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7届常委会第17次会议

关于本区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日期: 2024-03-07

 

——在2024年3月6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徐汇区生态环境局局长  肖慧奇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2023年是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区生态环境局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高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旗帜,贯彻落实各级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龚正市长提出的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高水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工作要求,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优化环信码管理,完善智慧环保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等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能级进一步提升。2023年,区域大气、水、土壤环境各项指标表现均达到市考要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一、2023年环境质量状况

(一)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徐汇区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指标PM2.5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45微克/立方米,大气环境质量(AQI)优良率为87.7%,较2022年同期90.8%下降3.8个百分点。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全区11个市考断面全部达到优III水质标准,其中II类水8个,III类水3个,考核断面达标率100%,较2022年同期持平。考核断面主要指标溶解氧平均浓度6.78mg/L,氨氮平均浓度0.30mg/L,总磷平均浓度0.08mg/L,较2022年同期均有所改善。

(三)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全年开展26个地块的场地调查工作,全部达到环保要求,可安全利用;规划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一商并且在2023年完成土地供应的10幅地块全部纳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

二、2023年环境保护目标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十四五专项规划,完成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整体完成情况

深入推进落实生态环境十四五专项规划,完成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对标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发展3大类别16个目标,持续推进工作,确保2025年各项环境指标全面达标。全面完成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工业污染防治,循环经济等9大类60个建设目标和任务,其中市级项目44个,区级项目16个。

2、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根据《上海市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推进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创建低碳实践区,华悦家园创建低碳社区,梅陇三村创建近零碳社区,协调相关部门推进落实低碳创建各项任务指标。同时,依托低碳社区联盟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进各联盟成员的队伍建设,营造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二是积极调研我区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编制《徐汇区2022年温室气体清单总报告》、《〈上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及2023年工作目标(徐汇区)》,为推进减污降碳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根据2021-2023年上海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我区3家企业清洁生产验收评估、2家企业清洁生产方案中期评审工作,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奠定扎实基础。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水环境保护

一是充分发挥区内水质自动站预警作用,动态掌握水质变动情况。持续开展无人机、无人船与人工巡河相结合的巡河模式,及时发现河道问题,督办整改,确保水质优III比例。二是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先行先试攻坚河道问题。开展河道水环境健康度调查评估试点工作,结合徐汇区河道水环境实际特征,优化涵盖水质、水生态以及满足市民亲水需求的水环境指标体系,评估河道水环境健康度。三是统筹联动,做好涉水企业的监管。结合排污许可证重点涉水企业开展监管,积极推进落实企业安装在线监测,完成涉水重点企业在线监测安装和联网。完成医疗机构余氯在线监测安装和联网,实时动态掌握医疗污水消毒处理情况。根据市局要求,开展长江经济带,工业集聚区涉水企业情况调度和问题核查。

2、大气环境保护

一是依托扬尘污染常态化管理机制,持续加强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控制。联合各相关单位开展工地及道路巡查工作,定期开展工地环信码评分工作。依托扬尘智理场景,加强道路洒落整治力度和渣土车运输单位监管。二是持续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对重点区域开展VOCs走航监测。推进我区14家涉VOCs工业企业完成综合治理核查工作。持续对29家涉喷漆的汽修企业开展VOCs在线监管工作,选取其中5家汽修企业开展简易VOCs治理设施精细化管理试点。三是不断落实秋冬季及重要会议期间空气质量攻坚。制定2023年重污染天气减排方案及清单、秋冬季企业分级管控方案。在2023年年底重污染天气频发期间,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各相关单位落实保障措施,督促各类施工单位落实停止易扬尘施工、洒水降尘等措施,加大重点区域道路保洁力度,协调道路排堵保畅,减少尾气排放。四是强化移动源多源头监管。建立《徐汇区道路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加大柴油车路检路查及处罚力度。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检查,配合指导机械所有者开展申报工作。

