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 2016-01-15
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9日徐汇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第一篇 回顾与战略
“十二五”时期,徐汇区人民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致力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确保了“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战略目标的决胜阶段。根据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关于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徐汇区人民政府编制《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徐汇新一轮发展,必须观大势、谋大局,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到2020年努力实现徐汇发展新跨越。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简要回顾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区政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顽强拼搏,务实创新,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平稳健康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优化成效显著。地区生产总值和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2%;产业结构升级取得积极进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78.9%提升到2015年的87.5%。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健全枫林生命科学联盟、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等协同创新机制,新建强生(中国)亚太创新中心、腾讯(上海)创业基地等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平台,与漕河泾开发区和区域高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居中心城区第1位、全市第2位;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境内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数量居中心城区第1位、全市第3位。区域特色功能更加丰富。徐家汇、衡复等地区加快城市更新,我区历史上最大城市综合体项目徐家汇中心启动建设,衡山坊、建业里更新改造后开放。徐汇滨江坚持文化引领产业、水岸亲近市民的发展方向,建成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打造西岸音乐节等艺术活动品牌;引进东方梦工厂、腾讯影业、梦响强音等著名文化企业,一个走向世界的滨水魅力区正在自信地成长。城区工作生活环境更加宜人。全面完成二级以下成片旧区改造目标,五年改造成片旧区47.9万平方米,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430万平方米,5449户旧区居民实现了住上新房子的梦想,近8万户居民通过旧住房综合改造实现了焕然一新的愿望。新建道路18条(段),翻修道路23条(段),辟通平福路等8条(段)断头路,建成一批电站、泵站等市政配套设施。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绿化覆盖率达到28.9%。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逐步构建“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启动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质资源辐射面进一步扩大。公立医院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万平方米,创建成为首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申报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加快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6万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更上新台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完成街道“6+2”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发展了湖南社区“弄管会”、凌云社区“绿主妇”等一批基层自治品牌。聚焦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落实商事制度、金融创新、市场监管等领域的改革措施,统一市场经济领域的监管执法。新建区行政服务中心,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区-街镇-居民区”三级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执法体系,城区常态长效管理和安全运行进一步强化。
未来五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上海将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超大城市的能级将加速提升。
徐汇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城区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显著推进。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徐汇发展中的短板和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产业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制造业和商业转型艰难,现代服务业持续较快增长面临压力。协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创新要素形成合力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资源环境约束明显,人口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亟需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设施及服务进行统筹规划,把新建、扩容与资源整合有机结合起来。区域南北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功能开发、道路交通完善以及城市顽症治理需要整体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和各类灾害防范涉及千家万户,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尚待健全。社区共治、居民自治等社会治理体系不够成熟,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和事件时有发生,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方式方法需要加快创新。
综合判断,未来五年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勇于改革创新,勇于解决短板,勇于攀登高峰,齐心协力、充满自信地去描绘徐汇发展新蓝图。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战略目标和布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着力优化城区空间布局,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和产城融合,加快建设重点功能区;积极推进区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改善城区居民生活品质,努力让居民群众在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十三五”时期必须遵循的发展原则:
坚持以改革倍增发展活力。牢固树立改革思维,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宗旨,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分工合理、合作有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坚持以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促进制度、管理、产业和公共服务创新;充分激发院所、高校、企业的创新活力,构建开放包容的协同创新体系。
坚持以均衡促进社会公平。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推进南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实现南北协调发展,让居民群众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共同拥有发展机会、共同提升发展能力。
坚持以绿色保障生产生活。把绿色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推进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城区生态内涵与品质。
坚持以开放实现合作共赢。立足国际视野,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扩大与周边区县、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全球城市中心城区的交流合作,推动实现开放共赢发展。
坚持以法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树立法治思维,加快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建设,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形成运用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格局,建设上海法治环境一流中心城区。
“十三五”规划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100年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也是为第二个100年目标奠定基础的重要规划。徐汇必须紧紧围绕全国和上海发展的战略性节点目标,制定并落实好到2020年的主要目标。
未来五年,徐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围绕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的功能目标,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影响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环境亲和能力为战略动力,以创新徐汇、幸福徐汇、文化徐汇、美丽徐汇建设为战略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环境优雅、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
未来五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新要求和徐汇在上海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夯实“四个徐汇”战略框架,支撑徐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奋斗目标的实现:
???对标国际一流,加快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双向开放;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设活力强、动力足的“创新徐汇”。
???立足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共享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补好发展短板,建设让居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的“幸福徐汇”。
???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弘扬海派文化经典,构筑文化发展新地标,建设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徐汇”。
???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加快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丰富城区功能形态,提升城区环境品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便捷高效、绿色宜居的“美丽徐汇”。
主要实现以下经济社会目标:
产业经济竞争力优势明显。促进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信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创新金融品牌凸显,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全市领先,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争取形成空间布局集约高效、创新企业集聚辐射、创新服务体系完善、万众创新活力迸发、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创新城区。“十三五”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
文化发展形成国际知名度。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丰富的文化项目载体,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全面提升徐汇文化外向度和国际影响力。“十三五”期末,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新增文化设施面积13万平方米。
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切实提高就业、养老、住房、救助等社会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240万平方米,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4.5岁。
