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6届常委会第37次会议

上海市徐汇区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日期: 2020-12-24

 

上海市徐汇区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在20201223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徐汇区财政局局长   翁国雷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徐汇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本区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四个徐汇”战略框架任务,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顺利完成区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制定的各项预算任务。

(一)2020年预算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8.03亿元,较去年同口径增长2%,完成调整预算的100%;加上市区财力结算净收入26亿元,一般债务转贷收入14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3.39亿元, 按规定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90.73亿元。合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为442.15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0.85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其中:区级支出304.64 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00%;上级专项补助支出6.21亿元。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1.07亿元。当年结余120.22 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020年区级财政收入实现2%的增长,主要是依托本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底蕴,有效实施复工复产举措,较好地克服了疫情巨大冲击影响。全年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回稳。

区级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完成49.6亿元,与同期基本持平,主要是疫情后生产经营活动恢复较快;企业所得税完成31.4亿元,同比下降9.2%,主要是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及疫情下企业盈利能力受到影响;个人所得税完成24.4亿元,同比增长3.5%;房产税完成9.5亿元,同比下降12.3%,主要是上年一次性因素导致基数较高;土地增值税完成15.8亿元,同比下降14%,主要是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契税完成21.8亿元,同比增长37.7%,主要是受益于大额土地出让以及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回升。区级非税收入34亿元,主要是按规定计提土地类基金收入以及国有资产资源处置收益。

(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全年区级财政支出310.85亿元,完成调整预算100%。主要支出项目包括:

教育支出39.86亿元,主要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保障生均公用经费、教职工工资、特色创建和信息化应用建设等资金需求。

科学技术支出14.85亿元,主要用于保障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等重大科创项目建设,扶持科技企业发展。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08亿元,主要用于加大困难群体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帮困救助、困境儿童补助、养老服务、就业促进等方面资金保障。

卫生健康支出17.99亿元,主要用于加大疫情防控和公立医院财力投入,保障公共卫生机构运转,支持公立医院提高传染疾病防控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城乡社区支出56.67亿元,主要用于景洪路辟通工程等市政道路整治项目,推进架空线入地、合杆整治等“美丽徐汇”项目建设,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4.35亿元,主要用于落实文化徐汇战略,支持公共文化配送、市民文化节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

节能环保支出3.1亿元,主要用于河道水生态修复等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更新环境监测设备,推进环保智能化建设。

公共安全支出16.89亿元,主要用于保障公共安全方面人员设备支出以及“智慧公安”等智慧城市项目,推进社区安防等项目建设。

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4.1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经济发展和能级提升,推动区域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助力消费品质和商业能级提升。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20.18亿元,主要用于华泾工业园等重点土地储备项目。

住房保障支出9.34亿元,主要用于旧住房改造、优秀保护建筑修缮和保障性住房等项目。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19亿元,主要用于疫情防控物资采购、隔离观察点和抗疫志愿者补贴等。

农林水支出2.24亿元,主要用于河道日常养护、雨污混接改造、消劣V类水体整治及淀浦河(老沪闵路-长华路)岸线环境提升等重点建设项目。

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50.53亿元,主要用于滨江城市更新建设投入,落实企业贴息贴费、上市费用补贴等扶持政策等。

金融支出2.47亿元,主要用于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加快复工复产,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66亿元,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运行,加快政府服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信息化项目建设。

国防支出0.64亿元,主要用于征兵动员、民兵训练、民防工程养护等方面支出。

其他支出0.53亿元,主要用于对口帮扶地区对口扶贫支出。

债务付息支出2.13亿元。

年初总预备费及年初预留10亿元,根据需要不再安排。

2、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157.9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5.79亿元,动用历年结余26.36亿元,专项债务转贷收入0.5亿元,收入总量200.55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65.58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按规定调出资金90.05亿元。专项债务还本支出0.5亿元,当年结余44.41亿元。

(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52.78亿元,主要是滨江WS单元核心地块、航天科研地块出让收入等,支出49.59亿元,主要用于相应地块成本结算和拆迁补偿等46.78亿元;廉租住房租金配租补贴等支出0.81亿元;还本付息支出1.86亿元。

2)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4.91亿元。

3)彩票公益金收入0.21亿元,上级补助收入0.09亿元,支出0.29亿元。

4)其他政府性基金:今年中央直达我区抗疫特别国债上级补助收入15.7亿元,主要用于疫情防控、重大民生项目等方面。需要说明的是,抗疫特别国债资金是中央支持基层应对疫情、落实“六稳”“六保”的特殊举措,不纳入我区的政府债务。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6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58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按规定比例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0.68亿元。

