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资料中心 > 调研文集

服务、整合、创新,不断提高虹梅社区(漕河泾开发区)对徐汇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日期: 2009-02-25

 

服务  整合  创新

不断提高虹梅社区(漕河泾开发区)

对徐汇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徐汇区人大虹梅代表组

 

作为国家首批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自1998年成立以来,经过2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区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漕河泾开发区所在地的虹梅社区,高度重视与漕河泾开发区的合作与沟通,尤其是新一轮区区合作的实施,理顺了关系,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了虹梅社区(漕河泾开发区)的迅猛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漕河泾开发区的建设,不断提高其对徐汇发展的贡献度,虹梅街道人大代表工作室组织辖区内市、区人大代表,经过数月的调研、访谈、座谈、研讨,形成了此份课题报告。

一、虹梅社区(漕河泾开发区)发展概况

虹梅社区(漕河泾开发区)位于徐汇区西部,东临桂林路,西到虹梅路(莲花路),南至漕宝路及东兰、古美生活小区,北以蒲汇塘为界,面积5.984平方公里。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漕河泾开发区,主要位于虹梅社区。辖区内大院大所大企多,高新技术企业多,目前区内企事业单位1900多家,其中外资企业500多家(世界500强投资设立的企业或机构70多家)。虹梅社区共有居委会14个,户籍人口约2万人,企业员工约7万人,还有2万名流动人员。

1998年6月,漕河泾开发区由微电子工业区正式转变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3月又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做好漕河泾开发区的服务,1990年12月31日,虹梅街道正式挂牌成立。2002年3月,根据沪府办[2000]9号精神,成立了徐汇区人民政府和漕河泾开发区合作综合协调办公室(简称综协办)。综协办实行双主任制。2005年,徐汇区方面的综协办主任由开发区所在地的政府派出机构——虹梅街道的领导兼任,把开发区管理与社区管理有机统合起来。2006年5月,徐汇区人民政府与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总公司签定了新一轮区区合作战略发展联盟协议书,成立了区区合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区综协办作为“区区合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承担(受理)徐汇区政府对开发区提供公共服务、产业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投入、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服务、区区沟通协商等相关的工作任务,统筹徐汇区各有关部门,为开发区提供全方位协调管理服务。

作为漕河泾开发区所在地的虹梅街道办事处与区区合作综合协调办公室,近几年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不是把目光紧盯在税收上,而是将工作重点聚焦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上,聚焦在营造发展环境上,聚焦在区区(区企)合作协调上,聚焦在政策引导与产业发展上。经过多年的发展,虹梅社区(漕河泾开发区)发生了可喜变化,“4+1”产业群,即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新材料、生物医药、航天航空与现代服务业基本形成。“1+X”模式的战略合作初具雏形(“1”是指区政府与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的合作、“X”是指区政府与市质监局、中国普天、上海仪电等的合作),开发区的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明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在加速推进。

2007年,漕河泾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现代服务业收入增长迅猛(详见表一)。虹梅社区(漕河泾开发区)引进企业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详见表二)。漕河泾开发区企业税收自2006年以来每年增加几亿元,2007年达到22.65亿元,2008年估计会达到32亿元。虹梅街道户管企业税收连续几年以80%的速度增长,2007年首次超过1亿元,2008年将超过2亿元(详见表三)。

表一:开发区2005-2007年发展情况(单位: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

工业总产值

现代服务业收入

2005年

330

836

106

2006年

381

1006

220

2007年

417

1014

390

 

表二: 2005-2008年引进企业情况一览表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开发区引进企业数(内资+外资)(单位:家)

147(136 +11)

161(145+16)

224(206+ 18)

 

开发区引进企业注册资本(内资:亿元,外资:万美元)

2.24+1189.6

2.57+1422.2

4.04+1048.2

 

虹梅引进企业数(内资+外资)(单位:家)

46

53(42 + 11)

 

139(128+ 11)

 

90(77+ 13)

虹梅引进企业注册资本(内资:亿元,外资:万美元)

1.08亿元

0.8+2318

4.56+3417

6.2+8060

 

(注:2008年为1-10月份数据)

 

表三:2005-2008年税收情况一览表(单位:亿元)

 

徐汇区税收

开发区企业税收(徐汇)

虹梅户管企业税收

2005年

100.3(43.9)

18

0.38

2006年

117.76(48.3)

18.3

0.69

2007年

166(64.02)

22.65

1.29

2008年

185.59(66.78)

28.54(9月底)

1.87

(注:2008年为1-10月份数据)