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推进。加强城市建设与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增加绿化面积,整体提升城区环境品质。“十三五”期末,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达到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32平方米。
社会治理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创新政府服务管理体系。鼓励支持社会组织依法自主参与社会治理,畅通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构建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十三五”期末,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达到9个。
第三节 城区空间布局
对接上海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按照加强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化城区内涵发展、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科学布局全区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构建“一轴一带七片区”的城市发展格局。
一轴——徐汇南北均衡发展轴:从淮海中路出发,经衡山路、徐家汇、漕溪(北)路,到漕宝路沪闵路口,向西沿漕宝路往漕河泾开发区,向南沿沪闵路、上海南站及新建地铁15号线延伸至华泾。这条发展轴,既是交通主干道,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功能逐渐向南片地区拓展的功能轴线,串接起衡复、徐家汇、漕河泾开发区、徐汇中城、华泾等重点区域,助推南北地区均衡发展。“十三五”时期,要强化提升“一轴”的交通连接功能,注重沿线生产、生活功能的布局与优化互补,推动各片区协同发展。
一带——徐汇滨江发展带:作为上海市黄浦江滨水功能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南拓北连,在浦西地区贯通外滩、南外滩以及闵行滨江,串接起滨江枫林、滨江龙华和滨江华泾地区,在徐汇区境形成总长11.2公里的滨水发展带。“十三五”时期,要基本完成土地收储,加快基础设施、公共环境与重点项目建设,国际滨水岸区开发建设初见成效。
七片区——主要包括:徐家汇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徐汇滨江国际滨水魅力区、枫林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徐汇中城融合发展实践区和华泾城市功能拓展区七个重点功能区。
徐家汇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简称徐家汇地区)。以“体验型消费、智慧型商务”为引领,发挥徐家汇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环境优化和功能提升,吸引国际500强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入驻,形成综合环境优越、总部集聚的综合性城市空间,成为体现徐汇繁荣繁华的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简称衡复地区)。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历史建筑修缮和风貌道路整治,促进商旅文联动,实现历史街区“点-线-面”的整体保护和发展利用,成为体验历史文化、精品商业、高端商务、特色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慢生活街区,让每一条道路弄堂留下属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让每一座优秀建筑讲述属于它们自己的平凡故事。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简称漕河泾开发区)。立足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功能定位,积极推动产城融合,推进存量空间调整,加大增量空间拓展,打造兼具高端服务和创新创业服务功能的城区新空间。加强与“大张江”的联动发展,推动创新要素、创新主体汇聚,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以信息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多功能复合型的高科技生态园区。
徐汇滨江国际滨水魅力区(简称徐汇滨江)。倍加珍惜十分宝贵的滨水岸线和可开发空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开发利用好“水面-岸线-腹地”资源,统筹兼顾好“地下-地面-天际线”立体空间。继续强化“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塑造,积极推进文化创意、创新金融、高端商务等一批功能性载体项目建设;完善公共交通、休闲娱乐等服务配套,健全公共开放空间城市管理机制,努力把最好的滨水岸线留给市民群众、留给创新发展、留给城市未来。
枫林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简称枫林地区)。更加注重软实力建设与集约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内研发和临床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握消费升级的趋势,加快发展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重点领域,鼓励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康复医疗、远程医疗等新型业态发展,延伸和拓展生命健康产业链,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与徐汇滨江、漕河泾开发区、徐汇中城等地区的资源共享、联动发展,建设成为展现徐汇优势的生命健康产业高地。
徐汇中城融合发展实践区(简称徐汇中城)。坚持整体开发、融合发展,加快基础设施与综合环境建设,提升融合贯通南北区域的链接功能;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主动承接邻近区域的产业延伸与配套,促进交通、居住、产业与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融合发展;强化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植物园等区域单位的联动融合,实现协同发展。
华泾城市功能拓展区(简称华泾地区)。作为“一轴一带”发展布局的交汇区域,华泾地区是推进徐汇南北均衡发展的重点。要把握轨道交通15号线及若干道路辟通连接机遇,加快推进市政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加绿地规模、丰富现有绿地功能;提升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的质与量,建设宜居华泾。弘扬黄道婆草根创新文化,吸引人才创新创业,承接中心城产业辐射转移,以产业升级、环境优化助推城市化进程。
表1-1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发展目标 |
属性 |
|
创新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
7左右 |
预期性 |
|
2 |
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 |
8 |
预期性 |
||
3 |
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 |
12 |
预期性 |
||
4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17 |
预期性 |
||
5 |
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率(%) |
6 |
预期性 |
||
6 |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机构数(个) |
15 |
预期性 |
||
7 |
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 |
10 |
预期性 |
||
8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65 |
预期性 |
||
9 |
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8以上 |
预期性 |
||
社会民生 |
10 |
新增就业岗位数(万个) |
23 |
约束性 |
|
11 |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岁) |
84.5 |
预期性 |
||
12 |
旧住房综合改造面积(万平方米) |
240 |
约束性 |
||
13 |
新增文化场地设施面积(万平方米) |
13 |
约束性 |
||
14 |
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万平方米) |
5 |
约束性 |
||
15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98以上 |
预期性 |
||
16 |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个) |
9 |
预期性 |
||
17 |
公众固定有线宽带上网体验速率(兆比特/秒) |
50 |
预期性 |
||
18 |
市级平安示范社区创建率(%) |
70 |
约束性 |
||
19 |
单位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人/亿元) |
0.016 |
约束性 |
||
资 源 环 境 |
20 |
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 |
按市下达数 |
约束性 |
|
21 |
PM2.5年日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
42左右 |
约束性 |
||
22 |
城区河道水质 |
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 |
约束性 |
||
23 |
截污纳管率(%) |
力争100 |
约束性 |
||
24 |
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 |
5 |
约束性 |
||
25 |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
5.32 |
约束性 |
图1-1 徐汇区城区空间布局
第二篇 创新徐汇
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力的竞争。“十三五”时期,徐汇区要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主动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各项改革创新举措,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改革红利;要从服务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出发,鼓励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构建创新生态、营造创新氛围,加快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和基础,构建符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特色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四大产业集群,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为经济社会均衡、公平、共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营造宽松、高效、便捷的市场环境。对接、复制自贸试验区的试点经验,着力破解制约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约束。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先照后证”,实施“集中登记”和“一址多照”,推进工商注册登记电子化。加快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检验检疫、海关管理等领域的示范建设。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深化金融开放,在人民币国际化、跨境投融资等金融改革创新领域加大探索和实践步伐。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设信息共享的服务管理平台,完善专业监管制度。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促进信用产品推广使用,推动建立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接重点功能区开发、建设,发挥国有集团公司的功能性平台作用,提供专业化招商和企业服务。促进国资高效流动,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组有条件的企业成为国资流动平台。稳妥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发展,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按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十三五”期末,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提高至30%。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营造非公经济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发挥非公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非公经济的发展活力,支持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医疗、文化和为老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
全面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建高原、攀高峰”战略,以“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教育与文化、科技、体育、医疗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加快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优化适合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成长路径。探索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营造教育家成长和办学的制度环境。深化学校委托管理,探索集团化、学区化办学试点,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国际融合课程研究,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加快区校一体化应用平台融合,增强信息化支撑一线教学变革的能力。建立多元参与的教育督导机制,推进民办学校规范、特色发展。
