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6届常委会第33次会议

关于检查本区贯彻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情况的报告

日期: 2020-07-23

 

关于检查本区贯彻实施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情况的报告

——在2020723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徐汇区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  李青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进一步推进《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质量,推动有关主体依法履行职责,今年4-6月,区人大常委会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下,对本区贯彻实施《条例》开展了执法检查。现将有关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执法检查工作情况

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本次执法检查工作,李新华主任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徐国文副主任担任副组长,检查组成员由区人大城建环保委、法制委、财经委、社会委和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办公室、代表工作室负责人以及部分城建环保委委员组成。4月,根据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统一部署,结合本区实际,研究确定了检查方案。5月至6月,执法检查组通过暗访暗查、实地视察、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等方式,赴徐家汇、长桥等8个街道开展了执法检查。区绿化市容局、地区办等9个部门开展了《条例》执行情况自查,并提交了自查报告。7月,研究形成执法检查报告稿,并充分听取了相关方面的意见。

本次执法检查有三个特点:

一是强化上下联动。首先是市区联动,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赴本区开展检查,蒋卓庆主任亲自带队赴区市民环保体验中心调研,相关媒体作了宣传报道。其次是与街道人大工委联动,委托斜土、田林2个街道人大工委同步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检查,点面结合。为了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还邀请了市律师协会、市绿色建筑协会、田林街道等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单位派员参加执法检查,共同就《条例》的贯彻实施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大了联动互动的力度。

二是注重广度深度。根据本区推进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实际和瓶颈难点,本次执法检查涵盖了住宅小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务楼宇等责任主体,涉及到医疗卫生、文化旅游、餐饮食品等相关行业,包括了宣传发动、设施改造、定时定点投放、可回收物回收体系、湿垃圾资源化处置等重点环节。同时,重点聚焦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依法落实四位一体协作推进的工作机制,菜市场湿垃圾就地处置设施配套,以及两网融合服务点、中转站、集散场规划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执法检查组深入现场每一个点位,先后开展了三次集中检查,充分掌握本区生活垃圾工作实际情况。

三是集聚代表智慧。创新检查方式,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组织本区各级人大代表对本区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实地暗查暗访,通过代表服务手机APP进行汇总,收到有关垃圾分类精准度、可回收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垃圾分类硬件设施改造、建筑垃圾清运等方面意见建议47条。区委、区政府对代表反映的情况高度重视,方世忠区长专门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和街镇及时研究处理,并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举行执法检查交流座谈会,邀请市、区人大代表与政府面对面交流沟通并开展询问,围绕加强社会宣传发动、促进资源化利用、提升垃圾分类质量、加强智能化平台管理、快递业包装减量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检查过程中,本区各级人大代表共参与暗访暗查199人次,参与集中检查231人次。

二、《条例》贯彻实施的总体成效

《条例》实施一年以来,本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0630日,本区干垃圾日均589.16吨,较去年同期减量42.74%;湿垃圾(含餐厨)日均407.13吨,较去年同期增加88.9%;可回收物日均205.21吨,较去年同期增加36.04%;有害垃圾日均0.13吨,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0倍。本区上半年度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考评得分95.12,位列全市第八,中心城区第四。10个街镇先后创建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徐汇区成功创建为2019年度垃圾分类示范区。从检查情况看,通过《条例》实施一年来的努力,区域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居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生活行为更加文明,社会公众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远超预期,参与城市治理、遵从法律法规、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得到充分彰显。

(一)宣传发动持续深入

《条例》实施以来,各单位结合大调研等工作平台,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及《条例》普及,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形成社会各界共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设立市民环保体验中心,通过探索微生物技术集中处理,向社会宣传垃圾分类及资源再利用。举办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治理论坛等各项活动,分享治理思考,提炼工作经验。同时对3批次57家企业负面案例加大通报曝光力度,督促引导相关主体切实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主体责任。

(二)工作机制持续优化

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责任体系,强化组织统筹。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整合各方力量,办公室细化工作方案、狠抓工作进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各街镇建立健全街镇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压紧压实责任,形成条块联动、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社区认真落实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坚持软硬并举,综合治理,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探索多部门联勤联动和联合惩戒,《条例》实施至今,共计查处生活垃圾分类案件200起,罚款74350元,彰显了法规刚性威慑。