二、虹梅社区(漕河泾开发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体制机制还不太适应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基本上实行的是管委会运作模式。即使实行公司制的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0年6月,成立了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行使对闵行开发区管理的有关政府职能。而实行公司制运作方式的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对辖区内众多的大院、大所、大集团,由于缺乏政务管理的职能,有时很难进行协调,尤其是涉及到各单位的切身利益时更是如此。尽管区政府与漕河泾开发区联合设立了区区合作综合协调办公室,签定了新一轮区区合作战略联盟协议,建立了区区合作五个工作平台,对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有力推进。但是,区区合作平台建设的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区区合作的模式还需进一步拓展到一些大院大所大集团,使多方的合作建立在更加紧密的基础之上。随着开发区经济体量的增加,加上与其他单位的合作拓展,十分有必要对“开发区建设发展资金”,比如资金的核算、拨付与使用等,进行必要的规范与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二)东区的目前状况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

开发区东区(桂箐路以东区域)的土地资源拥有方大多是一些大院大所大集团,且不少地块属于上海仪电、上海广电集团的老厂房,还有几块“老宅基”。这些地块与中区相比,面貌陈旧,发展缓慢。对于几块老厂房,上海仪电、上海广电集团虽然在进行改造,但在如何发展方面与开发区总体规划存在分歧。作为虹梅社区管理的一块“心病”的“老宅基”,共有三个地块包含五个自然村,分别是罗汉松、乔家塘与高家浜、曹家宅与毛家塘,总占地面积216亩,现有居民约1200多户,户籍人口3200多人。这三块“老宅基”,近几年户数年均增加6%、户籍人数年均增加7%,而且还呈上升趋势。“老宅基”不仅影响开发区的形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许多隐患,如房屋违章搭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消防隐患,再加上外来流动人员多、情况复杂而带来的治安隐患等等。因此,加速东区改造与“二次开发”迫在眉睫。

(三)硬件配套设施成为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

随着漕河泾开发区由生产型工业区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转变,企业及其员工对公共配套设施的需求也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交通出行、车辆停放以及商业设施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发区的研发、设计、运营中心及地区总部的进驻,带来员工结构的重大调整。白领员工的增多,私家车剧增,停车日益成为开发区的一大难题。开发区原先一些楼宇的建造根本没有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地下车库的建造。虽然与有关管理部门协调,在开发区一些小马路辟出了一些临时车位,但远远不能满足员工停车的需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区的企业及员工迫切要求园区配套一些必备的商业设施,如商店、餐馆、咖啡吧、茶室等。道路交通问题也是目前开发区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作为园区交通要道的中环线宜山路口,车辆堵得太厉害,尤其是早晚上下班之时更加突出,向西堵到古美路,向东堵到桂平路。中环线的建造,使田林路成为断头路,使开发区车辆出行的通道又减少一个。随着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加快推进,开发区的车流、物流、人流越来越多,不解决好交通问题,不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企业总部、留驻人才,可能只是一句空话。要从改善开发区投资环境的高度,高度重视开发区周边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

(四)各项配套政策等软环境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行后,漕河泾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已经不明显,政策的扶持力度也明显小于浦东新区,地方政策执行过程的灵活性与周边区县也有差距。作为张江高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漕河泾开发区,本应适用张江的优惠政策,可目前很多张江的政策却不能享受。

政府与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具体的政府部门或具体的政策很难找到服务对象,或者对少数企业形成政策扶持与服务工作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企业对政府颁布的政策的知晓面也比较小,虽然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公开信息,但效果不明显。政府的服务与宣传还需加大力度。

人才是开发区发展、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留住人才,为他们发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对于开发区的人力资源现状,我们社区(开发区)掌握的还不多。当前,开发区的人才最迫切的服务包括人才引进与落户、居住证办理以及子女就学等,这些特殊需求需要区各职能部门共同解决。

三、提高虹梅社区(漕河泾开发区)对徐汇贡献度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区区合作深入推进开发区建设与发展

深化与开发区总公司的合作。2006年区政府与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签订新一轮战略联盟合作协议以来,区区合作成效明显。2009年是第四个年头,按照惯例,考虑到目前的工作实际,有必要续签新的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将合作的内容、项目、机制等进一步深化、细化,比如,建立开发区统计站(徐汇部分)数据统一协调的合作机制,建立完善开发区建设发展资金的核拨、预算、使用与管理的制度,研究向开发区招商中心派驻招商代表或合署办公,等等。

拓展“1+X”区区合作模式。目前,区政府除与开发区总公司合作外,还先后与市质检院、上海普天、仪电控股集团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建议将这种“1+X”区区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广到上海广电集团和上海航天局。航天几个院所最近2-3年将先后搬离开发区,这些空间如何开发利用,对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建议邀请仪电控股、上广电集团、上海普天、上海航天等单位派员列席参加综协办相关会议,共同围绕建设开发区、维系开发区、服务开发区,加强商议沟通,协调分歧,促进发展。

