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6届常委会第8次会议

关于加快推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日期: 2017-12-06

 

关于加快推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在2017125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

徐汇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程伟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2017年以来,区发展改革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加快推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强化科技服务核心枢纽功能,启动实施六大光启计划,着力构建 两极两带空间布局,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夯实框架基础、全面攻坚突破。就2017年我区科创中心建设工作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科创中心建设目标路径,强化科技服务核心枢纽功能

今年以来,我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徐汇谋划自身发展特色,在发展科技服务业上着力突破的要求,明确科技服务业核心定位,强化科技服务核心枢纽功能,统筹推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一区一基地建设。

1、完善科创中心建设领导机制

按照厘清边界、夯实责任、聚焦重点、整合资源的原则,完善科创中心建设领导机制。成立区科技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区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设立区科技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综合推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促进、人才4个工作小组,成立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在全区层面统筹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工作。

2、明确科创中心建设目标路径

按照国家、上海市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发展基础,我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创新徐汇为引领,依托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发挥科技服务业的核心枢纽作用,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联盟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着力打造对标国际一流、服务国家双创、运营主体多元的科技服务业特色品牌。

3、构建两极两带空间布局

两极漕河泾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极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极。漕开发立足高端芯片和智能硬件领域的优势地位,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极;枫林园区打造国内一流、亚洲有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极。两带滨江创新创意带和以地铁15 号线为串联的漕河泾-华泾创新创业带。滨江创新创意带全面落实350万平方米创新创意载体建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文化创意和创新金融融合发展;漕河泾-华泾创新创业带结合存量载体改造、业态调整和路网建设,推动产业园区、老厂房腾换空间,为创新创业发展预留空间。

4、启动实施六大光启计划

光启领航计划,推进跨国公司、龙头企业创新机构落地;光启聚力计划,推进国家级、市级功能性平台落地;光启知识产权计划,筑建知识产权高地;光启双创计划,形成国际化双创集聚;光启人才计划,汇聚高层次人才、海归人才;光启保障计划,全面深化创新改革,营造科技创新优良环境。

二、建设双创示范基地,打造科技创新品牌

今年,我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区域类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区委、区政府将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推进落实相关工作。

1、完善机制,编制方案,加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力度

一方面是完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三个推进机制第一,明确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领导机制。在区科技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筹全区资源,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第二,构建联动协同创新机制。紧密加强与区域大院大所大校大企的合作,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签订新一轮区校战略合作协议,召开区区合作、区企合作领导小组会议,加强与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仪电集团区区合作、区企合作的战略对接。第三,加快建立双创示范基地目标管理机制。编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标、主要任务、政策举措、重点工程四张清单,研究建立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目标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四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做到月月有跟踪、季季有督查、年年有评估。

另一方面是编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市发展改革委的具体指导下,区委、区政府积极做好三个对接,全力开展《关于全面建设徐汇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关于全面建设徐汇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编制工作。第一,全面对接上海两大国家战略。深入领会国家以及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要求,对接落实好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徐汇双创经验。第二,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改革委专家指导。81日,市发展改革委与徐汇区政府工作组赴北京,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专家咨询会,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建议,增加市域双创示范基地联动发展等内容,提升徐汇双创示范基地的整体定位。第三,积极对接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密切联系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等部门,多次听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创业主体的意见,将实施方案送至25个市级部门征求意见,各相关部门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经反复修改,形成示范基地建设的19个指标、6方面任务、6大类举措和55个重点工程项目。

726日,周波常务副市长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实施方案》,8月底,市发展改革委和徐汇区政府按要求将《实施方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828日,市政府第16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实施意见》并印发。 921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方世忠区长介绍了徐汇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情况,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徐汇区政府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2、打造平台、优化服务,提升双创示范基地品牌效应

一是构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今年以来,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较高溢出效应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落户徐汇,徐汇知识产权服务高地建设扎实推进。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徐汇正式成立,提供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交易和配套服务,建设知识产权转让交易一门式服务平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审查协作上海中心在徐汇挂牌运行,成为上海打造国家商标品牌战略实施示范区、商标品牌发展和保护高地的重要平台。此外,在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平台已经在徐汇落地运营,徐汇还积极争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合作项目落户。

二是启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在我区率先启动建设,徐汇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产业定位全面提升。市区联动统筹布局产业空间,打造徐汇滨江-漕河泾-闵行紫竹人工智能创新带,依托徐汇滨江总部经济、漕河泾开发区新兴产业的集聚优势,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推动华泾北杨等地区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小镇。市区协同制定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方面同步发力、形成合力。《徐汇区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正在抓紧制定中。830日,市区共同举办的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创新峰会在徐汇滨江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MIT、香港中文大学等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和企业代表等社会各界1000余名嘉宾参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是推进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以建设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为抓手,支撑徐汇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发力,家门口、指尖上、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体系加速形成。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实现网上网下一体化,加快建立电子证照库和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在16个重点部门率先实现24个证照互认共享,力争年内107个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完善政府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事中事后一体化,已形成涉及事中事后审批、处罚、监管事项的职能三清单”5000余条,加快建立覆盖3.8万户企业的一户一档企业信息库。

