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6届常委会第28次会议

关于《徐汇区单元规划(“徐汇2035”)》编制情况的报告

日期: 2019-12-25

 

关于《徐汇区单元规划(“徐汇2035”)》

编制情况的报告

——在20191224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

徐汇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高世昀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2017年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为上海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

徐汇,作为上海发展过程中历史与现代和谐共存的中心城区典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商贸经济、蓬勃的创新产业、优美的城市空间。为全面对接上海2035”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我区开启了新一轮单元规划的编制,通过本次单元规划,对徐汇全区进行全面思考和解读,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聚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补齐问题短板、强化产业功能、优化城区品质,以将徐汇区建成为宜居、宜享、宜业、宜游的人民城市这一总体发展目标,作为下一阶段全区发展的新纲领。现将单元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如下:

一、梳理情况、找准问题摸家底

为保证工作基底数据真实可靠,我局前期开展了对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相关法定专项规划的全面梳理,并对生态空间、公益性设施和文化风貌等涉及到城市基本保障的底线型内容进行数据和管控要求的统计;结合2016年开展至今的全区地名普查工作和2018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组织设计院和街道力量对区内现状建设情况进行详细调研,系统摸排各类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性质和用地面积等关键数据。

为更全面准确地摸清我区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我局对历年完成的各类规划研究成果进行内容筛选和提炼,开展了徐汇区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和七个重点功能区的发展策略研究,同步开展养老、教育、绿化、道路市政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各部门、各区域的问题和专项解决策略融合到单元规划编制内容中。

为保障单元规划编制能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意愿,我局结合大调研工作走进街道和社区就单元规划编制公开征求意见,并将其整合到编制成果内容中;通过居住、工作、游客3种类型调查者填写的1803份线上线下问卷得出结论:群众对整体生活品质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满意度达98.3%,居民最希望增加的是社区商业设施,而就业人员最希望改善的是社区商业和医疗设施。

20188月底,《徐汇区单元规划》通过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初步方案审查。根据市规划资源局出台了《上海市主城区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和成果规范》,我局会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按照新的要求对单元规划内容进行了深化调整,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本轮编制成果。

二、依托本底、立足长远谋定位

本次单元规划编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为根本落脚点,深刻认识徐汇在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等目标中所承担的独特使命,将徐汇定位为人民城市、汇新之城。并从以下五个维度分解徐汇2035的整体功能定位:

一是从长三角协同的区域维度出发,徐汇区未来应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商贸等专业服务业在区域领先的带动作用,成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上海西南门户。

二是从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维度出发,依托区内高能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富集且轨交15号线科创走廊贯穿区域南北的资源优势,把握进博会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溢出效应,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建成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前沿新高地。

三是从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的维度出发,徐汇区应充分利用滨江优美自然环境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加强对跨国公司、世界500强公司的吸引力提升经济密度,建成上海国际经济、金融中心的核心典范区。

四是从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维度出发,徐汇区应充分利用拥有7平方公里历史文化风貌区、超过全市四分之一优秀历史建筑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彰显衡复、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特色魅力,利用滨江文创区高影响力、高等级文化设施集聚,大型城市文化活动引领的优势,建成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窗口引领区。

