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资料中心 > 调研文集

徐汇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 2012-09-12

徐汇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安排,以及市人大财经委关于开展上下联动调研的工作要求,自今年2月份以来,在李关德、杨逢珉、吕玉龙等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财经工委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通过听取部门汇报、走访企业、走访代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一系列调研。现将调研结果及相关建议报告如下:

一、徐汇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及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情况

“十一五”期间,徐汇区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二、三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2011年三产实现增加值784.77亿元,占全区增加值比重为82.0%,在不断提高三产比重的同时,二、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优化成为重点。二是现代服务业高速增长,产业主导作用显现。2011年现代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45.29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税收101.21亿元,同比增长22.3%,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9.9%,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64.7%,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信息、专业、科技研发、金融等服务业重点行业增长迅速,营业收入占比达到91.0%,实现税收92.5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税收总额的91.4%。

“十二五”期间,徐汇区将以发展服务经济为主导,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实践社会管理创新,持续健全城区服务功能,力争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与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为更好推进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和上海市关于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关精神,结合徐汇区实际,我区制定了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方案,并经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将徐汇区全区范围列入首批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

试点工作目标是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服务经济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4%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左右;实现营业收入1800亿元,年均增长14%。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是重点推进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文化创意和旅游会展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重点发展区域是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徐汇部分(以下简称“漕开发地区”)、徐汇滨江地区和徐家汇地区。

二、徐汇区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1、服务业发展的速度有所放缓。受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自身基数增大的影响,近两年我区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的迹象有所显现,各行业由全面增长转为结构分化。近几年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年增幅基本上稳定在14%左右,低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前年增幅20%以上的水平,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仍然保持较快速度的发展,但金融服务业下降趋势明显,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则尚未在体机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

2、服务业的品牌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各行业中,龙头企业、知名品牌还不够多,且部分中小企业自律和诚信意识不强,服务品牌的培育和塑造仍需时日。企业与企业之间普遍处于单兵作战,抑或是互相竞争状态,未能形成上下游业务衔接和行业集聚效应,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和发散效应还不够明显。

3、服务业的行业结构不够均衡。资源配置向某些行业集聚,一些明显有市场需求的行业却因为各类障碍难以得到发展,服务业的行业结构、人才结构与需求结构在部分环节上仍存在脱节现象。受动迁难以及房产市场调控等影响,近几年区域内高端商务楼宇载体资源供应量不足,客观上也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近一步集聚发展。

4、政府管理服务措施缺乏一致性与连续性。政府原有的行业管理手段在促进服务业发展时有些相对滞后,财政扶持手段仍较为单一且企求短期效应,政府内部的建设、招商等部门缺乏前后衔接和合作的机制,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缺乏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管理盲区与过度管制并存,楼宇企业属地率不高。

5、人才政策优势不足。近几年上海人力成本明显上升,企业负担增加,且户籍政策、保障房政策等仍然跟不上企业和人才的需求,政府的人才政策也往往只针对高端人才,对中端技术型人才的扶持力度不大,从而导致和江浙等邻近省份相比,上海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有所削弱,服务化的高端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人才匮乏的瓶颈。

三、下阶段的措施和设想

下阶段,徐汇区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推进“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为方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新需求引领和新技术应用为重点,创新引领,改革突破,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业规律性认识,不断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徐汇区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工作中,将坚持“五个原则”,即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原则,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原则,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原则,市场主体、政府引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按照“扩大规模、提升能级、融合创新、塑造亮点、培育品牌”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确立和巩固现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一)主要目标(2012-2013年)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到2013年底,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3%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左右;实现营业收入1400亿元,年均增长14%。

2、重点领域快速发展。力争到2013年底,现代服务业主要行业中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37亿元,年均增长12%;金融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20亿元,年均增长15%;专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00亿元,年均增长15;科技研发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9亿元,年均增长12%;文化创意和旅游会展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5亿元,年均增长12%。

3、重点区域能级提升。力争到2013年,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实现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350亿元,实现年均15%增长;滨江地区基本完成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推进西岸传媒港、民航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徐家汇地区完成徐家汇中心、西亚宾馆改造等项目前期规划论证,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二)主要举措

1、围绕重点区域加强载体空间建设以形态促功能,以形态促环境,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态势。深化区政府与漕河泾开发区的“区区合作”模式,并将其延伸至仪电、普天、航天等园区建设方面,加快开发区由园区形态向楼宇集群转变,协调推进漕开发地区“东、中、西”三区联动的内涵式发展,寻求土地利用效率的突破,提高土地空间集约利用水平。利用徐汇滨江地区土地成片收储的优势,有序推进土地的出让,尝试推进滨江地区带地下工程、带方案、带产业功能等的土地出让模式,加强产业与规划的良好对接,形成单元式成片开发格局,通过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以及地上、地下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和综合利用,提高建设效率和环境品质。加快推进徐家汇中心项目建设,尽快启动,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加强对徐家汇商圈的改造,推动商旅文联动的特色,实施西亚宾馆(汇联)地块、煤科院地块、华山路沿线的改造。推进商旅文的多元融合,推进电影博物馆、徐家汇源、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