专栏2-1 医疗联合体 以全面委托管理为主要方式,分别以中山医院和市六医院为核心,与区属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合,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技术的输出和辐射,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制度。以技术和项目为纽带,与区域内高等院校、其他三级医院开展以专科为特色的合作。支持区属二级医疗机构成为大学的附属医院,鼓励公办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各种联合。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机构设置,健全“服务中心-服务站-居委-家庭”四级服务网络功能,基本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组建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为核心的两个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整体提升区域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水平。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启动医药分开改革,通过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政府补偿机制等手段,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发挥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提高基层服务和治理水平,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方面的托底职能。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去行政化。探索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加强服务和监管。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打造特色鲜明、有竞争力的城区品牌,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等,在经济、教育、文化、旅游、体育等多领域加强国际友好城区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探索新常态下利用外资的有效途径,加快吸引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
加强国内合作。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区内企业跨地区投资。提升徐汇服务全国的能力,发挥徐汇在产业升级、制度创新、改革开放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管理、服务和品牌输出力度。扩大同友好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加大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力度,提高内资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第四章 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
第一节 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促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生活性服务业,重点聚焦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经济带动作用显著的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集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着力提升产业规模与能级,推动现代服务业由主导地位向主体地位迈进。“十三五”期间,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2%。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扩大信息服务业规模,增强信息服务业研发创新能力,提升信息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专业服务业,引导专业服务业拓展服务能力与服务半径,促进专业服务业规模化、市场化和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业,打造覆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发展金融服务业,塑造金融服务核心品牌,加快金融服务机构集聚,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创新发展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业,扩大文化体育服务业规模与影响力,推动旅游与文化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都市文化体育旅游业国际品牌。
引导制造业高端智能发展。坚持依靠创新推动制造业发展,大力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引导制造业企业走高端智能发展之路。重点推动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相关企业在关键性技术上实现突破。加大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领域新制造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培育集聚一批引领辐射能力强的新业态与新企业。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深入推进二三产融合发展。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参与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技术产品和品牌。
加快现代商贸业转型发展。创新现代商贸经营管理理念与机制,优化现代商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人文环境,构建功能更加健全、产业集聚持续增强、综合配套更加完备的现代商贸体系。“十三五”期间,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6%。引进体验型购物中心、个人定制商店等,促进商贸业新业态加快发展。推动传统商业线上线下融合,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模式创新,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壮大电子商务规模。鼓励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升服务贸易发展能级。加快徐家汇中心、徐家汇空中连廊等项目建设,提升商圈能级与品质。积极推进重点区域商业中心建设,新建龙华、凌云、华泾社区商业中心,加快田林、康健、长桥等社区商业改造提升,推进社区商业转型。
保持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增量拓展与存量盘活相结合,增加有效供给,提升区域房产品质,进一步优化房地产结构。集约高效规划土地出让,提升商办楼宇土地利用效率和楼宇品质,积极打造徐家汇、徐汇滨江等地区高品质、标杆性楼宇载体建设;鼓励开发主体统筹打造产业发展载体,促进重点功能区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稳步推进商品住宅项目开发,提供共有产权住房及人才公寓,大力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加强对房产中介、物业管理等行业的规范化建设,优化房地产市场环境。
第二节 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深化提升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信息产业集群。聚焦漕河泾开发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发展软件服务、软件产品开发及应用,大力发展移动支付、物联网、大数据存储分析,支持卫星导航、车联网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集成创新,发展智能汽车终端综合远程服务。加快推进智能信息终端、集成电路、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等重点行业,推动信息制造与信息服务融合发展,提升信息产业整体能级,打造比较优势突出的信息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具有亚太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形成以枫林和漕开发为双核,徐汇中城与华泾为两翼的生命健康产业布局,推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实现创新突破,重点扶持和引进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总部,引导高端医疗、临床研发服务、互联网健康、健康保险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大力提升医疗用品和创新药品销售的规模与服务能级,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生命健康制造业,推动建设中国一流、亚太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创新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构建衡复地区、徐汇滨江、漕河泾开发区“三区联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夯实“2+3”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媒体业、艺术业两大特色行业,扩大数字内容、创意设计、广告会展三大优势行业。推动科技、金融、贸易与文化跨界融合发展,延伸和拓展文化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打造文化特色鲜明、创意创新能力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专栏2-2 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信息产业集群: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生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 创新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努力打造“一核多点”的创新金融产业集群。以“徐汇滨江金融带”为核心,强化漕河泾开发区、徐家汇、衡复地区的布点与支撑,形成“一核多点”的创新金融产业布局。重点集聚创新型、融合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实施“创投+孵化”、投贷联动、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举措,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处理、金融服务外包、金融教育等金融衍生行业,打造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和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构建服务于创新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良好配套环境,努力建设国际性创新型现代金融产业集群。
第三节 实施互联网驱动产业升级战略
大力实施“互联网+”引领产业创新战略。以促进产业创新为重点,推动互联网龙头企业、互联网创业企业、互联网投资基金等在徐汇集聚,营造浓厚的“互联网+”氛围。发挥互联网在新兴应用领域的加速作用,推动互联网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引导其在商务贸易、教育、医疗、家居生活等领域探索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拓展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空间。
深入实施“+互联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支持传统企业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强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模式的应用。推进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跨界融合,鼓励传统制造、传统商贸、生活服务等企业运用物联网、智能传感等信息技术,优化生产及服务要素配置,改造关键环节和流程,加快实现技术路径、商业模式及服务方式的全面升级,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第四节 打造品质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
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机制。优化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构建政府与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优势产业与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工程,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的扶持与跟踪推进,形成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机制。构建“国资平台+功能区公司+社会合作”的产业促进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建立国资经济发展公司推动相关功能区发展,完善街道对企业的服务功能。
提升产业发展服务能级。整合政府、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商务服务企业等各类主体的资源,打造品牌效应突出、服务能力卓越的产业发展服务力量。创新产业发展服务方式,以区行政服务中心、园区服务中心等为重要平台,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渠道,实施差异化的企业服务方式。开展商事服务、人才服务、法律服务等,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第五章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重要承载区