五是从上海建设四大品牌定位的维度出发,徐汇区应充分发挥徐家汇商贸和现代服务业优势,通过高品质生活引领、高标准购物环境营造,建成上海购物的城市示范区和品牌目的地。

三、创新引领、聚焦功能优空间

本次单元规划针对徐汇区区域发展不平衡、功能能级不够、产业业态升级调整困难、部分城市空间老化无活力等问题,提出了调整产业和空间发展结构,加强重点地区的核心功能集聚,推进工业用地转型,通过人口疏导和公服中心建设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本次单元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作出调整,由一轴一带两核调整为两带纵贯、七区协同,将原区域活动中心和产业组团向西沿沪闵路集中的格局调整为沿轨交15号线科创走廊向南延伸,加强对南站-漕河泾地区和华泾片区的产业发展和功能布局空间聚集引导。规划提出空间发展策略分区以解决七区特色资源、发展基础、面临问题不同,区域协同发展不够问题。规划通过梳理、整合各区优势资源,形成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疏导转移的创新空间布局,其中整合徐家汇-枫林片区交大、复旦和中科院等院校聚集优势建设源头创新策源地,整合徐家汇-衡复片区历史文化风貌资源聚集优势建设海派文化展示区,通过地铁15号线串联起漕河泾、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到紫竹科技园区,加强徐汇与闵行紫竹科技园科创产业功能衔接;通过过江通道衔接徐汇滨江与世博、前滩地区的功能联动。规划通过增加轨交网络及TOD站点覆盖面积、加密公共交通线网、补足公共设施引导人口均衡分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针对徐汇区产业功能能级不够,土地资源匹配和用地开发强度科学性不高的问题,规划采用重点功能向核心区集聚、用地指标和开发强度向产出效率高、发展潜力大的区域集中的策略,如金融、高端商业向徐家汇中央活动区集中,商务文化、科技金融功能向滨江核心区集中,增加徐汇滨江部分组团用地开发强度,通过业态分析和总体城市设计促进用地功能复合、保障绿地空间环境、塑造高端城市形象。规划结合15号线科创走廊和老旧工业园区改造更新增加航天科创产业园、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华泾工业园用地供给,加强对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航天科技等高科技产业的空间资源匹配。本次规划在全区增加了约30万平方米的科创研发空间和200万平方米的商务商业空间,为徐汇区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空间承载保障。

针对现状部分园区产业业态升级调整困难、部分区域城市空间老化无活力问题,规划重点强化南站-漕河泾公共中心地区建设,结合南站地区枢纽功能,改造周边低效工业、仓储用地,补足高等级公服设施,提升片区业态,改善步行环境优化出行、工作和居住环境。在全区梳理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增补公共空间,提升城市空间活力。本次单元规划共挖掘了现状低效利用、有更新意向、可复合利用的用地约60公顷;对南站8号地块、关港工业园、滨江C单元西片区、滨江D单元约350公顷用地同步开展整体更新研究。

四、问需于民、聚焦内涵提品质

本次单元规划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市级功能分解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置要求分类分级优化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通过城市设计提升景观环境品质,营造特色文化空间。

本次规划结合公共中心建设,提升徐汇区承载市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能力,在徐汇滨江地区规划一批有市级影响力的文化设施、为重要文化活动事件举办提供承载空间,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设施集聚区;通过徐家汇体育公园改造将其建成面向未来的新地标和世界级的体育综合体,满足徐汇区能承担国内外顶级体育赛事和保障市民健身休闲的需求。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要求,规划重点在漕河泾、田林、南站等地区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高等级文化、体育、医疗类公共服务设施,将全区13个街道划分为29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已建成的16家邻里汇的基础上,增加10-15个邻里中心;共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0公顷,增加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新增3处幼儿园,扩大17处基础教育设施的规模,新增用地2.7公顷,新增建筑约12.27万平方米;规划根据徐汇区服务人口特征,增加面向国际人士、商务人群的教育机构和高端医疗设施,保障特色服务设施供给。本次规划还按照市级要求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门类,如博物馆、图书馆、演出场馆、美术馆和画廊等,规划至2035年文教体卫、养老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公共设施总量和服务范围的双完善

徐汇拥有长达11.2公里优美滨水岸线,集中成片且特色鲜明的优秀历史建筑,有多处公园绿地、广场和现代感十足的高端建筑,但各景观要素之间缺乏系统梳理和空间通达性整合,本次规划在充分利用本底景观资源的基础上,确定了3大景观核心即徐汇滨江滨水景观核心、徐家汇-衡复历史文化景观核心和中城门户景观核心,梳理2条纵向、4条横向景观视线通廊,形成四横两纵三核互联互通的景观体系,为人民生活营造良好的外部景观环境。

