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6届常委会第35次会议

关于本区文旅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 2020-09-23

 

关于本区文旅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2020923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

徐汇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宋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大势所向。中外许多城市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旅游与文化融合程度越高,文化产品就越精粹,旅游经济就越发达。2019年我区文化和旅游两部门合并,拉开了文旅融合的序幕。为推动我区文旅融合进程,助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卓越之区建设,区人大常委会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今年的监督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文旅融合初见成效。

1、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实现理念职能融合。区政府把理念观念融合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从思想深处、从根子上打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实现全区文化旅游统筹布局、一体谋划,协同推进。

2、以转型升级为核心,加快文旅产业融合。组织多场政策宣讲会,有效对接文旅企业需求,推动企业在地发展。出台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扶持意见,明确文创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奖补措施。加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旅游产业项目扶持资金支持力度,推进汾阳路、东平路国际音乐街区建设,打造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签订徐家汇体育公园文体融合发展合作协议,加强与演艺服务企业、西岸剧场群沟通合作,演艺产业发展稳步提升。

3、以强化供给为抓手,推进文旅市场融合。发挥全球艺术馆高峰会议、上海国际诗歌节等国际文化活动的带动作用,聚集文旅资源,举办西岸文化艺术季、联手蓬皮杜中心打造展陈合作项目,打响徐汇文旅品牌知名度。牵头七城一区成立长三角文旅消费一体化联盟,开展百万市民游上海相关活动,组织区域内专业院团、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艺术商圈活动,推动艺术商圈项目常态化,打造商旅文资源深度融合的体验互动新消费模式。2019年,举办“书+展徐汇区新春文化消费月活动”“世界读书日特色书单五折购书”“上海艺术24小时”等7场文化消费惠民季系列活动,投入文化惠民补贴150万元,带动消费超过392万元。

4、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强化文旅服务融合。深化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放大“书香联盟”“光启博物馆联盟”等联动效应,推出众多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和文艺精品的旅游属性,优化设施功能升级,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能。加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力度,加快徐家汇书院、百年唱片馆(暂)、宛平剧院建设,推进徐汇图书馆、星美术馆立项及开工。以徐家汇源、徐汇滨江、衡复风貌区为重点,开发文旅线路,打造“建筑可阅读”线下体验点。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衡复历史风貌区和徐汇滨江休闲区获评上海市首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域。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区文旅融合还处在硬件融合、软件貌合,品牌影响力不够的起步阶段,一些长期制约我区文旅发展的瓶颈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综合效应还没有得到有效放大。

1、文旅发展不平衡。一直以来,我区文旅发展呈现出文强旅弱的特点,现有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未能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一方面,徐汇的文化底蕴深厚,区政府在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活动的举办以及文化品牌的推广方面均有所建树,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的知名度较高。另一方面,我区自然资源禀赋缺乏,缺少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条件。都市游精品项目不多,影响力不强,特色不明显,存在同质化、单一化现象,大多数游客以“一日游”、“半日游”,甚至“过境游”为主,在开发规模和深度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提升。总体上看,文化为旅游赋能不足,旅游为文化撑劲有限,文旅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两者融合还处于初始阶段。

2、市场活力较为欠缺。文化和旅游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融合发展需要求同存异、在不同点中找到共同点。多年来,文旅发展大多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准入门槛高,社会资本在参与赛事活动和节庆活动举办、民宿开办、夜间经济等领域往往望而却步,导致文旅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创新性不足,产品形态、创意内容、技术运作模式跟不上主力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加上我区新建景点和高端精品酒店比较缺乏,整体的市场供应质量与其他区相比还有所不足。调研中还发现,文艺团体、社会机构、个人等社会参与度不够,一些名人资源、文艺院团的空间载体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资源的整合利用还不到位。资源深度融合是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调研中发现,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有形化、产品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通过旅游产品展现出来,缺少品位高、内涵深、吸引人的多元特色文化元素。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一些文化设施中,如何更多的融入旅游的元素,增加旅游体验,在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景点、旅游载体中怎样更好的把文化体现进去,挖掘和嵌入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调研,拿出切实可行的融入办法。

4、疫情给文旅业造成冲击和影响。疫情对我区文旅业带来巨大冲击,疫情期间文旅经营基本停滞,营业收入断崖式下滑。主要表现在:当前市场总体需求严重不足,游客的出游意愿全面下降;面临税费、用工压力,企业入不敷出,举步维艰,有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面临倒闭;目前虽已复工复产,但因文旅行业的特殊性,政策还处于有限开放中,消费市场完全复苏有一定的难度。

三、意见建议

文旅融合发展事关民生,事关经济发展,也事关城市形象。区政府要把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到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相匹配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建好体制机制平台,发挥各类主体能动性,打造特色品牌等多种方式形成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和良性循环。

1、强化统筹协调,优化规划引领机制。坚持规划引领,借助“十四五”规划编制契机,对我区现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清点,编制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理清今后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将文化旅游发展充分纳入教育、卫生、体育、交通等体系的规划建设中,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各自政策和制度优势,加强对文旅融合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充分发挥我区旅游企业集团、文化企业集团、文旅投资公司、产业基金等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产品、项目、资本、技术等渠道,推动文化旅游在具体经营层面的深度融合。

2、扩大融合领域,构建文旅融合大格局。一是职能融合。建议以此次疫情危机为契机加速我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用融合的思维加强产品内容的一体化服务与保障,打破文化人做文化事、旅游人做旅游事的原有格局;二是产业融合。要把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院团发展与文旅融合共同谋划、一体推进,通过融入观赏和体验元素,向公益性文化场所渗透休闲旅游因素,促进事业产业融合。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文旅类社会主体培育,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文旅公共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三是业态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引导文化和旅游企业大力开发城市微旅游、休闲度假、研学旅游等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业态。

3、做到“三个并重”,多措并举降低疫情影响。疫情防控在今后一个时期已成为常态,我区文化旅游业要适应这一形势,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全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一是线上与线下并重。在线下旅游推进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引导文旅景区以文化为内核优化产品结构,与各大网络平台合作,升级旅游体验,打造我区网红打卡地,通过直播等形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切实增强游客互动性和体验性。二是政策扶持与自我谋划并重。政府要加大对文旅行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已有的政策落地落实。文旅企业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也不能守株待兔,必须进行自我谋划,自力更生,于危机中寻求生机。三是品牌打造与宣传推介并重。在加强文旅产品规划,精心设计具有我区特色的高品质旅游线路,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同时,也要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和全方位的宣传营销活动,做到在文化活动中宣传旅游,在旅游场景中宣传文化。

4、注意统筹兼顾,实现文旅融合新提升。一是推动商旅文体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商、旅、文、体联动效应,挖掘资源,促进文化元素与城市商业、书店、咖啡馆、酒店等消费场景跨界融合,通过优质服务和游客的良好体验促使更多头回客转化为回头客。二是推进服务游客和服务居民的有机结合。既需要面向外地游客的文旅消费市场,也需要面向本地居民的大众文化旅游市场。打造契合百姓需求的文旅消费场所是文旅融合工作的重要一翼,既要让外地游客分享我区的独特文化和资源,也要尊重和满足上海市民的文旅消费需求,形成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空间、氛围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