三、加快探索、大力创新,稳步落实科创中心建设各项任务

在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过程中,我区围绕科技平台、科创产业、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政策集成、双创品牌、人才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探索、大力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突破。

1、建设重大科技项目,提升科技创新聚合效应

争取上海市首批公布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落户,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功能平台运营机构国奇数据已完成注册,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正式上线并落户徐汇。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展示和研发功能落户徐汇。支持中科院三个卓越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形成人工智能和脑科学创新集聚。支持华东理工大学建设诺贝尔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联合研究中心已于1022日正式揭牌。

2、发展科技创新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打造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区内共有研发中心总部26家,国家和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7家,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推动安谋人工智能生态联盟、上海徐汇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落地。启动与商汤集团、联影科技的战略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区内汇聚了腾讯优图、澜起科技、未来伙伴机器人、星环科技、依图科技等优质人工智能企业。枫林国际创新中心正式运行,吸引生命健康企业、项目集聚。预计2017年我区科技服务业总营收将达到1000亿元。

3、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级,打造知识产权服务高地

推进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漕河泾开发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验收。推动国家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第一批试点,在全市率先探索实现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政策集成与服务融合,出台知识产权专项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贯标、知识产权评议、专利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制定发展战略。

4、拓展科技金融服务,助力科技创新主体成长

鼓励和引导企业直接融资,筛选纳入区直接融资储备库的企业超过180家,今年以来富瀚微电子、恒为2家科技企业实现上市,上市挂牌企业达到109家。为小微企业度身定制融资平台,漕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和商会企业互助融资平台已累计支持760余户次企业获得免抵押、免担保的贷款超过18亿元。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达到7.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60亿元投向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区域导向性产业。设立规模5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强化对早期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撑。

5、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培育科技创新生态

制定《关于徐汇区现代服务业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的扶持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徐汇区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徐汇区关于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扶持办法》、《徐汇区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扶持办法》、《徐汇区科技创新服务券实施管理办法》等科技创新专项政策,打造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各项改革举措落地实施,目前已经与市出入境管理局率先对接,研究建立人才出入境相关便利政策落地机制。

6、打造众创空间品牌,提升创新创业氛围

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众创空间,漕开发科技创业中心、交大慧谷、云赛空间、智能制造科技创业中心获得市科委众创空间培育,支持微软加速器、谷歌开发者社区等众创空间国际化发展,目前,全区共有众创空间60多家,面积逾9万平米,工位11000余个。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组织全国双创周徐汇区活动,举办2017微软科技创新荟暨微软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创新创业 光启未来”2017年上海科技节徐汇区活动暨科普论坛、漕河泾科创嘉年华等各类科技创新主题活动,进一步点燃区域创新创业热情。

7、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滨江人才公寓(龙南佳苑)2021套房源已通过验收并开始推荐入住,目前,工作或居住在徐汇的两院院士105位,约占全市总数的60%,全国顶尖千人计划专家有2位在徐汇工作,另有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181人,市领军人才34人。制定光启人才计划,发布《徐汇区光启人才行动计划2017-2020》,启动光启英才、光启伯乐、光启创客、光启星梦、光启名师和光启名医六大人才培养计划。

在推进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过程中,徐汇具有优势,但也清醒的认识到徐汇还存在着不足。一是在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中的国际视野还不够开阔,对于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宏观趋势把握有待加强;二是国际创新人才尤其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集聚度还不够,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有待提高;三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还不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四是我们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龙头企业,科创优势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和显示度还需提升;五是我区科创中心建设的相关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宣传力度还不够,政策落地和企业对接服务还需要加强。

四、积极谋划下一阶段工作,把科创中心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明确要求,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加快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

下一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拓宽国际视野、引进创新人才、建设科技平台、培育科技企业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弛而不息,把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具体来讲,要着力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积极主动争取市级部门支持,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生态,加快落实促进科技创新的改革举措。一是创新政府管理,复制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促进通关便利化。二是促进成果转化,推进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建立科技经纪人制度,构建市场导向的成果转化体系。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探索科技园区(众创空间)+企业+政府+银行政策性融资服务模式。四是深化协同创新,突破院所和学科管理限制,支持多方跨界合作,构建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网络和产业联盟。五是完善财税机制,转变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模式,推动普惠税制政策落地。六是支持人才发展,开展海外人才出入境便利服务和离岸创业基地建设,建立高端人才绿色服务通道。

另一方面,统筹科技创新产业布局,以六大光启计划为抓手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打造一批高端产业集群。推进西岸智慧谷、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北杨人工智能小镇、枫林国际创新中心等建设,做强信息技术和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二是建设一批研发转化平台。与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华东理工等重点院所、高校深化合作,围绕人工智能、类脑科学、生命健康、临床医学等领域,力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功能性平台落地。三是优化一批双创空间街区。培育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众创空间,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双创社区、双创街区。四是提升一批知识产权平台。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上海中心、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运营为契机,加快规划建设4万平方米的知识产权产业园。五是推进一批人才服务项目。在徐汇滨江、漕河泾开发区等建设人才公寓,推动上海交大、上海生科院、漕开发等国家级人才基地联盟建设。六是拓展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西岸文化走廊、徐家汇体育公园、宜山路智能化特色街区等软硬件配套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