3、土壤环境保护

一是有效保障土地安全利用。以“5+1+X”重点收储、征收地块为重点,积极开展收储地块土壤环境场地调查监管和组织评审相关工作,结合全区土地管理,组织开展场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修复的评审工作,并同步开展监督检查,杜绝弄虚作假。二是加强土壤专项执法。通过场地现场踏勘、逐项对照执法要点、核实台账资料等方式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同时,对往年(2021年、2022年)4个地块开展报告质量抽查和实验室现场检查专项执法,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管控和修复等活动监管力度,严防从业单位弄虚作假,推动提高调查报告质量。三是健全规划意见征询机制。进一步发挥出让/划拨意见征询的作用,确保土地安全利用。对供地地块和场调范围进行叠合,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土地使用权人补充调查,确保场调范围无遗漏。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一是危险废物日常管理持续加强。全年累计危废转移量3468.05吨。对区内危废产生单位开展危废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医疗废物日常监管持续完善。全区382家医废产废单位累计转移医废8249吨。其中医废最后一公里项目239家小型医疗机构累计上门收运次数42000次,累计收运医废101.5吨。三是一般工业固废监管持续加强。确保19家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单位落实年度申报。结合危废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现场核实企业一般工业固废的制度管理、台账记录、贮存、转移等环节管理情况,督促产废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一般工业固废的全过程管理。

5、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经区相关部门意见征询、专家意见咨询、公众参与意见征集后印发《徐汇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同时,在凌云街道建设完成精品示范社区,开展各项回收工作;推进长桥制水厂产生的污泥委外制砖,实现全量资源化利用;落实徐汇新建民用建筑均按照规定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搭建初级中学实验室危废处置平台,共同督促初级中学做好危废的安全处置。

(三)坚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配合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针对2023年上海市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龙漕路餐饮油烟扰民问题,会同漕河泾街道积极做好整改销号工作,鼓励餐饮企业调整业态,不再开展产生油烟的餐饮服务。对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举一反三,自查自纠。1112日至121日期间,配合开展上海市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本次督察组共受理举报投诉71件(其中来电67件,来信4件),向我区交办有效举报32件;现场检查点位192个。并向我区反馈了《徐汇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移交了《徐汇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责任清单》。在肯定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工作成果的同时,重点指出8方面23个问题。针对其中指出的53个问题点位,我区坚持边督边改,已全部整改完成。对交办的32件信访投诉件第一时间开展执法检查,积极和居民、企业开展沟通,目前已全部办结。同时,对督察反馈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2、坚持深化一网统管,推广环信码应用

一是持续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进一步深化大气智理水境智理场景建设。持续完善空气质量小微站、道路及工地扬尘实时监测,挥发性有机物、餐饮油烟、医疗废水在线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站、无人机、无人船巡查等智能感知网络建设,形成发现问题、联合处置、闭环管理的生态环境监管新范式。二是持续推广环信码应用。形成涉及建设工地、餐饮、汽修、工业企业的分级管理源头防控,数字智能远程监管的动态管理模式。实现对重点区域的餐饮油烟扰民的问题和建筑工地环境污染问题的分级分类高效处复,在改善营商环境的同时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3、提升环境执法监测效能

一是结合《2023年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实施方案》,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参与执法大练兵技能比武,提升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全年共立案102件,完成处罚35件,处罚金额262.845万元,办理查封扣押1件,达成生态损害赔偿协议3件,赔偿金额5.62万元。进一步加强和公安、检察院、法院沟通协作,针对2起危废处置案件开展行刑对接。二是持续提升环境检测能力,2023年度上海市环境监测系统技能竞赛中,我区获得团体三等奖。对辖区内开展环境监测服务的社会监测机构和承担政采任务的运维机构实施监督检查。

4、环保宣传与绿色生活

加强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并结合环境教育基地功能,传播生态环保技术与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与环保意识。2023年,结合世界水日、地球日、政府开放日等特定节日,共组织开展了11次开放参观活动,活动对象为南洋模范中学、董恒甫高级中学、市二初级中学、位育初级中学、上海凸版光掩模有限公司、华悦家园居民、环保夏令营等,共计158人。在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介绍徐汇生态环境治理成绩,鼓励大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三、面临的挑战

(一)河道水质仍不稳定

目前,我区水质提升成果仍不稳固,泵站放江和雨污混接两大制约水质稳定的瓶颈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突发水质反复情况仍有发生。我区应对局部地区强暴雨防汛排涝能力还有不足,必须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增强源头消纳能力,加快排水系统提标改造、初期雨水调蓄等工程建设,切实保障城区安全。

(二)空气质量还有反复

当前,我区正在大力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大量市区重大项目、美丽家园、架空线入地等工程都在同步实施,工地周边的扬尘问题仍有反复,部分区域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比如,上师大国控点距离漕开发园区较近,受园区内建设施工和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影响,大型运输车辆、非道路移动机械等使用量有所上升,氮氧化物和臭氧污染物浓度有时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比如,华泾地区正是城市建设活跃时期,氮氧化物日均浓度仍然较高。

