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6届常委会第4次会议

关于徐汇区医疗联合体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情况的报告

日期: 2017-07-25

 

关于徐汇区医疗联合体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推进情况的报告

——在2017724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徐汇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顾水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是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建立合理有序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市委、市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围绕健康中国健康上海战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徐汇区结合区域内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情况,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推进情况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医联体建设。20153月,区委成立了医联体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充分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明确医联体建设总体目标及实施办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专程带队多次赴中山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商议医联体组建事宜。在市卫生计生委、复旦大学、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中科院上海分院、中山医院、市六医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徐汇区人民政府和中山医院、市六医院合作,分别于2015121日和2016414日,组建成立了徐汇区-市六医院医联体徐汇区中山医院医联体

两个医联体分别以市六医院和中山医院为龙头,区属两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区中心医院和市八人民医院)为骨干,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区中心医院由中山医院委托管理,成立中心医院理事会,冠名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市八医院由市六医院委托管理,成立市八医院理事会,冠名市六医院徐汇分院。理事长由区领导担任。区中心医院和市八人民医院院长由市六医院和中山医院选派,经相应的组织程序任命。

(二)着力推进,初显成效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区中心医院和市八医院在医院管理、学科人才建设、医疗服务、科研教育等方面能力明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慢病健康管理等工作水平进一步增强。医联体内部逐步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梯度转诊、共同服务的分级诊疗体系,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服务在地百姓,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居民获得感显著提高。

1、医院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两个医联体的二级医院院长均由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很高专业水平的三级医院副院长担任,依托中山医院、市六医院品牌管理辐射带动, 2家二级医院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依托三级医院的精准帮扶,区属医疗机构学科技术优势逐步显现,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区中心医院心内科和康复科在市重点专科评比中名列前茅;市八医院神经内科被纳入新一轮上海重点专科(培育类)建设。

中山医院派驻了16位专家到中心医院担任学科带头人,成立了葛均波院士工作站、周平红教授内镜工作站,引领中心医院学科建设,并着眼于南部医疗中心人才储备工作计划;市六医院委派14名专家担任市八医院7个托管科室的主任和执行主任,并聘请32名专家担任相应学科(部门)的主任。

3、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医联体成立后,区属2家综合医院的业务结构不断优化,由于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手术数量和难度都得到大幅提升,2016年中心医院和市八医院手术总量为27437人次、同比增加43.68%,其中三、四级手术11450人次,同比增加92%;药比、耗材均有下降,医院总体运行效率明显提升。

通过医联体建设,逐步加大二、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撑,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目前全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国家示范3家、市示范7家。居民就诊下沉效果初显,全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次占区属总量的60%。居民获得感不断增强,主要慢性病管理和控制率逐步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90%以上。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2016年户籍居民期望寿命达84.6岁。

4、医护人员与居民获得感显著增强。通过三级医院专家下沉、科室结对、培训带教、医生互动、学术交流,对区属医院医疗机构全方位的支持,促进了基层医疗机构自身发展,在医疗技术、专业发展方面给了医务人员更多的提升机会,中心医院、市八医院医护人员接受到中山、六院专家直接指导,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获得感增强。

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居民优先转诊、检查、住院,建立有序的诊疗服务机制,努力做到居民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居民就医感受不断改善。

5、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形成。

一是建立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平台。市六医院和中山医院分别提供了10%5%的专家号源,为家庭医生的签约病人提供专向预约诊疗。截至目前,基层向上转诊4249人次,家庭医生对下转病人实施随访管理1647人次。

二是以慢性病为重点,以需求为导向,在医联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了以标化工作量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绩效考核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截至目前,累计“1+1+1”签约190990人,签约率达17.21%60岁以上签约152637人,签约率52.88%

二、困难与问题

1、医联体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医联体在管理、技术、人才交流互动层面开展了联合联动,医联体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等尚需进一步完善;对于医联体内各疗机构间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有待完善和强化;双向转诊中下转标准路径机制有待建立。

2、医联体的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区属医疗机构存在临床薄弱学科方面人才紧缺的问题,特别是社区在耳鼻喉科、眼科、超声医学、口腔、儿童保健等方面人员紧缺的问题尤为明显,医联体内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同时,要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诊疗目标,区属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关键,特别是社区卫生作为分级诊疗制度的基石,服务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3、医联体的宣传力度和群众知晓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医联体的宣传力度尚不到位,区域居民对区域医联体的情况,如服务政策等还不熟悉、不了解,特别是在年轻人、上班族等群体中的知晓率还比较低。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1、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

在明确医联体发展的具体目标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明确、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厘清理事会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实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治理体系的目标。另一方面,强化机制支撑。完善标化工作量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建立基于标化工作量为基础的财政补偿及与家庭医生薪酬动态增长机制。强化对公立医院的考核激励。将公立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制度构建的支持力度与落实情况纳入医院评审评价和院长绩效考核体系。 

2、推进医联体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实现资源共享。继续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依托中山医院和市六医院优质品牌和资源,将区中心医院和市八医院建设成为基础学科齐全扎实、特色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精细、服务优良的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本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推动医疗服务体系宏观效率双提升,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居民就医双下沉

二是强化基层能力建设。通过医疗联合体,进一步强化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力和技术支撑;建立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定期到上级医疗机构学习、培训和轮转机制;加强区域优势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实施尖峰高峰高原学科项目、重大疾病防治联合攻关项目、三级人才计划等。做实临床主治医师到基层定期工作制度;加强区域影像、临床检验、心电诊断中心建设。 

三是强化信息支撑。完善生产系统、管理系统、智能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及分级诊疗“1+1+1”签约、处方延伸、双向转诊、费用管理四大核心业务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二级医院专科医生为社区全科医生提供远程技术支持。

3、加强宣传,整合各方力量推进医联体建设

进一步借助报刊、电视台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以及社区健康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于医联体建设和项目的宣传,尤其是对医联体内的各种服务项目和便民惠民政策,开展重点宣传,为推进医联体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