大力加强区区合作平台建设。按照区政府与开发区总公司签订的区区合作战略联盟协议要求,成立的合作招商互动平台、环境质量管理平台、综合治理工作平台、公共卫生服务平台、消防安监共管平台等五个平台,对整合资源,推进区区合作,促进开发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区里部分平台单位足够重视起来,共同融入到开发区的服务中来。同时建议成立第六个平台——区区合作人才发展平台,以进一步推进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

(二)整合各方力量,通过合作共赢不断提高开发区的综合实力

大力推进“老宅基”改造。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仪电控股(集团)公司的合作,加强与区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居民动迁工作方案与开发区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多方联动,加快东区几块“老宅基”动迁改造,使东区在形态、产业方面有明显改观,同时也为开发区增添新的发展极。

加强与仪电合作改造旧厂房。按照“1+X”合作协议,加强与仪电控股、上海广电集团的合作,进行必要的产业业态的引导与控制,使旧厂房改造规划与整个漕河泾开发区功能相符。在已完成的怡虹科技园、越界创意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仪电Intown项目、仪电二号地块、三号地块与一号地块项目改建,通过“二次开发”使老厂房焕发出新的生机。

打造专业楼宇,着力建设园区。与区经委联手,加强与开发区招商中心合作,继续推进“宝石园、莲花、腾业、宏业、恒业和思科大楼”等“一园五楼”约20万平方米的现代服务业楼宇建设。加强与百联集团上海现代物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现代物流大厦”专业楼宇;与携房公司合作,建设“INTOWN园区”;与上广电合作,建设“越界创意园区”等。通过专业楼宇与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开发区范围内企业属地率与产业集聚度。

(三)完善配套设施,通过硬件改善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的吸引力

大力完善路网改善出行难。开发区的进出要道,东西方向主要是宜山路、漕宝路,南北方向主要是桂林路、中环线,这几条路在交通高峰期间都堵塞的很厉害,影响出行。为此,建议尽快打通几条断头路,如通过隧道或立交恢复田林路的贯通,向西打通钦州北路,向北打通虹漕路,使开发区的路网活起来,以改善目前的封闭状况。

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停车位。对于东区,可结合旧厂房改造、老宅基动迁改造,扩建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库;对于西区,在建设时,就要把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库纳入规划;对于中区,在挖潜上下工夫,加强小马路临时停车位的管理,同时采取措施将部分车辆引导到附近停车场。

主动回应呼声增建配套设施。转型后的漕河泾开发区,也应与时俱进,在推进园区楼宇建设的同时,将部分必备的商业配套设施纳入规划,以满足企业、员工日益增长的需求。东区旧厂房改造时已考虑了员工在这方面的需求。现在重点是做好西区的配套,因为作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企业与员工对配套设施的要求可能更强烈。

(四)加大服务力度,通过软件提升来提高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

积极争取张江高新区政策在漕开发的适用。漕河泾开发区作为张江高新区的一个园区,其政策适用理应一视同仁。一方面,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要积极向有关方面据理力争;另一方面,区政府也要主动与市有关方面沟通联系,争取张江高新区有关政策延伸到漕河泾园,改变“两税合一”后漕河泾开发区所丧失的政策优势。目前“大张江”资金政策在漕开发的应用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改进政府管理流程,加强政府的基础性服务。提高政府的服务性职能是完善企业服务工作的重点,在政策制订、执行过程中将企业定位为服务对象,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与执行的效率。研究改进政府管理流程,下放部分辅助性事权。将区政府在开发区内的专项资金、产业政策、重点企业引进、人才服务的预审核(或初审核)等下放到综协办,加强综协办的管理力量,更好的为开发区内企业提供贴身服务。加大开发区内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今日虹梅》、《今日漕河泾》等宣传媒体与网络,在开发区内积极开展生动有效的政策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定期的专项培训,让企业充分了解国家、上海市及徐汇区在推进产业、扶持企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尽可能扩大政策的知晓面与影响力。

建立区区合作人才发展平台。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理清开发区人才状况,为其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可像区区合作的其他五个平台一样,组建由虹梅街道、上海市人才交流中心漕河泾分中心、开发区企业协会、区人事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区科委、区经委、区外经委、区工商联等参加的区区合作人才发展平台。主要职责任务是调查开发区人力资源现状;做好开发区人才队伍(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公司高管等)的跟踪、培养与服务;为开发区人才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人才引进、落户、档案存放、居住证办理、子女就学、就医等)。

(虹梅街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