第一节 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推动院地、区校、区企建立高效协同的合作模式,加强区域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资源整合,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在创新平台上实现顺畅流动与结合。依托上海有机所等研究机构的专业技术平台,联合构建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和市场需求直接对接。加强区区合作综合协调的平台作用,完善与漕开发总公司、仪电集团、普天集团的联动创新机制。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配合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区内高校、研究院所等创新主体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继续推进中科院上海临床中心等重大院地合作项目建设。
强化科技金融和财政资金引导支持作用。建立跨部门的财政资金综合投入机制,形成科技扶持资金集中管理平台。设立符合企业类型和发展阶段的扶持资金,鼓励成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产业投资联盟,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覆盖面。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的模式,探索建立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的联动机制,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研发,形成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搭建服务科技创新的直接融资平台,推动科技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打造立体完善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力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加强服务配套与政策支持,完善服务功能,培育和引进知识产权服务龙头企业及品牌机构,拓宽知识产权服务领域,推进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十三五”期末,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5件。引导和鼓励科技服务业专业机构为科技企业服务,促进人才、信息、财务和法律等服务共享。
第二节 提升产业创新的能级和格局
加强科技服务业对区域创新的支撑作用。重点发展具有突出优势的专业科技服务业,在知识产权、科技研发、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等领域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机构和骨干企业,在科技服务的关键环节做好产业培育。拓展科技服务业发展空间,鼓励科技服务机构跨领域、跨地域合作,形成集成化总包、专业化分包的综合科技服务模式,打造科技服务业链式生态。“十三五”期间,区域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
着力打造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两大创新极”。对标国内外一流创新集聚区建设,增强重点区域复合创新功能,加强与周边区域协同联动,打造彰显徐汇科技产业特色和领先地位的核心区域。以创新带动漕河泾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推进仪电科技研发楼、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载体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加强与各科技园区的合作,形成创新要素流动、创新信息共享的创新网络。推动枫林生命科学园区与滨江区域的协同发展,扩展枫林生命科学联盟功能,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创新发展动力区。
激发各类科技企业主体自主创新动力。吸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跨国公司在徐汇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十三五”期末,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或具有研发功能的总部数量达到50家以上。引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支持企业内部创业和二次创业。鼓励科技企业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引导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科创中心建设,加大对战略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创新支持方式,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快培育新一轮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推动多领域的跨界融合,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十三五”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
第三节 营造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环境
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高校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和专业孵化团队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众创空间建设。支持企业主体提供符合产业培育需求的创新创业服务,提高众创空间培育孵化绩效。引进国内外先进孵化模式,鼓励传统孵化器探索新型孵化路径。推动各类众创空间和众创服务平台协同发展,形成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活动的规模优势。积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探索建设创业创新社区。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国际影响力。对标波士顿、硅谷等世界科技创新中心,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论坛和成果展示等活动,提升徐汇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集聚各类知名跨国创新主体,加强与国际科技服务机构的合作。鼓励区内企业“走出去”,支持龙头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国际合作,通过重组、并购、参股等方式有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树立崇尚创新、鼓励探索的价值导向。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举办高端科技论坛、峰会和创新技术发布会,推出“枫林发布”,树立创新创业典型,进行良性引导,激发创新热情与活力。增加创新环境标识,打造漕河泾开发区、枫林地区、徐汇滨江等城市创新地标,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第三篇 幸福徐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让居民群众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幸福是多层次、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产生的安全感、享有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愉悦感和充分融入社会的积极心态。“十三五”时期,徐汇要以增进居民福祉为目标,筑牢织密民生保障底线,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社会治理创新,让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居民群众,使居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第六章 完善多层次可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
第一节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重点人群就业,深入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推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劳动者就业。健全“区-街镇-居委”三级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库,积极开发工作岗位,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大力培养、引进促进就业的社会和专业力量。“十三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数23万个。
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深化创业型城区建设,完善政策扶持、服务导向、基地孵化等多层次、全方位创业帮扶体系,营造更加宽松便利的创业创新环境。继续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创业梦之星”等项目,重点鼓励和支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育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加快培养区域导向性产业相关领域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和专业人员,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鼓励立足岗位的创新创造,发挥技术领军人才“传帮带”作用,积极培养岗位能手。建设企业职业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社会职业培训资源与企业需求对接,支持企业积极探索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推进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与服务,规范办学,提高质量。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动态监测和政策跟踪。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督和劳动纠纷调处,搭建“劳动维权协调平台”,强化基层力量,加强协同联动。增强企业依法用工和职工依法维权意识,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提升基本养老公共服务能级。加强公办养老机构服务供给,保障基本养老服务需求。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提供品牌化、特色化服务项目,继续推行社区“老伙伴”计划、“睦邻点”建设等。鼓励支持家庭照料,提供专业照护培训,实施“喘息式服务”、“适老性”住房改造等项目。“十三五”期末,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占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
完善养老服务保障机制。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承接养老服务项目。制定基本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状况审核机制。进一步规范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完善分类监管评估机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建立相对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整体提升从业人员服务能力。
专栏3-1 喘息式服务 喘息式服务是为了帮助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家庭减轻照料压力,通过建立将失能老人临时转入养老机构等专业机构进行短期照护服务的机制(每年不超过30天),为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或照料者提供短暂的自我调节机会。 “十三五”期间,徐汇将制定配套补贴政策,鼓励养老机构积极参与提供喘息式服务,并将优先满足经济困难家庭的短期照护需求。
深化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依托“统一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民政、卫生、医保等信息资源,健全老年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实现养老需求与服务资源的有效对接。细化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居家养老智慧管理,通过网络化覆盖、智能化应用,为居家养老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
健全“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制度。完善廉租住房供应分配机制,控制实物配租比例,逐步提高货币补贴比例,解决符合政策困难家庭住房问题。新增可供应公共租赁住房2600套,加大市场存量房源盘活力度,扩大公共租赁住房来源,探索代理经租模式。扩大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受益面,健全退出机制。加大市属房源筹措力度,做好征收安置住房供应、使用及监督管理等工作。
加大旧住房综合改造力度。推进平改坡综合改造、多高层综合整治、成套改造,将旧住房修缮改造与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道路整修、积水点排除、小区绿化建设、阳台雨污水管改造、停车难问题缓解等小区综合治理项目相结合,提升小区品质,为居民群众营造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同时,积极探索居民自愿自主参与旧住房综合改造的路径。“十三五”期间,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240万平方米。
加强物业管理。完善物业管理体系,强化公房和售后房小区物业服务规范化管理,优化物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理顺物业服务收费价格机制,基本实现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市场化。优化物业分类管理,做好物业管理服务托底保障。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物业行业整体服务质量。
