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6届常委会第31次会议

关于本区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 2020-05-20

 

关于本区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情况的

调研报告

——在2020520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徐汇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朱龙霞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做好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就业环境发生新变化,给稳就业工作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市区人大联动开展调研的工作要求和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社会委在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对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于3-4月期间,先后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商务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残联和区妇联走访调研,审阅财政局提交的专项报告,并与虹梅街道和枫林街道街工委联动,组织市、区人大代表赴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创营·宝石园和街道乐业服务居民区延伸点视察园区创业和就业援助等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徐汇区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紧紧围绕稳就业、防风险、提质量的工作目标,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统筹推进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绩,超额完成各项就业指标。主要做法如下:

(一)              扎实推进疫情期间援企稳岗工作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兑现速度。根据28政策,本区研究形成18一揽子综合政策,主要包括减轻企业负担、产业政策扶持、金融助企措施、开展企业服务四个方面。全区安排3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帮助企业缓解生产经营困难,提前在4月份将其中的26亿元扶持资金送到企业,减免中小企业租金预计达2.8亿元。为确保职工在疫情期间接受技能培训,将线上培训经费纳入补贴范围,完成培训职工近10万人次。二是全面助力复工复产。各职能部门及街镇积极做好生产企业复工核准、防疫、安全指导工作。坚持保供稳价,确保辖区内超市、菜市场不断供不涨价。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快服务流程进度,为企业解困减压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目前已发放贷款17亿元。组建区防疫工作专项法律服务志愿团,24小时在线开展法律咨询,提出预防及处置方案,共服务企业432家、25.6万余人次。三是做好疫情防控物资保障。排摸、组织和储备全区防疫所需物资,优化供需管理机制,全力保障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的基本防护用品,有效缓解企业防疫物资短缺的问题。针对企业遇到的困难,及时协调落实通关、招工等需求,切实保障防疫和生产所需物资物流畅通。

(二)              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一是多维度扶持入驻企业。区职能部门建立政策、手册和平台三大服务包,配送工商注册、税费减免、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等政策指导服务,开通房租补贴、创业贷款、社保补贴等申请绿色通道,鼓励引导市、区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减免租金等方式帮助入驻小微企业减负,目前已有6家创业孵化园区实施租金减免方案。二是全方位助推发展。深入打造创业梦之星、创业圆梦季区级创业品牌,加强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将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打造成为企业成长的助推器,帮助初创企业解决问题和需求。2016-2019年累计发放社保费、房租、创业补贴等各类鼓励创业政策补贴1.1亿元,覆盖8743家企业、2619名个人。三是完善政策配套。围绕打造联动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强化服务品牌,为创业群体提供配套服务和支持。提升一网通办能级,纳入694个自助办理事项及便民措施。在手机微信端上线政策通小程序,实现快捷精准查询税收减免等83条政策。

(三)              全力确保重点人员就业底线

一是扶持青年群体就业。与区域12所高校建立联络点机制,设立就业指导专员,提供精准就业指导。开展线上校园招聘,部署年度机关、事业单位、社工招聘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依托启航俱乐部,对青年未就业群体实施精准帮扶。二是摸底帮助重点群体就业。各职能部门和街道镇加强协调合作,出台实施重点群体系列就业优惠政策。举行退役军人、残疾人专属招聘会,发挥乐业工作室服务功能,实现辖区就业困难人员动态管理,帮助求职者树立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2016-2019年共发放各类激励就业政策补贴9400余万元,其中就业补贴近3000万元、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费补贴4000余万元,受益人数3.7万人次。三是保障云南对口地区贫困劳动力就业。搭建沪滇两地供需平台,针对来沪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任务,推进对口地区建档立卡,为贫困劳动力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截止目前,累计为对口地区提供111家企业4257个就业岗位。