2、围绕体制机制突破关键环节领域。推动金融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全力推进中小企业上市,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集合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的试点工作,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工作,推动社会担保机构的引进和建立,积极深化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政策性融资平台与内外资股权投资机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与再担保公司等机构合作的“投贷保联盟”建设,形成“多方参与、信息分享、投贷联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格局,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制定区域性的人才政策。按照紧缺人才的标准,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人才、高端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在住房、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提供保障。加大领军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针对不同服务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的特点,制定分类开发计划,在现代服务业各领域引进培养一批管理精英、技术精英、学科带头人、营销大师等。设立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奖励。鼓励企业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品牌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产品,提升综合竞争力,创建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动平台,加强服务业品牌保护力度,发挥政府采购引导作用和政府创新资金的杠杆作用。

3、围绕特色领域形成突出产业优势。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的联动效应,促进服务经济高端化,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增强高技术对服务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形成区域经济独特优势。以技术、人才、资本和市场优势为依托,以聚焦领域、优化布局、培育企业为重点,以加快标准制订、推动应用示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形成技术先进、内容丰富的高技术服务业示范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政策支持,鼓励由企业主导,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或联合攻关,推进产学研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抓好各项战略合作协议的项目落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形成从芯片的研发及相关产业到行业应用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从医药研发及临床到销售的生物医药产业等的集群发展,并推动相应环境建设。加快徐汇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公共信息发布、交流服务平台,吸引有关服务机构集聚。积极推进加速器建设,提高园区载体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服务效能。加大一百个创新示范企业和一百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新双百”工程实施力度,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形成以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为骨干的科技企业群体。

4、围绕示范项目形成引领带动效应。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滚动发展”的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本区重点项目,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储备库。进一步加大区财政专项资金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并根据现代服务业项目特点,对扶持标准进行突破。对于以人力成本为主要成本的服务业企业,在项目资金使用范围的考核中降低固定资产的投入比例,提高人力成本的比例,鼓励服务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优质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上海市的相关资金支持。

四、相关建议

(一)对区政府的建议

1、细化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对于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要细化各行业发展推进方案,分别确立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在总体政策措施的框架基础上,研究制订分门别类、更具针对性的分行业、分阶段扶持政策。整合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区域综合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区和街镇两级力量,做好招商引资、留商发展工作,同时注重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服务能级,提高企业属地化管理。

2、加强统筹协调,形成联动的工作机制。

强化区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将土地出让与产业规划有机结合,在徐家汇地区、滨江地区等重点区域,各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全程服务,为楼宇经济发展持续提供优质的载体资源,吸引总部经济集聚持续深化“四入五联”工作格局,深化与央企等“四大”资源的战略合作、联动发展。积极发挥区属国企的力量,鼓励和扶持其参与区重大项目建设,更好地发挥国资的引领导向作用。

3、创新服务方式,提升企业内生发展动力。

创新政府服务经济的方式方法,着力于优化软环境建设,帮助企业增强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强化部门联动,优化行政流程,构建包括就业、人才、住房保障等配套领域在内的全方位的政策服务体系,为企业和领军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积极发展金融、信息、专业等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商务服务业,优化区域综合商务环境。完善信息交流平台,推动服务业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创造条件,鼓励项目对接,扶持合作共赢。

4、完善评估考核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突破传统模式束缚,完善经济信息的采集和统计职能,为政府决策和评估提供更为完整有效的信息参考。加强对财政资金的跟踪问效,以行业为依托,细化分解各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鼓励管理服务创新,并逐步探索实施部门自评、企业评价、政府审计、中介评估相结合的评估考核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更为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政策实施效果和财政资金投入绩效,并及时予以修正完善,使政府的政策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更利于促进发展,更具科学性和绩效性。

(二)对市级层面的建议

    1、对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更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政策。例如对文化产业适当放宽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对航空航天管理实行改革试点、支持和推进上海枫林生命科学联盟建设等,促进高端产业的迅速发展。

    2、完善人才政策,对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中、高端人才,适当放宽户籍准入限制,或在评分时给予加分奖励,促进人才的引进。

    3、调整土地收入市区两级分配机制,考虑区县政府土地收储成本高昂的实际情况,对纳入综合改革试点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区域,参照享受旧区改造的土地零收益政策,从而推动土地出让和载体建设进度加快。

    4、加大金融创新探索力度。鼓励建立政策性、专业性中小银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加大OTC、新三板等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力度;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参照银行金融机构的财税政策,扶持做大做强。

    5、优化财税政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在“营改增”、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中,适当考虑人力成本占比较高企业的抵扣问题;财政扶持资金的拨付标准中适当考虑轻资产、高技术型企业中固定资产比重较低的现实,准予放宽和调整;政府采购加大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倾斜力度;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合理降低收费;各服务平台增强合力,面上推进,促进“软环境”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