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创新社会救助机制和方法,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搭建社会救助信息工作平台,实现帮困主体、社会救助资源以及困难对象三方信息互通共享。积极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建立与徐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在扶贫济困、为困难群众救急解难等领域广泛开展慈善帮扶,形成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和功能互补。开展风险综合评估,健全社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章 繁荣惠民便民的社会事业
第一节 促进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应对入园、入学高峰,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进一步提升教育的综合实力。合理增配和布局教育资源,推进华泾地区小学、滨江地区学校等项目建设,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完善教育发展规划布局和招生入学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100%入园、入学。
优化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完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加强学前教育资源管理。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积极对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促进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促进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普职双向、产教融合发展,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实施特殊教育行动计划,完善医教结合的专业服务机制,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健全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深化“一街一品”建设,推进社区公共教育机构实体化、场所标准化和队伍专业化建设。鼓励和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依法办学,探索打造经营性教育培训品牌。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提升老年大学、社区学校办学质量,为居民群众提供开放多样、灵活便捷的终身学习平台。深化学习型城区建设,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区域课程体系,推进具有徐汇特色的课程教学研究,探索建立课程的研发和共享机制。扶持建立中小学优秀学科科研团队,深化区域学科高地建设。完善校长选拔、培养制度,推进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专栏3-2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全生命周期即指生命从胚胎孕育至生命终结整个过程。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记录每个人全生命周期所有的健康数据,为个体打造“生命信息保险箱”。通过生命健康大概率数据与每个人健康数据进行比对,随时随地为个人提供健康指导和帮助。
持续推进面向区域居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建设。加大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建设力度,不断强化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加强健康信息化应用,建设智慧医疗先进城区,为区域居民提供便捷、安全、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级。推进医养结合,完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控,不断完善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体系。加强传染病的预防、监测和预警,提高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完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和运行管理机制,深化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区建设。形成专业全覆盖、疾病全覆盖、全方位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康复服务对居民健康的促进作用。
构建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建成南部医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西院)并正式运营。新建滨江南、滨江北和上海南站三个120急救分站。夯实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成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址工作,湖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建设,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达标。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动跑道公园等体育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5万平方米。加大公共场所体育设施开放力度,积极打造15分钟城市体育生活圈,提高企事业员工和居民使用体育设施的便利性。鼓励体育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培育企业、社区等特色体育赛事品牌,提升公众参与度。继续规范体质监测,进一步完善体医结合模式,提高居民体质健康水平。
巩固竞技体育发展基础。继续完善和创新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体育人才结构,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基础。巩固徐汇在篮球、体操、网球方面的优势,做好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保持区域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成果及参与重大赛事成绩名列上海市前列。
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创新科普工作模式,发挥网络科普教育的辐射推广作用,开拓科普成果基层示范点。推进民族团结,加强对来沪少数民族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协作和帮扶工作。切实做好宗教工作。认真贯彻对台和侨务政策,深化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水平,不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面推进档案、地方志事业发展,做好外事、语言文字、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
第八章 构建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一节 提升居民自治水平
完善居民自治机制。坚持居民区党组织对居民自治的领导,推行居民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增强居民区党组织统筹社区资源的能力,创新基层党组织对居民自治的支持保障形式。发挥居委会在基层自治中的平台作用,有效支撑起居民区范围内业委会、物业公司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职能。完善居委会选举制度和程序,提高居委会选举参与率;增强居委会自治功能,落实居委会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加强居委会专业委员会建设,强化居委会在居民自治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对业委会运作的指导,引导业主积极有序参与居民区治理。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与自治议题形成机制,健全自下而上的居委会工作评价体系,加强居民对居委会及其成员的评议监督。完善创新楼组自治、团队自治、项目自治等居民自治形式,建设和谐友善的生活共同体。
加强居民区工作队伍建设。培养有影响力的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居民区公益积极分子等居民自治骨干。选拔培养优秀的社区工作者担任居民区自治组织负责人,构建以就业年龄段为主、老中青梯次配备合理的居民区工作队伍。建立全区统一的社区工作者人才库,加强社区工作者额度管理,建立社区工作者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社区工作业务培训,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参与小区治理,提高社区工作专业化水平,进一步促进“三社联动”。发挥居民区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党员进社区、人人做公益”的良好氛围。加强居民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志愿者“积分制”,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
专栏3-3 三社联动 三社联动是指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现代化体制,促进更多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融入社区,有效开展社会工作和社区服务,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构建政府与社会之间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二节 激发社会共治活力
构建开放有效的社区共治平台。深化区域党建促进会、社区代表会议等社区共治平台建设。突出区域化党建的引领作用,完善街道新体制下社区代表会议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区域化党建工作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切实发挥社区党委、驻区单位党组织、两新党组织在社区共治中的作用,引导更多党建资源参与社区共治。落实中央、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群团改革,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枢纽作用,加强对职工服务类、青年类、妇女类等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引导推动更多的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支持和加强基层群团工作站、志愿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建立社区公益金及社区公益服务清单,有序拓展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
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共治。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重点扶持发展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社区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十三五”期末,3A级以上社会组织达到200家。强化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功能,探索成立区级“三社联动”指导中心,促进社会组织主动承担社区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服务项目。编制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指导目录和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推荐目录,完善全区统一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实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统一管理、评估和监督。加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引进和培育力度,将优秀的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区社会建设领军人才,扩大社会组织人才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
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和律师等社会多方作用。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律师的法律专业优势,持续深化“满意在徐汇?服务在基层”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走访行动,完善“1+(1+3+1)”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小组,进一步健全定期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深入联系群众,共同破解难题,推动群众工作制度化建设,形成自治、共治、法治良性互动,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履职情况登记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支持统一战线成员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探索运用民主党派、商会组织、宗教团体等资源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多途径改进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政府、居民区自治组织、驻区单位、社会组织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协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在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坚持科技导向,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提升社会治理绩效,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健全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诉调对接、警民联调等工作机制,在医患、劳动、物业等领域完善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建设,积极促进社会第三方参与矛盾化解。推进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改革,建立实施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完善联防联治、反应迅速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示范城区建设,市级平安示范社区创建率达到70%。加大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力度。健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排查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维护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第四节 加强人口服务管理