(三)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制定《生活垃圾分类考核办法》,将生活垃圾管理纳入区委、区府专项督查和各街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垃圾分类误时投放指导意见》,合理设置误时投放点,优化居民区定时定点投放制度。编发《垃圾分类社区治理指导手册》《示范创建指导手册》《深化社会动员提升垃圾分类实效工作指引》《关于做好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通知》《徐汇区全面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按照《条例》要求修改《公房和售后小区物业服务考核办法》,聚焦短板、落实责任、提升实效。制定《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补贴办法》,支持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基础建设持续用力

结合美丽家园等工作积极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全区共改造垃圾箱房1235座,600多个小区已陆续推行定时定点投放机制。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落实分类运输车辆146辆,其中128干垃圾、18辆湿垃圾收运车辆,严格落实不分类、不清运要求。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与数据分析,构建垃圾智能计量系统,在湿垃圾车上全面试点车载计量技术,实时监测分类数量和质量。稳步推进两网融合服务点和中转站建设,全区共建成服务点886个、中转站4个,徐浦基地可回收物集散场建设方案基本成形。

(五)基层实践持续创新

一是强化民主自治。修订并落实居民公约、业主公约、楼组文明守则,提升小区自治能级,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发挥红黑榜自律约束作用,让居民在过程中凝聚共识、养成习惯。二是突出联动共治。充分依托区域化党建等共治载体,加强整合协同,发挥辖区内党组织、单位、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激发社会共治潜能。三是改进方式方法。对无箱房小区、沿街商铺采用上门分类收集,专门设置冷库对餐厨垃圾进行低温储存,避免影响环境卫生。四是注重科技引领。将垃圾分类工作融入到智慧小区建设之中,对垃圾箱房进行智能化改造,同时探索智能交投与人工交投相结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路径,提升了分类成效。

三、《条例》贯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正逐步从高强度投入的攻坚战向常态长效制度化的持久战转变。在充分肯定本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必须认真查找问题、审视不足,更好改进工作。

(一)分类责任还需严格落实

居民参与分类的主动性参差不齐,分类准确率还不够高,垃圾桶满溢、小包垃圾落地时有发生,分类习惯尚未得到巩固。部分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企业管理能力不强,履行《条例》规定的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义务还不够到位。少数社区过于依靠居委会发动,业委会作用发挥不够,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有所减退。对上班族、租赁户、流动人口等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动员还不到位,实际参与率仍显不够。区域单位参与度相对不高,公租房小区推进比较困难。高校、医院宣传氛围不足,部分医院门诊大厅分类效果不佳,部分高校收集容器设置不规范。食品经营单位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仍不强。菜场、地铁口、公交车站等区域垃圾分类质量不高。

(二)两网融合还需加快推进

可回收物客观产生的量以及实际回收需求,与目前回收服务设施及收运力量不匹配。目前我区虽已建成4个中转站,但离一街镇一中转站的目标尚有差距。按照500平米以上的建设标准,部分街道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空间建造中转站。回收企业参与两网融合的模式尚不清晰,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 企业培育发展缓慢,玻璃、织物、塑料等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依然不高。可回收物收运扶持政策落地困难、合理盈利模式仍在探索。

(三)源头减量还需提升实效

根据相关规定,本区共有4家菜市场湿垃圾日产量达到10标准桶/日,需要配置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但目前仅在龙华菜市场安装了一台湿垃圾现场处理设备进行试运行,推进速度较慢,且在运营成本、环保达标方面难以满足相关要求。一些小区的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清运还不及时,且堆放不规范,对环境卫生造成一定影响,居民反映较为集中。快递和商品包装物、一次性用品等源头减量工作力度还不够。无纸化办公、再生纸使用、办公用纸双面打印等自觉性还不高。

(四)科技支撑还需深化夯实

虽然按照《条例》的规定,已建立起区级生活垃圾信息平台,积极探索运用智能感知、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基本实现了源头分类、中端转运、末端处置等数据的数字化汇集,但是真正管用、实用的应用场景尚未形成,对照一网统管关于应用为要、管用为王的工作要求仍有差距。基层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中仍然呈现人力密集型、经验判断型、被动处置型特点,科技手段支撑不足,对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管理水平形成一定制约。