(二)落实区人大预算决议情况

按照区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的审查意见,认真贯彻《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落实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提高财政预算精准性和实效性,助推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惠企利民政策精准发力,保障疫情防控新胜利。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有效缓解新冠疫情的影响。快速启动预案,充分保障防疫资金需求。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第一时间启动疫情响应机制,开通应急采购“绿色通道”,全年共安排3.67亿元疫情防控经费,确保医疗救治、防疫设备和物资采购、集中隔离观察场所运行、街道社区防疫经费等资金快速到位。注重政策实效,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坚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优化资金审批拨付流程,加速政策资金拨付。一季度即兑付企业扶持类资金21.9亿元,进度达到77.3%,有效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及时推出楼宇园区物业补贴和工地复工补贴,助力中小微企业度过疫情难关。坚持精准快速,发挥抗疫国债资金作用。坚持规范管理、高效执行,把握“准”字,将抗疫国债资金全部用于基本民生和抗疫相关支出,实行全过程的动态信息管理,确保资金直达基层;把握“快”字,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快项目支出进度,确保资金快速落地生效。

2、逆周期调节积极有为,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有效破解转型升级的困局。减税降费政策发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对参与重点防控物资供应和公益性捐赠的企业给予增值税、所得税等相关税收减免等,鼓励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经营秩序;落实社会保险阶段“减免缓”政策,延长亏损结转年限,及时缓解企业阶段性资金压力;落实小微企业专项税负减免,将小规模纳税企业3%增值税征收率减按1%征收,并延缓当年所得税申报。创新驱动战略升级,助推高端产业发展。聚焦双创承载区建设,投入8.16亿元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和60亿元西岸金融城等滨江发展项目资本金,支持产城融合发展,厚植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科技金融等战略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土壤。聚焦服务业主导地位,投入2.07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四大品牌”建设,助推重点区域商业环境改造和形象提升。投入2.30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引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金融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实现跨越发展。投入0.57亿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保障重点文化项目落地和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等重大活动顺利举办,做响区域文化创意品牌。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优质要素加速集聚。安排战略新兴产业等政策性基金10亿元,有效撬动社会资本集聚,面向高端产业构建多元化资本生态。投入0.52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光启人才计划,完善人才政策新体系,面向全球构建国际化人才高地。

3、民生财政兜牢底线,打造社会事业新亮点。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统筹民生财政投入,有效化解群众身边的困难。2020年,在财政紧平衡状况下,优先保障教育、卫生、为老服务等民生类资金和城市建设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系统投入总量49.65亿元(含抗疫特别国债资金4.5亿元),剔除基建因素后同比增长8.47%,用于义务制教育经费投入,持续提高办学软硬件水平,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南北教育均衡化发展。保障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卫生健康系统投入总量14.64亿元(含防疫支出),剔除基建因素后同比增长22.53%,保障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资金需求,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支持南部医疗中心建设,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缓解群众看病难题。保障为老服务模式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9.65亿元,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特殊和困难老年人帮困补助、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医养结合等重大养老项目实施,发展“机构、社区、居家”多层次养老模式。保障城区品质持续提升。城区基础硬件建设投入9.77亿元,加快区区对接道路等新一轮市政道路整治,保障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基金投入10亿元,推进衡复历史风貌保护,活化城市肌理,彰显海派文化魅力;生态环保投入15.28亿元,支持“蓝天碧水行动”,消除城市“黑色污染”和劣V类水体,营造优美生态环境。

4、财政管理提质增效,提升预算绩效新高度。加大一般性支出压减力度,加快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的压力。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政府坚决贯彻带头过“紧日子”思想,继续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和其他一般性支出10%以上,用于基本民生等领域,同时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严肃财经纪律执行。加强资金资源统筹管理,加强“三本预算”横向统筹,加大结转结余资金清理力度。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对以前年度审计和绩效评价中发现问题较多的项目从严从紧安排预算,对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定期通报制度,督促部门预算执行提速。强化绩效评价管理,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全年组织完成264个项目线上自评并开展区级重点工作目标预算绩效评价,完成10大板块122项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过程管理,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强化绩效结果运用和信息公开,推进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挂钩。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1、预算调整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区财政局受区政府委托,编制我区政府预算调整方案,主要是根据上级核定和财政运行实际情况调整“三本预算”的收支预期,提交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2、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经市财政下达、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20年我区债务限额为237.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23.8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14亿元。2020年我区通过市级转贷发行14亿元政府债券,至年末政府债务余额123.0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65.32亿元,专项债券57.7亿元,各项债务余额都控制在限额范围内。

3、抗疫特别国债资金情况

2020年,中央下达我区抗疫特别国债资金15.7亿元,主要用于支持疫情防控和重大民生项目等方面,至2020年末执行100%

 