严控人口规模。加强人口调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优化人口结构,控制人口规模。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对外来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到徐汇工作生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妥有序推进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施,促进区域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增强人口服务管理能力。加强区域人口发展趋势研究,充分考虑人口发展变化的因素,提高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梯度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符合条件的外来常住人口。完善人口信息统计系统,建立高效、全覆盖的人口信息管理平台。整合资源,引导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参与人口服务管理,提升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第四篇 文化徐汇
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和精神支柱。“十三五”时期,徐汇把提升区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文化服务功能,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塑造“汇文化”城区精神品格,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加大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快重大功能性载体的建设速度,进一步彰显海派文化魅力,增强现代都市文化活力。发挥徐汇中西汇通、多元交融的文化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要素及文化主体向徐汇集聚,建设更加开放、更富魅力、更具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
第九章 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
第一节 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创新传播方式和渠道,扩大传统媒体的宣传覆盖面,加强新媒体传播阵地建设。丰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创作,扶持文艺创作新品、优品、精品的创作生产。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征集推荐徐汇道德模范,挖掘培育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全面推广“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全力塑造“汇文化”的城区精神品格。融汇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放精神、以黄道婆为代表的创新精神、以龙华烈士为代表的奋斗精神,凝练“汇文化”精神内涵,打造全新的城区文化形象。开展“汇文化”精神讨论,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汇文化”的创作推广,打造一批带有徐汇印记的文化产品。推出“汇文化”系列品牌,策划汇阅读、汇音乐、汇戏剧等多主题的文化展演及活动,让徐汇特色文化可感可亲。
深入推进文明城区创建。围绕“汇善汇美、文明徐汇”主题,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深化满意在徐汇活动,组织百场惠民项目进社区、搭建随手公益社区服务平台,开展以困难群体为重点的邻里守望关爱活动等,不断提升群众对文明城区创建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开展美丽在徐汇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和创建工作常态化、社会化、项目化,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服务优质的城区环境。开展诚信在徐汇活动,深化诚信商圈和诚信经营示范点建设,加强各行业的信用管理,引导企业合法诚信经营,培育市民信守承诺的责任意识,营造诚信守法的社会氛围。
第二节 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康健、凌云、虹梅、枫林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推进西南文化中心修缮。“十三五”期间,新增文化设施面积13万平方米。扩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有序推进居委活动室“三室艺厅”功能化建设。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引导区属文化场馆与社会文化机构联动发展,形成多主体、多层次的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深化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完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利用艺术加油站、星空下的电影院等载体和项目,将优化整合的文化资源惠及重点群体,实现公共文化共建共享。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支持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发展,培育高层次的群众文化管理、创作和辅导人员,提高区域文化工作者队伍的能力素质。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市民文化节系列赛事,深化白领文化艺术节、星期音乐会、戏曲名家汇公益展演等活动;实施全民阅读计划,拓展公共文化阅读空间。推进“艺享徐汇”公共文化配送工作。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扶持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服务供给,探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加快土山湾数字博物馆建设,实施公共文化课堂、网上博物馆和网上艺术馆等项目,构建多级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第一节 激发城市文化活力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新地标。聚焦徐汇滨江,以东方梦工厂和上海梦中心为引领,加快西岸传媒港、西岸艺术品自由港、西岸美术馆、水边的阿芙狄娜剧场、油罐艺术公园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构筑美术场馆和剧场影院群落,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传媒和影视机构、国际一流画廊和艺术品拍卖公司、演艺团体以及顶级艺术大师等集聚滨江,形成以影视传媒、演艺娱乐、艺术创作展示为主体的国际滨水文化魅力区。以衡复地区为重点,加快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市级文化院团资源,形成以复兴中路为核心的高雅音乐演艺集聚区。
专栏4-1 上海梦中心 上海梦中心作为黄浦江畔的闪亮地标,是西岸传媒港的重点项目之一,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由香港兰桂坊集团、美国梦工场及上海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携手打造。项目将结合环球文化娱乐、国际级表演艺术、时尚购物及创意媒体等元素,整体定位为上海文化创意娱乐前沿概念的汇聚地、业态丰富协同的城市综合体和徐汇滨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地标。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充分发挥区域内的驻沪总领事馆、文艺院团、社会团体等资源集聚的优势,通过徐家汇、徐汇滨江等标志性文化载体,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着力提升西岸音乐节、西岸双年展等文化活动能级,引进和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赛事和文化活动,形成以“西岸文化走廊”为代表的国际文化品牌,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建设成为上海国际文化交流的活跃区。
促进文化多元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徐汇商业繁荣和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加快徐家汇、衡复等地区文化设施更新和文化活动入驻,推动商业商务与文化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拓展旅游的文化传播功能,挖掘名人故居、文博场馆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多条体验要素丰富、文化脉络清晰的旅游休闲线路。以徐家汇地区为重点,推动文化项目建设,串联起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艺术场馆、商务商业载体等,融入科技、商业、旅游等元素,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推动文化引领城市更新。促进文化元素与城区功能的有机融合。徐汇滨江在整体开发建设中,注重街区和建筑的整体设计,形成风格协调的建筑群和各具特色的街道景观。衡复、徐家汇、徐汇中城等重点区域在有机更新中,适当布局演艺、艺术品展示、时尚设计等业态,植入雕塑、绘画、摄影等公共艺术形式。在广场、街角、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设立艺术集市、街头艺术表演活动区等,由点及面,逐步将徐汇打造成为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品质城区。
第二节 传承城区历史文脉
专栏4-2 故居文化 徐汇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区域之一,名人汇聚,名人故宅林立。目前徐汇已公布名人旧居84处,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9处。当前已开放的有宋庆龄故居和巴金故居等。“十三五”期间,张乐平旧居、夏衍旧居、柯灵旧居、草婴书房等名人故居,都将打开大门向市民开放,从而形成系列名人故居文化风景线。
深化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坚持整体保护、文雅利用的原则,有序推进成片里弄开发,打造海派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验区。依托巴金、夏衍等文化名人故(旧)居的开发,做精做深“漫游慢品武康路”、“骑游老洋房”等系列海派文化寻源活动,打造故居文化。探索与知名文化院团的合作模式,推进衡复梧桐艺术季活动,全面展现海派文化底蕴和价值。统筹推进永嘉路、永福路等支马路改造,融入中小型画廊、艺术馆等,提升道路人文气息。
提升徐家汇地区历史文化魅力。整合徐家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徐家汇源”文化品牌内涵。推动气象博物馆、唱片博物馆、电影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和钱学森图书馆等文博场馆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大天主教堂、藏书楼、观象台以及徐汇公学旧址等开放力度,深化以徐光启和土山湾为主题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再现徐家汇中西文化交流重镇的魅力。
推动龙华历史风貌区建设。珍惜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红色遗址的时代价值,加强龙华烈士陵园革命纪念地的保护。推进龙华艺术中心、上海戏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与京剧院、越剧院、沪剧院、朵云轩互动发展的格局,促进龙华形成中华传统文化集聚区。加强龙华古寺与古塔的保护性利用,延续“千年龙华”的历史文脉。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深化非遗项目的体验与传播,有效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场馆设施,实现非遗项目社区全覆盖,形成非遗展示和传播网络。弘扬黄道婆草根创新精神,深化乌泥泾手工棉纺织等传统技艺传承。继续推进江南丝竹、剪纸、说唱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加强上海话的传承与保护,培育非遗小传人群体,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第五篇 美丽徐汇
城区之美,美在兼容并蓄,美在低碳节能,美在智慧通达,未来城市的发展要始终围绕人的发展需求不断推进。“十三五”时期,徐汇以打造品质城区、绿色城区、智慧城区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增强城市精细化与系统化治理能力,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环境改善,提升智能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深化城区发展内涵,通过营造优雅的城区形态、优美的城区生态和便捷高效的生活环境,构筑一个沁人宜居的美丽徐汇。
第十一章 加强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