四、进一步贯彻实施《条例》的意见建议

生活垃圾分类事关城市绿色发展、事关市民品质生活。今年本区要创成2020年度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13个街镇要全面创成示范街镇,任务繁重,需要持续用力。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评估《条例》实施效果、总结经验、适时推广,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再加力、再深化、再提升,倡导习惯养成、推动绿色生活,真正使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一)坚持加强宣传,巩固生活垃圾分类法治意识

当前,生活垃圾分类已经进入全面推行、依法治理阶段。要持续加强《条例》宣贯,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切实让生活垃圾分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要在坚决落实好常态化防疫要求的基础上,将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融入迎接全国文明城区复查复评、爱国卫生、清洁家园等工作中,不断提升社会共识。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要坚持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带动社区、园区、厂区、街区对《条例》规定的主体责任的知晓和落实。提高对区域单位、沿街商铺、流动人员等开展宣传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切实增强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感受度、参与率。认真落实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制度,更好地营造生活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坚持完善机制,凝聚生活垃圾分类强大合力

进一步发挥联席会议的综合协调作用,做实做强联席会议办公室,完善监督、考核、奖励机制,促进各成员单位切实担责。针对推进过程中不平衡、不到位、有反复的问题,要通过刚性措施压实责任,同时要及时研究和回应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各单位要严格履行在生活垃圾减量以及分类收集、运输、处置、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各项职责。相关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敢于碰硬,重点查处收集容器、设施设置环节,投放环节,收集、运输环节违法行为,严防混投、混装、混运。继续推进违法当事人的信息纳入公共信用平台,实施联合信用惩戒,彰显法规的严肃性。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运用区域化大党建平台,带动区域单位特别是医院、高校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提升工作。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和社区自治的双向促进,加强生活垃圾分类与邻里汇建设、文明小区创建、小区综合治理的工作融合。注重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赋能,通过政策激励引导物业企业积极履行管理责任,不断深化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投放的便利性

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把以人为本作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和配齐生活垃圾分类容器等硬件设施,进一步明确分类标识,加大可回收物回收知识普及力度,加强对容器规范、投放行为的巡查检查,提高垃圾分类准确性。研究解决夏季高温期间湿垃圾存放收运问题,从车辆配置和运作模式优化两方面提升湿垃圾的清运能力和水平,确保居民小区环境卫生水平不下降。在坚定不移推行定点投放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和调整投放时间,充分考虑上班族等群体的实际困难以及居民在周末中午的投放需求。增强建筑垃圾清运能力,研究完善建筑垃圾申报、核查及分类消纳体系,及时清运小区装修垃圾。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完善硬件设施改造, 根据居民需求加装雨棚、洗手除臭及清扫冲洗装置等,切实提升垃圾投放的便利性和垃圾箱房环境卫生水平。

(四)坚持破解瓶颈,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进一步加大可回收物回收点、站、场的建设力度, 对服务点进行规范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对中转站硬件设施、规范存放、科学计量等运行情况要加强监督检查,徐浦基地集散场建设要加快推进。进一步落实有关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政策,通过专项资金补贴等方式加快回收产业培育,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方得益的运行机制,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坚持探索并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切实增强可回收物投放、交售的便捷性。提升可回收物收运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回收车辆的智能化改造,实现再收运作业可监管、可计量。针对生活垃圾日产生量达10标准桶以上的菜场,加快推进落实就地、就近湿垃圾处理设备,通过先进技术解决处理能力及环保排放问题。对餐饮服务业、旅馆经营业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调羹等餐具和客房一次性日用品的规定。加强产品包装物减量的监督管理,促进快递包装物的减量化和循环使用。

(五)坚持科技助力,提升生活垃圾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深化完善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将生活垃圾管理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找准大数据与生活垃圾管理的契合点,推动生活垃圾管理数据汇集、系统集成、联勤联动、共享开放,打通条块限制,及时发现问题,提高生活垃圾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一网统管持续做实做强基本网格单元,切实解决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服务于街镇生活垃圾管理实践,真正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动态掌握信息数据,对纳入在线监测系统的小区智能垃圾箱、服务点、中转站、清运车收运作业数据加强抽检,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科学、稳步、持续、健康地发展。

垃圾分类是一场革命性的绿色转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艰巨性的特征。《条例》的实施既紧迫,又长远。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认真履职,和政府一起推动破解垃圾治理中的瓶颈难题,全力打好全民战、持久战、阵地战,持续巩固并提升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成效;同时将通过相关机制向市人大常委会反馈《条例》检查评估情况,共同推动政策体系的完善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