措施不到位,以及对过境土方车辆监管机制仍不完善,导致扬尘治理效果不理想;大部分小区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支持率高、但参与率低,绿色账户对年轻人和上班族缺乏吸引力,激励作用有限。

(六)公共资源配置与群众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徐汇优质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但与群众对教育高品质、多样化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户籍人口出生率高峰与非户籍学生增加带来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健身场地和设施虽然逐年增加,但受中心城区空间资源约束,体育场地资源供给还有较大缺口;南北区域之间、街道镇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南部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在“十三五”期间还得不到根本补充完善。南北交通廊道数量不足,东西割裂现象凸显,南站周边地区尚处于公交盲区。

(七)区内优势文化资源内涵挖掘还不到位。我区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对标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工作要求,区文化资源内涵还没有被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在品牌知晓度和影响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内涵挖掘方面,徐光启、黄道婆文化品牌的创新发展、宣传推介和彰显度还不足;在资源联动方面,衡复地区徐房集团开发的衡复艺术季,由区旅游局开发的复兴艺术节,滨江地区的西岸艺术季,三大艺术活动之间缺乏呼应,文化虹吸效应有待释放。

(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区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养老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但由于本区老龄化速度快、总量大,及高龄、独居、纯老家庭相对较多,养老床位设施、医疗服务资源、配套基础设施总体供不应求,并且养老设施分布仍不平衡,中城地区老龄化趋势增强,但缺乏供老年人使用的活动设施。护理队伍建设还存在政策短板,养老护理人员存在总量不足、年龄偏大、流动性快等问题。长护险试点推行后,居家护理人员收入有所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出现流失趋势,因此,如何留住养老院护理人员成为新课题,需要妥善处理好新老政策衔接。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体系刚刚起步,智慧养老的产业链仍有待完善。

(九)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区“十三五”规划中社会治理大部分指标提前或超额完成,特色亮点培育卓有成效,但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要求仍有差距。社会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仍需进一步巩固,社会共治、社区自治能力仍待提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社区三驾马车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居委会指导、监督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基层治理人才缺乏,社会治理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条条矛盾、条块矛盾等瓶颈短板问题仍然存在,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方式方法需要加快创新,社区资源配置的协同度需要提高;“邻里汇”辐射效应、枢纽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服务项目仍需结合社区群众需求进一步优化。

四、对于推进区“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建议

围绕建设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总体战略目标,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管理,立足解决规划实施中的困难和瓶颈,对下阶段有效推进区“十三五”规划实施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质增效,强化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发挥徐家汇、徐汇衡复、徐汇滨江三大中央活动区优势,加快引进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基础,着力提高经济密度,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加快培育和集聚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持续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和政策体系,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聚焦信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创新金融四大产业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对接落实上海“四大品牌”战略,依托徐汇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科技资源、发达的产业经济,强化整体布局和制度供给,提升徐汇发展质量。

(二)持续发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对接落实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举措,努力提高审批效率和监管效能。加快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扩大政策、人才等公共信息宣传力度。有效发挥“一体两翼”工作机制,优化国资国企功能定位和主营业务,强化街镇服务营商环境改革的属地职能,强化中小微企业服务。着力建设人才集聚新高地,精准施策,吸引高端人才,加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三)深化合作,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级。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大扶持和培育上市企业力度。推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依托“一核一极一带”建设,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和完整的创新创业孵化生态体系。发挥科技服务业的核心枢纽作用,强化与“四大资源”的实体化项目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模式,在政策链、服务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上加大力度,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速构建知识产权服务高地。

(四)关注民生,提升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南部医疗中心、南部养老中心等重大工程项目,为进一步改善民生提供重要支撑。大力宣传、深入发动居民积极实行垃圾分类,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垃圾清运装备配置,提升垃圾分类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加大小区综合治理、垃圾分类、架空线入地、雨污分流、无违创建等工作的统筹力度,广泛听取民意,做好周密部署,营造城市管理良好氛围。加强绿化建设用地沟通协调,确保绿化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五)落实责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紧扣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环境的需求,扎实推进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着力推动环境保护各方形成合力、无缝对接,紧盯雨污分流、泵站改造、污水外送等重点工作,共同推进生态环保约束性目标如期完成。持续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对相关车辆的长效监管。落实最严格的环保法律责任,加大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让违法者切实提高违法成本,真正把法律的权威树立起来。

(六)合理布局,推动公共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双高两全”战略,努力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打造一批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一流的示范“名校”,推动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增强徐汇教育辐射度。推进体育场地建设,发挥徐家汇体育公园建设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社区市民健身中心、漕河泾开发区慢行系统以及西岸滨江健身区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整合场地资源,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提升社区居民健身的可及性。加快推进南部医疗中心建设,扩大三甲医院资源辐射效应,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高水平健康服务,有效补齐南部地区缺乏优质医疗资源短板。完善徐汇中城地区基础设施布局,加强规划引领,强化区域互动,推动南北整体协调发展。

(七)多方合力,推动徐汇文化发展。进一步凝练区域文化特质,深入挖掘、塑造徐汇文化特色和品牌。加强商旅文联动,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和路线,通过文化吸引游客,通过旅游推广文化。加强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引入商业、酒店、文化创意、展览展示等多种业态,赋予老建筑以新活力,讲好徐汇故事。依托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京剧院等市级文化院团资源和驻沪领事馆、国际组织、社会团体、学术机构等外向性资源,汲取海派文化精粹,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举办国际文化论坛、文化表演、文化展览等活动,加强城际合作、文化互动、人才交流等,推动中国文化和海派文化走向世界。

(八)加强协同,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统筹推进居家、社区和机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扩大服务供给,提高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加强医养结合相关机构和资源的整合力度,制定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服务标准。加强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健全护理人员的培训、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回应群众对评估标准、护理服务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和诉求,针对长护险与养老服务补贴整合衔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部门协同,进一步妥善处理好政策衔接,不断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同度,凝聚社会共识。提高智慧养老水平,加快实现相关部门健康养老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为突破口,鼓励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养老机器人等产品研发,培育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九)规范运作,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规范业委会运作方式,完善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考评机制,促进小区“三驾马车”和谐同步运转,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业主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发挥邻里汇枢纽作用,加强组织架构、运作机制和服务体系深层次研判,在服务内容、工作节点、发展路径等方面的设计上体现社会自治和共治的融合发展,有效依托社区党建平台,进一步发挥邻里汇作为社区自治载体的作用,提高居民对邻里汇的参与度。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工作队伍教育培训工作,发挥优秀工作者模范作用,开展分层式、带教式培训,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