提高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配合完成轨道交通15号线站点建设并投入运营,改善南部地区公共交通环境。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加快公交枢纽站、公交专用道、“最后一公里”社区巴士和有轨电车建设,优化公交线网,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历史风貌保护,实施区域性慢行交通线网规划,实现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和道路交通紧密衔接。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调整。着力构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维护及时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提升徐汇滨江、徐汇中城和华泾地区等建设体量大、人口导入多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动变电站、消防站建设,加快推进新宛平、华泾西、龙水南路等排水系统建设,消除城区排水系统空白区,全面完成一线防汛墙除险加固改建工程。
第二节 推进城区有机更新
加强历史风貌区保护和修缮。依托城市文脉发源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统筹实施历史建筑修缮和风貌道路整治。加强保护建筑修缮技术工艺和专业队伍储备,由单体独幢建筑逐渐拓展到成片、成街坊修缮,推进上海交响乐团周边等成片项目修缮;聚焦风貌道路整治,由点及面、联动呼应,推进岳阳路、乌鲁木齐路等道路景观提升和业态调整。加强历史风貌保护投融资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扩大社会合作,形成共同保护、共同受益的良好氛围。
基本完成零星旧区改造。加大零星地块旧改力度,积极推进零星旧改机制创新,采用轮候征询制,合理尊重民意,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改造。因地制宜,分类改造,采取与社区服务设施或市政基础设施相结合的公益性改造、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商业改造、与房屋和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的旧房改造大修等方式,“拆、改、留”并举,切实改善城区面貌和人居环境。“十三五”期末,基本完成全区零星二级以下旧里改造。
推动城区功能完善。加快推进徐家汇、徐汇中城、华泾地区等区域城市更新,科学规划和有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实现城区功能拓展和提升。徐家汇地区以推动商业商务能级与公共环境品质提升为目标,推进西亚宾馆改造、太平洋数码二期改造等试点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更新新标杆。徐汇中城以打造复合功能为目标,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建设,依托万科中心等项目,实现中城地区由交通枢纽向商务、商业、文化等复合功能转变。华泾地区以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为契机,带动北杨、华泾工业园区建设和二次开发,推动华泾地区由镇域功能形态向城区功能形态转变,实现城市更新新突破。
创新城区综合管理。健全“1+13+X”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深化城区网格化管理,推动城区管理重心下沉。建立综合网格化管理、大数据管理、共享和应用相衔接的综合治理机制。探索城区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加强对城区运行数据的采集分析,提升城区运行、灾害预警等领域的服务水平。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尊重市民关切,引导市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努力构建共管、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加大城区顽疾治理力度。坚持依法治理、疏堵结合、政府社会共治,推进两级住宅小区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加强违法建筑执法巡查、社会志愿者参与协查和快速查处制度建设。加大群租整治力度,积极推进租赁备案升级系统试点,完善租赁备案、居住证管理和门禁卡联动的长效监管机制。切实加强小区“六乱”治理,加大流动摊贩及跨门营业整治力度。深入推进联勤联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机制,形成条块联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管理合力,不断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
强化城区安全运行。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监管巡查,继续推进综合养护管理模式。试点建设条块结合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重点区域和复杂场所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增强对人员密集场所、地下空间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监管。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率,积极创建食品安全城区。继续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执法力度,防范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应急体系,增强实战演习,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管理单元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增强市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建设成为上海最安全的城区之一。
第十二章 营造天蓝水绿的生态宜居家园
推进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雨污水管分流改造和污水管网完善,完成6个区管雨水泵站的旱流截污改造,配合开展徐浦大桥等市管雨水泵站的旱流截污改造,减少泵站放江量。“十三五”期末,截污纳管率力争达到100%。加强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推广可渗透铺装、生态屋顶技术和雨水生态处理处置技术试点,降低地表径流,削减城市面源污染。推进龙华及长桥污水处理厂改造及功能调整。加大河道综合整治力度,推进黑臭河道综合整治、北杨河和西新港等中小河道生态治理,加强河道疏浚工作,改善河道水环境面貌。提升水环境保护监管能力,推进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十三五”期末,城区水环境质量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水体。
专栏5-1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期间,徐汇滨江地区将试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深化实施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大污染物减排和流动源污染防治力度,巩固清洁能源替代成果,加强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进一步推进老旧车辆淘汰。深化扬尘污染防治,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强化建设工地扬尘污染在线监管,推进堆场、混凝土搅拌站整治;推进龙吴路等重点道路扬尘污染治理,加强渣土运输车辆密闭防漏改造,严查严处重型运输车辆超载超速等违法违规行为,提高道路日常保洁质量。“十三五”期末,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左右,PM2.5年日均浓度降低到42微克/立方米左右。
加强固体废弃物与噪声治理。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减量和资源综合利用,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与指导,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达到5%。完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与处置体系,健全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网络,推进源头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区域噪声污染治理,推进建筑施工噪声监管,控制工业、娱乐业、商业重点领域及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噪声污染,营造宁静城区环境。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土壤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加快构建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以化工石化等工业行业、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污水处理厂等遗留场地为重点,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预防与修复工作, 建立污染场地基础数据库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污染场地的跟踪管理、动态更新和信息共享。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强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产业项目准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深化清洁生产改造。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节能改造,逐步建立单位产品或工业增加值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的评价控制制度。有序推进区域碳排放交易工作。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推动能源结构低碳绿色转型。“十三五”期末,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完成全市下达指标。
专栏5-2 低碳发展实践区 低碳发展实践区是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经验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大节能低碳领域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技术产业等方面创新力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徐汇滨江地区是上海市确定的首批8个低碳发展实践区之一,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滨江低碳发展核心区,成为在上海乃至全国城市形态更新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宜居宜商、生态优先、系统综合的可持续发展城区典范。
深化低碳商务区建设。注重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设备的推广与应用,率先在徐汇滨江地区开展低碳发展示范,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构建低碳高效的复合公共交通体系,创建上海市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建成徐汇滨江低碳发展实践区。继续推进徐家汇绿色商圈建设,提升漕河泾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水平。
引导低碳社会建设。大力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办公示范等低碳创建活动,推进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宾馆餐厅等建设。鼓励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布局。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产品,推进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积极探索环境保护社会治理新机制,提升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环保,珍惜环境。
打造绿色生态空间。优化绿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构建以河流和道路为骨架,以公园、绿地为支撑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快滨江公共绿地、华泾外环生态带、万科中心绿地、桂江路绿地等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文绿结合、体绿结合、拆违建绿等方式,打造多样化绿色生态体系。“十三五”期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约53公顷。推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悬挂绿化等各类立体绿化建设,有效提高三维绿化量。到202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32平方米。
推进河道生态景观建设。统筹河道防洪、除涝、生态和景观等综合功能,疏通城区河道,完善护岸植物群落,构建完整的生态水网。推动龙华港一河两岸、春申塘以及淀浦河沿岸景观工程建设,推进河道管理范围陆域、水域设施养护一体化,营造丰富的河道景观环境。统筹交通网络和生态空间布局,提高公共绿色与生态水系的联通性和开放性,满足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的需求。
第四节 建设便利无限的智慧城区
完善智能基础设施布局。积极对接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全市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规划,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网络。提高家庭光纤入户率和4G通信网络覆盖率,推动三网融合,实现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区内全覆盖,解决公共空间通信网络信号盲区问题,公众固定有线宽带上网体验速率达到50兆比特/秒。建设区级数据中心和区域云计算系统,加快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提升智慧应用效能。丰富智慧社区服务内涵,在社区事务受理、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旅、交通等公共民生服务领域,基本建成便捷高效、覆盖全区居民的信息服务体系。支持衡复地区智慧社区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打造“汇生活”服务应用平台。优化智慧商务应用体验,增强线上线下的互联互通,打造智能消费新模式。推进漕河泾开发区云平台建设,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站式园区管理服务机制。增强智慧政务统筹能力,加快城区运行指挥平台建设,强化实施监管、信息共享、应急处置能力。畅通网上政务大厅服务渠道,推动区域政务网向街道镇和居委会的深度覆盖。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构建城区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加强与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服务对接。强化基础网络安全、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重点行业系统安全、互联网内容安全,提升应急基础平台、灾难备份平台、测评认证平台支撑能力。完善网络安全综合监控和应急响应体系,建立健全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防止数据滥用。开展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安全保密意识。