回顾过去一年,我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本市重大战略部署,取得了疫情防控阶段成果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持了财政收支平稳运行,为“十三五”规划收官画上圆满句号。但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支运行依然面临一些困难、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疫情影响仍可能反复,外部经济不确定性依然较大,财政收入保持连续高位增长难度增大。二是城区老龄化趋势明显,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民生领域资金需求旺盛,加上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速,预计未来财政刚性支出逐年上升,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财政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三是单位财政资金绩效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评价结果应用覆盖度还不够全面。2021年,我们将对表市委市政府要求,对标先进典范,呼应群众期盼,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双循环格局构建,为描绘“卓越徐汇、典范城区”蓝图提供财力支撑和政策支持。

 二、2021年预算草案

 2021年我区预算编制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卓越徐汇、典范城区”目标愿景,立足“四个放在”工作基点,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全心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全力保障民生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财政制度建设,助力“十四五”开门红。

(一)一般公共预算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04.01亿元,同比增长3%以上;市区财力结算净收入26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7.87亿元,调入资金0.27亿元,收入总量为278.15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完成271.33亿元,其中:区本级支出258.56亿元,上级专项补助支出4.77亿元,镇级支出8亿元。到期政府债务还本支出6.82亿元,支出总量278.15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2021年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157.98亿元,上级补助收入0.04亿元,动用历年结余42.98亿元,收入总量201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59.43亿元,到期债务还本支出28.2亿元,支出总量87.63亿元。

政府性基金项目收支主要情况如下: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49.59亿元,主要是华泾工业园、西薛家宅等地块出让收入。支出59.17亿元,主要用于土地储备项目以及廉租住房支出。

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8.18亿元。

彩票公益金收入0.21亿元,上级补助收入0.04亿元,支出0.25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21年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89亿元。安排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62亿元,按规定调出到一般公共预算0.27亿元。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1、地方政府债务计划

2021年我区拟申请债券转贷资金35亿元,用于偿还2021年到期政府债务。上述债务计划需待上级批复后列入预算。

2、“三公”经费安排情况

2021年安排区级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拨款(含历年财政拨款结余)“三公”经费部门预算合计3409.2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708.18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331.09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费643.1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1687.99万元),公务接待费369.93万元。预算金额比2020年持平。

3、压减一般性支出预算的情况

2021年,继续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区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思想,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从严从紧安排部门预算,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继续严格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比例不低于10%,将压减的预算经费统筹用于“六稳”“六保”等领域。

(五)2021年预算重点投向

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牢记“卓越徐汇、典范城区”目标愿景,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预算目标导向,筑底板、补短板、锻长板、提品质、惠民生,建设与卓越全球城市相适应的高质量产业体系、高品质民生服务体系和高效能社会治理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精准引导育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好政策资金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高地、企业标杆和营商环境。聚焦产业高地建设,进一步保障产业政策资金投入力度,安排2.29亿元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高端产业发展;安排产业发展引导资金6.1亿元,加大金融企业地区总部和总部型机构引进力度,推进漕河泾开发区等重点区域产业升级和能级提升。聚焦企业标杆打造,安排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5.5亿元,支持区域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更多“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安排贴息贴费专项资金0.25亿元,加强与市担保中心合作,促进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化解。聚焦营商环境优化,安排3.7亿元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加快西岸金融城、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等重大载体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推进以西岸智塔为核心的西岸智慧谷建设,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形成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极。安排人才专项资金0.7亿元,大力支持光启人才计划,努力形成筑巢引凤效应。

