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常委会会刊 > 17届常委会第21次会议

关于本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 2024-09-12

 

——在2024年9月11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徐汇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宋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徐汇是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也是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 推动区政府更好落实市委、市政府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部署要求,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 教科文卫工委在分管主任的带领下组成课题调研组,听取部门情况汇报,邀请科技领域人大代表、专家到部分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孵化器等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召开座谈会,围绕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进科研机构创新发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科创载体建设进行深入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资源集聚、完善服务体系等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供需进一步对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1.统筹规划,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持续完善科创政策体系出台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操作指导规程等政策;积极响应国家和市级关于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试点工作,支持创新主体申报改革试点单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设立全市首个实缴资本超百亿的国资创投平台徐汇资本,探索构建基金+直投”“投资+招商的产业投资体系

2.提质增效,大力推进科创载体建设盘活释放存量载体资源,以城市更新为契机,依托重点高校院所,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大模型、具身智能、合成生物等新赛道,大力推进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构建“1中心一6街区-N孵化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重视孵化服务能力的建设。 

3.加速升级,积极促进科技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水平。推动产业功能要素加快集聚,加快市场主体集聚,聚焦创新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吸引了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高潜力企业。聚焦新能源、新型储能等领域,吸引集聚绿色科创企业。推进科创服务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显示度、集中度和贡献度持续提升。

4.做强配套,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发挥国有科创投平台引导作用,做大徐汇科创金融联盟,深化推广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科创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加强科创人才服务,持续完善实施光启人才行动计划,对接高校院所,共建院地人才工作平台,充分利用区域教育、医疗、养老以及人才公寓等优质资源,解决人才落户、安居、子女就学、就医等需求。

二、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科技创新事关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和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短板和差距。

       1.转化激励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激励政策,在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主体性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从政策实施效果上来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法律下放了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管理权限,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益管理办法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但科技成果若以入股形式实施转化, 各有关方面对国有无形资产的后续评估、考核管理看法尚难统一; 现有的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要求缺乏细化规定, 相关单位负责人对巡视监督、国有资产审计仍然心存顾虑。

2.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区属国企创新动力不足。对标市级高质量孵化器建设要求,在孵化器建设运营、基金投资强度、增值服务配套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民营企业创新赋能不够。一方面,企业与高校院所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科技成果资源信息尚未实现有效共享。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公平获取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能力偏弱,在申请项目、评选奖项、参与政府采购等方面,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相比处于劣势。

3.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徐汇区科研院所密集,但科创资源还未充分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一是有效科技成果供给不足。从供给端看,高校院所形成的科技成果总量逐年增加,但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高校院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大多面向前沿领域,能够与产业对接并快速产业化的成果较少,难以匹配企业需求。二是成果转化属地率不高。从需求端看,一些企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吸纳能力不强,对接产业化机制不健全。区内创新型硬科技企业还不够多,承接成果转化落地的能力还不足。同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价值取向、话语体系不一致, 一些产学研合作形式大于内容。

4.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与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需求相比,当前服务机构、概念验证平台、高质量孵化器服务科创的能级还不高,支撑力度不够。一是服务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紧缺。目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与工作需求不相匹配的情况,懂技术、懂产业、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不足,面对大型、多学科、综合性项目提供服务时显得力不从心二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质效有待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阶段的需求差异,建立供需匹配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三、意见建议

区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发挥徐汇在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区位优势和重要作用,做强科创策源功能,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加快形成科创引领产业升级的徐汇范式

1.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要结合区位特点和优势,以创建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为契机,推进研发和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吸引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做强科创策源功能服务保障原始创新,助力突破卡脖子难题,进一步激发高校、科研院所转化创新成果的热情。深化与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园战略合作,进一步畅通交流合作渠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互动,全面提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的创新策源能力。二是强化产业要素资源供给。推进高质量孵化器和六大科创街区建设,提升孵化器运营水平,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依托区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精准服务研发团队和初创企业,促进孵化与投资、产业、市场高效联动。放大科创投资基金撬动作用,打造流水线式的创新孵化体系,积极承接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的科研成果,促进更多成果转化落地徐汇。

2.进一步激发主体活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要积极保障各类创新主体平等获取科创资源、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完善有利于国有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关于鼓励本市国有企业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积极发挥区属国有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作进一步创新国资创投体制、增强投孵联动效能,探索市场化投资模式、激发国资孵化器经营活力建立健全区属国企投资平台绩效评估机制、探索突破容错纠错机制,提高区属国企对科技创新发展建设工作中的贡献度。二是加大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服务企业创新需求。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出台更多精准对接中小企业需求的科技创新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和可及性。提升民营企业在项目申请、奖项评选、政府采购、资金支持等方面获取创新资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

3.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要积极为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条件和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更优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一是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对接高校院所,共建院地人才工作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积极引入职业技术经理人,引进培育懂运营、懂科技、懂市场、懂政府的科技中介,发挥科创中介在政策、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技术转移的关键作用,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应用。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依托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以高端商务楼宇、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和维权指导;健全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合力推进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监测、跟踪及纠纷预警和应对,及早发现、及时制止侵权行为。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打牢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