第六篇 保障与实施
徐汇区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与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徐汇发展实际与趋势,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目标导向,建立科学系统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其中,基础是建设人才高地,集聚各类人才为“十三五”规划实施而奋斗;核心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关键是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资金项目配套,建立行之有效的规划组织实施机制,切实保障规划得到落实。
第十三章 建设一流人才高地
积极引进和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目标,在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等领域,努力引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梯队合理、总量领先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大力引进和培养重点领域急缺人才。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带动力强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治理、政府管理等领域,吸引和培养一批服务意识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健全人才发展工作机制。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整合党政各部门资源,构建人才工作合力。加大政府、高校以及企业之间的人才工作协调力度,鼓励、规范社会力量承担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加强人才工作资金保障,改进人才管理、流动、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推动人才发展平台建设。建立上海海归千人科创中心,促进创业者、投资人在徐汇集聚。推进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漕河泾开发区等国家级人才基地联盟建设,搭建产学研项目对接、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有效平台。整合区域内高层次人才资源,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开展创业指导系列活动。鼓励区域单位优秀科技人才互动交流,吸引欧美同学会等人才社团、行业协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实施人才发展工程。深入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千人计划”工程,完善区级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光启之星”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选拔激励科技创业人才。积极开展“高师带徒”工程,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十三五”期末,在徐汇区的国家、上海“千人计划”引进人才达到20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人、市领军人才50人、区领军人才100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现代服务业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
丰富人才服务内容。细化落实人才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口、直接落户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组建创新创业人才服务联盟,多方位提供商事、法律、金融、人力资源等服务。改善外籍人士就业、居留许可等行政事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宽服务覆盖面,提升人才服务质量。
更新再造人才服务流程。整合人才服务部门职能,建立“一口受理、协同办理”的人才服务机制。实施跨前服务,在主要园区打造公共人事服务平台。深化“徐汇人才岛”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发展信息公开力度,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服务。
第十四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与政府自身建设
第一节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围绕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法治化水平。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决策的机制,全面推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体系和执法程序,推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整合执法资源,优化执法力量配置,在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推行综合执法。深化政务公开,加大重点领域信息开放力度。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等各类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加大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完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健全审计制度,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实行审计全覆盖。贯彻实施纠错问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第二节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倡导遵纪守法意识。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建立法官、检察官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进覆盖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法律服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切实发挥司法救助功能。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决推进各领域依法治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引导多元社会主体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等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
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完善综合监管体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建立权责清单制度,形成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契合的经济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科学配置职责分工,明晰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权力职责,完善与居民群众期盼相适应的社会发展职能。
创新政府职能履行方式。推进区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街镇六大中心功能,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流程,降低居民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成本,提高满意度。探索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标准、招投标和监督评估制度、配套政策和机制等,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保障政府购买服务质量。创新完善政府投融资机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试点推行PPP模式,改进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大力推进政务管理数字化、智慧化工程,打造立体式、综合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对城市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规划、功能区规划和部门规划的引领指导,通过制定实施建设计划、行动计划、年度计划、各类政策意见、实施方案等,分解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推进规划纲要的实施。
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通过引导市场力量,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工,科学分解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建立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机制,推动规划目标的实现。
加强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力度,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安排预算,全力保障纳入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跟踪分析评估机制。结合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年度监测评估。开展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视评估情况报区人大同意后进行动态修订调整。开展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完善规划主要指标监测、评估制度,强化对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将约束性指标纳入各部门、各街道镇的综合评价与考核体系。
附表1 徐汇区“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重大载体项目
区域 |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功能 | |
徐家汇 |
1 |
徐家汇中心* |
商办、酒店、文化休闲 | |
2 |
西亚宾馆改造(T20)* |
商办 | ||
3 |
太平洋数码二期改造* |
商办 | ||
4 |
港汇综合改造 |
商办 | ||
徐汇滨江 |
5 |
西岸传媒港* |
地下空间 | |
6 |
梦中心* |
商办、文化娱乐 | ||
7 |
西岸华鑫金融中心 |
商办 | ||
8 |
西岸金融中心 |
商办 | ||
9 |
湖南卫视 |
商办 | ||
10 |
万达信息 |
商办 | ||
11 |
腾讯华东总部 |
商办 | ||
12 |
国盛研发总部及商办楼 |
研发、商办 | ||
13 |
梦中心B地块 |
商办、文化娱乐 | ||
14 |
滨江城开中心 |
商办 | ||
15 |
隧道股份总部 |
商办 | ||
16 |
龙华国际航空服务业集聚区* |
商办 | ||
17 |
龙华地区综合改造 |
商办 | ||
18 |
恒基商办楼 |
商办 | ||
漕河泾开发区 |
19 |
漕河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期(商贸区)* |
商办 | |
20 |
仪电科技研发楼项目* |
田林路192号工业研发楼 |
科研 | |
虹漕路41号工业研发楼 |
科研 | |||
罗汉松科技研发楼 |
科研 | |||
中城徐汇 |
21 |
万科中心二期*、三期 |
商办 | |
华 泾 |
22 |
夏家厍商办项目 |
商业、办公 | |
23 |
申花钢管地块产业结构调整项目 |
科研 |
注1:所列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项目。 注2:标注*的项目为“十二五”期间已开工建设项目。
附表2 徐汇区“十三五”期间社会事业重大项目
类别 |
序号 |
项目名称 |
科教文卫体 |
1 |
华发路中学 |
2 |
航天二期配套学校* | |
3 |
滨江地区学校 | |
4 |
华泾地区小学 | |
5 |
南站幼儿园 | |
6 |
西南文化中心修缮项目 | |
7 |
南部医疗中心* | |
8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西院)* | |
9 |
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
社区建设 |
10 |
徐汇区养老服务基地 |
11 .12 |
徐家汇街道社区服务设施及周边改造项目 | |
12 |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道路景观提升项目 | |
13 |
田林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修缮项目 | |
14 |
康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 |
及绿地建设 公共开放空间 |
15 |
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二期 |
16 |
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南段 | |
17 |
龙华塔前广场改造项目 | |
18 |
跑道公园 | |
19 |
桂江路高压绿廊建设项目* | |
20 |
徐家汇空中连廊项目 |
注:标注*的项目为“十二五”期间已开工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