2、筑牢底板锻长板,助力高品质生活打造。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基本民生为基础,以品质民生为方向,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支持教育品质提升,力争学有优教。安排教育系统投入48.36亿元,同比增长7.1%,剔除基建因素后本级同比增长4.87%,主要用于落实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持续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公办学校教职工收入水平;支持普惠性托育点建设,缓解本地区入托入园压力;落实中高考改革要求,建设标准化的视听、理化实验考场;提升职业教育硬件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南部职业学校建设。支持健康徐汇建设,力争病有良医。安排卫生系统投入16.79亿元,同比增长15.79%,剔除基建因素后本级同比增长7.04%,主要用于保障公立医院投入,增加优质卫生服务供给;支持基层社区诊疗服务能级提升,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支持疾控中心预防检测能力提升,健全公共卫生防疫网络;支持中医药发展,落实医养结合政策。支持养老体系建设,力争老有颐养。安排为老投入总量7.83亿元,支持“乐龄汇”南部养老中心建设,推进养老机构更新升级;支持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培育,提升养老服务能级;安排老年综合津贴、意外保险,提高老年基本保障水平。支持住房条件改善,力争住有宜居,安排住房保障经费11.55亿元,加快旧住房改造,推进小梁薄板改造和老旧住宅电梯安装,提升小区安全和居住品质;完善廉租住房租金配租补贴机制,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支持就业社会保障,力争劳有乐业。安排促进就业专项资金0.46亿元,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职业技能培训、贴息贴费等政策,关心帮助失业人员、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安排帮困救助资金3.48亿元,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等兜底措施,为生活困难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创新模式慧治理,助力高效能治理建设。围绕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区、人文之区和生态之区目标,持续加大财政资金安排,完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体系,打造优美宜居、智慧舒适的典范城区。着力城区路网治理,安排10.75亿元资金,用于提升城市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徐家汇中心、滨江腹地及南站周边配套路网结构,畅通城区路网体系。着力区域城市更新,推动“5+1+X”土地收储出让,加快滨江地区以及华泾、南站周边等重点区域土地收储,做好城区新一轮更新建设。着力生态环境治理,安排15.51亿元资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其中水环境治理5.72亿元,推进水生态修复、雨污混接改造、河道综合整治及疏浚、绿色步道等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基金、专项经费安排,加大城区精细化改造、污水处理综合改造等方面精准投入;支持垃圾分类减量,促进垃圾分类与社会治理融合。推进“水岸汇”建设,支持水脉、绿脉、文脉和人脉合一的滨河样板。着力城区智慧治理,安排0.36亿元资金加快“两张网”建设,支持“全域感知、全息智研、全程协同、全时响应”治理网络,健全城市运维体系,努力打造数字化的“整体政府”,巩固我区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和上海“一网统管”先行区领跑优势。

三、全面完成2021年预算任务

围绕“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总目标,落实新《预算法实施条例》,主动对接区“十四五”规划,营造良好财政收入环境,深化财政支出管理,加强目标预算绩效联动,加快推进预算一体化建设,强化人大联网监督和审计监督,高水平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体系。

(一)注重发挥政府市场互动效应,构建财政收入增长环境。努力打造有为政府,积极健全有效市场,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财政收入稳健增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积极健全有效市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深入开展财税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清理有违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减少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干预,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深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主动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不折不扣执行国家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企业减负增效,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发挥产业政策、专项资金、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位营商环境优势,构建高能级要素市场,集聚国内外卓越的人才、技术、资本、数据要素,推动区域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能变革。二是努力打造有为政府,做好企业发展后盾。实施更加积极的财税政策,保持适度的政府投资强度,2021年加大政府在固定资产投资(土地)、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直接投入,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用好政策资金和产业基金工具,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延展产业“朋友圈”,壮大经济新动能;放大政府采购导向功能,支持城市交通、安防、环保监测、健康诊断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实现社会治理和企业发展双赢。

(二)注重发挥制度科技融合效应,完善目标预算绩效联动机制。把握好目标、预算和绩效“三联动”关系,以“制度+科技”为手段,推动目标、预算和绩效融合发展。一是深入推进目标预算联动。坚持“目标先行,聚焦重点,严控一般,理清事权,优化标准”原则,从预算编制源头抓起,坚持目标管理导向,加强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和部门预算联动,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二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继续贯彻落实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政策和项目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共同推进的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新格局。加强事前绩效评估,将重大政策和项目的评估结果作为申请预算的必备条件;将重点绩效评价项目范围扩大到“三本预算”,实现绩效评价全覆盖。加大绩效结果运用,与预算安排紧密衔接,进一步提高预算单位的责任意识。三是全面推进财政信息一体化。以预算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目标,2021年底前完成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运行准备,打通财政大数据接口,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三大阶段全贯穿,财务报告管理、资产管理、绩效管理、债务管理各环节全覆盖,以信息化、制度化驱动财政管理现代化。

(三)注重发挥内外监管协同效应,健全预算监督管理体系。把握好财政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督关系,健全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管“三道网”,进一步推动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一是强化财政内部监管,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和考核机制,督促预算单位加快支出执行进度;完善预算信息公开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配合财政部上海监管局等上级部门,做好中央直达资金和上级专项转移支付的监督检查。二是配合人大预算联网监督,以财政信息一体化为契机,配合预算联网系统建设,积极提升和拓展系统功能,强化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做好预算数据信息对接,以联网系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推动审查监督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确保上级和区委决策部署在财税政策和预算安排上得到积极落实。三是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推动审计整改落实与强化预算管理进一步衔接。强化审计整改落实,深入分析审计发现的共同性和苗头性问题,积极查摆问题症结,加强部门主体责任意识,防止“老毛病”和“易发病”反复犯;强化审计结果应用,将审计发现情况和落实整改结果作为优化财政资金分配重要参考,从机制上防止问题重复发生。

各位代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建党一百周年,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区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胸怀远景、心系民生、脚踏实地,更好地发挥财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积极作用,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卓越之区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典范城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