针对徐汇城区文化魅力彰显不够的问题,规划通过城市设计和导则指引梳理龙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肌理,对不符合片区业态发展的建设活动制定管控要求,对部分历史建筑提出活化利用建议,对部分道路、市政设施提出提升改造要求,对部分街道公共空间通过微更新进行特色空间营造,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舒适宜人的游览环境。本次规划划定龙华、衡复2处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700公顷,9处风貌区外保护街坊;严格保护徐光启墓、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上海宋庆龄故居、徐家汇天主堂、龙华塔共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3处优秀历史建筑。

五、守牢底线、刚性约束重管控

为承接并落实上海新总规的指标要求,保障徐汇区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次规划分解《上海市主城区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和成果规范》设定的65个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结合徐汇区实际情况,从人口和用地规模、生态环境、公共空间、交通出行、应急避难、安全防灾等6个方面落实。

规划至2035年,徐汇区人口控制为108万,建设用地规模为51.29平方公里。结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滨水岸线、街头绿地设置400平方米以上独立占地公共绿地735个,占地面积742公顷,广场69处,占地面积40.7公顷,并通过多样措施,挖掘街坊内部绿化潜力空间,增加屋顶和垂直绿化,至2035年全区绿化指标可以达到7.6平方米/人;规划充分利用徐汇已有河湖水体划定各类水域456.7公顷,实现河湖水面率8.33%,生态、生活岸线占比100%,基本锚固全区的自然生态基底,完善水体绿化空间网络。

本次规划强调加强南北区域交通联系,提高全区轨交网络密度,疏通中部交通梗阻断点。规划预控2条规划干路,改造提升4条干路,新增了6条轨交线路14个轨交站点,TOD站点600米用地覆盖率达到60%,轨交线网密度达到2km/km2,充分满足市民公共出行需求。

规划结合公园绿地、广场、学校体育场等用地和设施设置应急避难场所85处(其中一类12处、二类18处、三类55处,均为结合现状资源设置,不独立占地),基本满足中心城区人均避难面积1.5平方米的要求;设置应急消防设施8处(均为现状和已规划),基本满足5分钟消防反应时间区域全覆盖,为城市应急和消防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六、谋划未来、动态适应留弹性

本次单元规划在保障底线型、公益性设施及公园绿地的空间落实基础上,为应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单元规划在用地布局、服务设施配置和空间留白方面预留弹性。

本次划定规划备用地31.8公顷,为徐汇未来发展预留土地资源空间;在用地布局上,经营性用地以功能引导区方式表达;对比已批控规、已建成和未建成的本轮单元规划中的规划保留地,公共服务设施、绿地、交通和市政设施明确用地到中类,为下一步控规编制和调整预留空间。

七、科学编制、多方共治强治理

本轮规划充分考虑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保障单元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一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开展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单元规划交通分析。科学评估徐汇区的人口、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总量,补充公共绿地、疏通生态水系;科学分析交通承载能力和道路服务水平,结合规划布局和开发强度、公共设施布局综合交通规划方案,构建单元规划交通模型;为将来城市自然资源管理和交通管理搭建基础信息平台。

二是按照信息化管理要求,统一使用市局下发的基础要素底版,数据统一采用GIS数据格式,规划成果入库市局规划信息平台,为城市规划信息共享、规划公共参与和一网通办提供便捷展示和查询通道。

三是规划提出全面实施社区规划师制度,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师在街道(镇)规划建设工作决策中的专业咨询作用、具体项目中设计把控作用、城市治理中的实施协调作用、规划政策宣传活动中的技术服务作用;在区规划资源局建立社区规划师办公室,推进政府、基层社区、社区规划师、专业设计团队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城市精细化治理,助力徐汇社区品质提升。

八、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单元规划编制成果基本形成的前提下,后续我局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完善此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征求各委办局和街道(镇)的意见,深化修改成果;二是积极对接市规划资源局,确保编制成果符合相应技术规范要求;三是做好单元规划成果向社会公众公示的预案准备工作,应对可能存在的社会矛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