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资料中心 > 调研文集

关于本区创新驱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日期: 2012-01-30

 

关于本区创新驱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

调查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1年度工作安排,8月以来,吕玉龙、汪其才两位副主任牵头,财经工委会同教科文卫工委,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本区创新驱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期间,先后听取了区域内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以及区科委、发改委、商务委、财政局、税务分局、工商分局等职能部门的情况汇报,并与区人大代表座谈交流。现将调查情况及相关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评价

近年来,区政府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理念突破,政策聚焦,服务创新,能级提升,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3+X”重点领域发展态势良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接重点战略,凸显区域优势,实行政策聚焦

区政府在确保“十一五”期间“45667”科技投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对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两个意见”的战略部署和九个重点领域的战略布局,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明确“3+X”重点发展领域,及时出台本区的实施意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并于“十二五”开局年对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进行梳理整合,进一步明确产业导向,鼓励自主创新,强化政策聚焦。

(二)拓展理念思路,创新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区政府明确从区属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的发展理念,积极利用区域内“四大”资源集中的优势,深化“四入五联”工作机制,加强与漕开发的区区合作,拓展与科研院所的交流互通,促进合作共赢。重视区域软环境建设,通过整合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窗口功能、打造政策性融资平台、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落实及辅导企业享受财税优惠政策、提供专业人才培训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提供较为全面的公共服务。调研座谈中企业和人大代表普遍谈到徐汇区产业政策比较完备,政府服务比较主动细致,投资创业环境总体较好。

(三)整合区域资源,扶持项目实施,提升产业能级

区政府重视载体建设,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重点依托漕开发,积极培育枫林等特色板块,加快园区建设,鼓励和扶持高端、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联手合力,逐项攻关,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及市重大专项提供政策服务和支持,帮助企业提升能级。调研座谈中企业和人大代表谈到,我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配套行业比较齐全,尤其是漕开发地区,已经集聚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且颇具特色和竞争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较为成功。

二、调研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区内企业能级相对有限,申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难度较大

调研中有企业谈到,现在国家比较重视发挥地方和区域的作用,部分重大科技项目由行业条线申报转为地方条线申报。然而与央企等特大型国企相比,区内高新技术产业行业分布仍相对分散,企业能级也相对较弱,仅以单个企业为个体申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难度较大。

(二)国内市场成熟度相对较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利用不足

调研中有单位谈到,企业相当一部分研发成果流向海外市场,在拓展国内市场业务时遇到一些困难。如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高科技企业研发成本较高,有时难以与低成本企业竞争;环保领域外省市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企业好的技术和产品难以介入;部分科研院所有研究成果,相关企业也有需求,但产学研对接渠道不够通畅,对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直接拉动作用不明显。

(三)人才等配套政策不够健全,政府服务平台功能有待深化

调研中企业普遍谈到,政府扶持企业不仅仅是直接的资金扶持,更有公共平台的建设和市场环境的营造,这方面区政府还大有可为。如区域内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众多,但力量整合、中介联盟方面尚有不足,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落户后实质性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产业政策较为复杂,宣传培训力度还需加强,有时具体操作仍有难度;政府的项目支持比较偏重于前端(研发),后端(市场化)稍嫌薄弱;上海居住成本较高,研发人才有流向二三线城市的趋势,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人才等配套政策尚需进一步健全。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产业政策配套细则,以实践为标准,提高执行效力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好调整后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的宣传、培训和分类指导工作,多方听取意见,以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便于实际操作为原则,适时进行修正完善。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和企事业单位,送政策、送服务,更加注重项目的后续跟进和落地实施,切实提高政策的执行力。深入研究保障性住房及人才政策,对不同类型、阶段的人才适当考虑分层次的激励方式和保障措施,努力营造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人才环境。

(二)深化四大资源合作机制,以产业为纽带,促进优势集群

继续深化与区域内“四大”资源的沟通联系,拓展合作方式,创新合作机制,推动项目的实质性运作。把握大张江战略机遇,积极争取政策,充分发挥“漕河泾园”、“徐汇园”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聚焦重点,鼓励优势产业集聚集群,推动形成产业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国家、市重大专项,提升区域产业能级。加强规划研究,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载体资源,同时坚持有进有退,对不符合产业导向、不适合区域发展的行业和单位实施必要的产业转移。

(三)强化政府服务平台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实现功能延伸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借助科技中介组织的力量,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着力为区域内企事业单位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市场化的合作联盟渠道、适用的学习培训机会以及必要的市场拓展协助,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正确处理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关系,以市场为载体,项目为抓手,人才为要素,引导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环境,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节能环保、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四)规范政策资金评价体系,以绩效为准绳,确保务实有效

完善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跟踪监督、绩效考核制度。对于科技投入的贡献度要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处理好引进增量与做大存量、重点倾斜与面上兼顾、发挥优势与挖掘潜力等方面的关系,逐项跟踪考核投入绩效,并建立必要的退出机制,确保财政投入的务实、有效。深入研究引导基金的运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发挥好其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创新能级提升等方面的作用。

 

课题调研组成员:吕玉龙  达孺牛 周婷婷  方建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