(三)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

环境基础设施还有短板,雨污分流管网建设仍有不足,生活垃圾、有害垃圾等处理处置还存在短板等;境监测体系还有待完善,水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均处于探索阶段,新污染物、持久性有机物等环境健康监测等与民众关切息息相关的监测分析能力不足等。环境监管的效能还有待提升,数字化改革不够深入,特别是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2024年主要目标是:根据十四五规划,做好推进落实工作。2024年,全区重污染天气持续减少,加强对臭氧和氮氧化物的监控,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达到85.6%。进一步提升水环境,确保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全区市考断面水质100%达标,III类水以上比例稳定达到75%,水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继续保持100%

(一)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

依托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高度重视督察组反馈意见,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制定的整改方案,坚持条条有整改、件件有着落,坚决有力地推进整改落实工作。一是提高思想站位,加强统筹协调。高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旗帜,推动各职能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二是落实责任,扎实推进整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明确任务分工。对督察指出的现场问题,坚持边督边改,快速高效整改完成。全面排查区内相似问题,做到举一反三。同时注重建立机制,坚持当下改长久立相结合。三是依法依规,确保平稳有序。在督察整改工作中,做到程序合规、处理合法,坚决不搞一刀切。 做好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踪报道,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力度,营造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二)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全面推进落实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各项任务进度,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低碳示范区创建。依托低碳实践区联席会议、低碳社区联盟平台,协调相关部门推进落实低碳创建各项任务指标,积极配合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逐年推进我区6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探索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加入项目能源结构、能源统计和计算碳排放等指标。根据《徐汇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推进重点园区、行业企业开展无废示范,不断提升无废细胞创建比例。促进全区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

(三)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紧密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好环信码评分、联合执法、第三方监管和监测等方式,不断加强扬尘、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管控。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要求,加强医疗机构污水排放监管。持续开展排口排查、溯源、整治动态管理,守好生态环境底线。贯彻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障三水统筹的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河道水质韧性。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控制,优化土壤环境调查修复机制,开展土壤法专项执法检查,保障土地安全利用。

2、提升执法监管能力,维护区域环境安全

不断完善大气智理水境智理场景建设,持续完善我区实时监管网络,全面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充分发挥各部门大屏数据流通、共享作用,深化在线监测、非现场执法手段应用,提升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的联动协调,构建生态环境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切实做好重点风险源单位精细化管理。持续推动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及修订工作,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加强固废危废和辐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产废企业的分级分类管理。开展新污染物管理、监测、执法、宣传体系建设。全面排查辐射安全隐患,做到辐射安全许可证监管全覆盖。

3、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摸清全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掌握动态变化趋势、识别威胁因素、分析保护成效,制定科学的保护对策,为提升保护和管理水平提供重要的支撑。

(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1、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

做好企业帮扶,高质量推进重大项目审批。对区内198家监管企业进行全面诊断和帮扶,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行开展生态环境管理的规范性。继续推进漕河泾开发区开展规划环评跟踪评估工作。继续在中小园区开展生态环境评审工作,建立优质载体。试行工业企业环信码,推进工业企业分级分类管理,为企业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精准自画像和及时预警,不断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和指导。

2、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为百姓解决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中。针对执法事项下放的餐饮油烟扰民问题一方面加强对街镇执法人员的培训指导,健全完善条块联动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积极配合街镇开展油烟监测,鼓励信访矛盾突出点位推进餐饮油烟在线监测安装,为执法提供依据。针对噪声问题,做好夜间施工审批。对于信访点位,配合建设管理委、街镇,推进噪声治理工作,积极化解矛盾。持续推进宁静小区创建,协调街镇推进落实宁静小区创建各项任务指标。确保做到“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先行联系率和按时办结率100%,信访处理率100%;重点信访件的30天结案率≥80%;居民满意率力争达到70%以上。继续执行三级审核制度,提高信访处复质量。

(五)推进环保公众参与,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1、运用互联网+”拓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模式

进一步在云展厅基础上完善公众开放实施方案,利用在线虚拟观展,逐步实现线上和线下开放工作的有序结合。立足已有的区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及环境教育基地,创新发挥数字全景场馆专区的作用,运用互联网+”活化环保设施呈现形式,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沉浸式参观体验,通过在线云参观等模式,丰富中小学的课程内容。

2、持续做好生态文明宣传工作

结合创全要求,利用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等环保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发挥环保公益组织作用,让生态文明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