(四)              不断优化就业公共服务

一是强化企业就业服务。疫情期间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头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复工复产复市情况。区职能部门、各街道镇形成两翼一体服务企业工作机制。运用区调研云平台,汇总企业诉求问题清单和解决清单,优化分级会商和销账解决管理机制。设立重点企业专员服务机制,为企业解决用工、入职体检等问题。二是优化在线就业服务。打破传统招聘模式,构建互联网+” 就业平台,开辟线上招聘专区,启动千企万岗云端招聘月,打造招聘需求共享空中平台。通过汇治理小程序推广乐汇就业桥服务,利用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在线答疑、解读政策,促进供需匹配。三是强化区域多点监测。建立重点监测、定点监测、社区监测、网上监测相结合的多层次分类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区域就业情况及变化趋势,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制定失业风险应对预案,积极做好失业风险防控工作。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制约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的瓶颈问题,主要是:

(一)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导致就业难以稳定

受全球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双重影响,出口和消费受到较大制约,部分企业容易引发停业、欠薪、欠保、裁员等行为,使就业和劳动关系面临新的挑战。同时,疫情对整体创业氛围和创业者信心影响较大,创业活力明显降低。

(二)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加之本区总部经济较为发达,高科技企业比例较高,在用工需求上对高科技人才需求较大,存在人才难求等问题。而目前大量求职者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水平不高、求职心理预期较高,在求职市场中竞争力较弱,存在招工难就业难结构矛盾。

(三)就业观念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青年择业观念存在的错位现象,以及部分困难群体就业意愿不高等问题,政府、社会和家庭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在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就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业态下,灵活就业岗位劳动关系难以认定,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就业服务与管理方式亟待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落实的有效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性有待增强。部门间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信息数据间的共享互通还需优化提升。

三、相关建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支持企业稳定岗位、促进就业创业、强化就业服务,将就业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重点研究,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确保就业局势持续稳定。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快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细化对复工复产的指导服务。区政府在继续落实好2818惠企政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快政策兑现进度,增强企业服务粘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使稳定就业政策覆盖更多企业。对疫情期间暂时失业的人员,及时建立信息库,优先推荐就业。二是深化创业指导扶持。持续推进创业品牌宣传、拓展和推广,提升创业工作能级。充分发挥优质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作用,搭建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平台,汇聚创业资源,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新活力。三是促进新经济产业发展。围绕在线消费等新兴产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快推出创新性举措,实现精准对接和政策支持。要适时开展对快递小哥等灵活就业新形态及共享用工的研究,理顺用工关系,提高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和政府的管理能力,从而让企业用工更有方向,从业人员更有保障,政府执法更有底气。

(二)提升职业培训的有效性

一是提高培训的精准度。深入推进培训与就业衔接,充分关注就业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积极挖掘优质培训机构,加强培训课程开发。开展对不同群体的分类培训,进一步提高培训针对性,做好培训指导及跟踪服务工作。鼓励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强见习基地开发,多途径提升服务对象技能水平。二是激发培训的参与度。加大培训工作宣传力度,开展优秀培训项目展示,吸引更多就业者参与培训。

(三)精准帮扶重点群体就业

一是探索实施分类服务新模式。注重研究不同重点群体就业特点,匹配与其相适应的就业帮扶举措,创新就业指导服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咨询,打造专项就业服务。二是建立帮扶工作跟踪反馈机制。采用多种形式,针对重点人群就业情况、岗位评价和问题困难等进行回访,定期跟踪就业情况,实现稳定就业。

(四)强化就业公共服务供给

一是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服务。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切实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将线上招聘与线下宣传紧密结合,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可及的就业服务。加大基层专业就业服务队伍人员配备,提高就业援助队伍的专业度和稳定性。二是化解疫情引发的劳动关系矛盾。要密切关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以及疫情期间出现的特殊工时安排,对劳资纠纷、裁员失业、债务矛盾等问题引发的风险要充分研判、妥善应对,及时化解因企业变动产生的劳动关系矛盾,着力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三是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稳就业政策和支持就业创业政策措施,选树一批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典型经验、典型人物,挖掘一批需求增长较快的新职业新岗位,引导劳动者择业方向。做好舆情监测研判,强化重大舆情沟通协调和应急处置能力,稳定社会预期。四是强化各部门协同配合。稳定和促进就业,需要政府各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要加强日常协调机制,及时共享数据信息,实现就业工作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