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 2012-11-15
关于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工作情况的
调研报告
教育是民生之基,兴国之本。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关注我区教育事业发展,把对教育工作的监督作为重点工作之一。2007年至今,区人大常委会对我区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等工作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今年来,根据市人大要求和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其才率教科文卫工委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化专题调研,课题组先后与相关部门、部分学校校长、街镇分管领导进行座谈、实地查看了7所学校,深入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徐汇区现有初级中学30所(含完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44所(含特殊学校),在校学生5.66万人。全区实现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对残障儿童教育“零拒绝”,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纳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一)提供有力保障,助推区域内教育加速均衡
1、规划先行,引领发展。围绕徐汇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我区先后制订了徐汇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多项义务教育和教育发展规划、发展计划。通过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构建了徐汇教育两大体系的发展框架,使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环环相扣,操作层层推进,实现了徐汇教育的持续发展。
2、明确职责、推动发展。确立区政府对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明确区教育局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实施统筹管理。区政府各职能部门每年制定落实教育发展的“目标责任书”,区发改委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编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区财政局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强化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区建交委、规土局、房管局等部门重点落实各类学校的合理配置,新建、改建、扩建工作;区人保局加强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教师的引进、培养和选拔工作;科委、卫生局、体育局、文化局等部门共同推进科教、医教、体教和文教结合工作。全区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
3、财政投入,保障发展。重视并保障教育投入增长,2009-2011年我区安排教育事业经费分别为“120,822.9万元、136,711.12万元、149,618.85万元”,每年增幅分别为“7.18%、13.15%、9.44%”,教育事业经费的增幅均高于当年度同期区级财政经常性收入6.37%、12.78%、7.5%增幅,有效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这几年,我区结合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对华育中学、世外中学、爱菊小学、逸夫小学和西南位育中学等民办中小学校进行了校舍改造和设备更新,投入资金约20831.5万元。
(二)加大统筹力度,确保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1、统筹布局,逐步实现教育配置与地区发展相平衡。上世纪90年代,为破解区域面积扩大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发展瓶颈等因素造成的教育资源问题,我区实施了教育“重心南移”的战略部署。启动“长桥教育工程”,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建、并、扩、撤、迁等方式调整布局,将一些大校、名校(如位育中学等)搬迁至南部地区,改变了区域南部和北部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配套建设项目26个,新建南模中学、中国中学、世外中学、华泾小学,改建徐汇中学、市四中学等,新增学校占地面积28万4千平方米,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3万4千多平方米,使全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形成南北教育资源总量、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和优质学校分布与学龄人口数量、分布及教育需求基本相符。
2、建峰填谷,不断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同步发展。不断优化办学格局,探索形成了“校本自主、多元互动、示范带动、合作联动”的学校发展模式,为各级各类学校争创一流创造条件。依托现有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引进、委托管理模式,提升相对薄弱学校的水平和质量,使周边学生普遍获益。如引进上师大附中、上海市实验学校管理龙华中学、梅三小学,形成上师大附属龙华中学、上海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利用徐教院的教育资源优势,将长桥小学改建为徐教院附小。通过校际联动、示范带动模式,发挥示范性学校的辐射作用,携手更多普通学校同步发展。如3所区内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带动3所普通初中协同发展,促进薄弱学校不断提升底线,使学生普遍得到优质教育,促进学校间的均衡发展。
(三)创新内涵发展,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均衡
1、推进课程改革。“聚焦课改、决战课堂”,推进区域性课程和教学改革,形成以校为本的新课程实施和减负增效策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和“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提升办学水平,通过成功学校带动周边学校,让更多学校和更多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数量,实现教育软实力逐步均衡。
2、创新评价体系。改变传统评价学校方式,突出“各级各类、争创一流”的理念,从评价制度上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协调发展,使各类学校都有争创本类学校一流的动力和目标,营造各类学校竞争向上的氛围。如一个公建配套学校,也能够连续多年获得绩效考核综合优秀,这样大大调动学校教职工的信心和积极性,鼓励优秀教师向普通学校流动。目前,区域内南北学校的教育发展质量不相上下,南弱北强的差异状况得到不断改变,形成的教育品牌整体效应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
二、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教科文卫工委在调研后发现,我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面临新的挑战,优质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品质、多样化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人口出生高峰与非户籍学生增加的叠加影响带来了教育资源不足的新压力,义务教育还存在少数薄弱学校,“择校”现象没有根除,保障义务教育充分、公平、优质的任务依然艰巨。
1、我区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待扎实推进。虽然区政府不断促进教育资源统筹安排和均衡配置,但调研中发现基础教育各阶段发展不均衡、各街镇学校布局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学校之间在教学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质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少数薄弱学校,“择校”现象短期内很难根除。随着我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新的人口流动将对教育资源提出新的要求,再加上非户藉人口逐年增加、人口出生小高峰已经带来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并且即将延伸到义务教育各阶段,未来教育资源的配置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学业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普及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待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在我区虽然已被普遍接受,区域内学校都普遍开设了特色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特别是现行教育考试制度下),基础教育重视学业知识,轻视全面发展,忽视特长发展的现象仍然比较明显,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特色教育还不完善,学校“同质化”的状况依然存在,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都有待进一步挖掘。
3、教师队伍的层次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区教育师资力量总体良好,人才储备也有一定优势,多年来已形成多层次评选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机制。但同时,我区在全国和上海有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够,为教育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成长与发展的平台,为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和事业的机会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在教育人才培养的机制上还不够灵活,对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关注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建议
(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提高每一所学校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联动发展”推进计划》,深化示范性高中对普通初中的示范带动模式,总结委托管理和品牌引进(输出)经验,探索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联动发展模式,鼓励校际合作;加强学校办学效能评价,鼓励与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二)关注过程,保障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继续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公办学校免费就读工作;关注困难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完善救助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奖学和助学体系;关注学习困难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和辅导;关注资优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激发资优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
(三)深化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推进学校内涵发展。鼓励校本化实施基础型课程,加强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建设,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兴趣发展需求;将校本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特色与课程相融、项目与内涵共生的“一校一品”建设;加强和改进体育、艺术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两项运动技能或艺术特长,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实施“增效减负”行动计划,研究学生认知发展和课堂教学规律,改进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效能和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内涵发展。
(四)多措并举,加强各层次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一是强化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学历提高、短期培训、跨校进修、跟班学习,案例讨论等形式,高水平、高标准、强内涵、严规范,提高教师的水平与能力。二是通过建立特色、创造品牌、开发项目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教师发展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多机会,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构筑更完善,更流畅的资源共享、水平共同提高机制,发挥已有的名师工作室、教学指导团、科学基地等引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更多教师成长。四是走出去、请进来,加大教育交流和合作力度,为教师成长提供更多交流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五是健全教师培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教师人才梯队“金字塔”。
(五)高度重视人口发展研究,科学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结合区域整体发展布局,对教育发展的规划要有前瞻性,特别是要重视人口发展的研究。一方面要满足本区户籍居民的教育需要,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导入人口的教育需求。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研判,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在保障机会公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过程公平,努力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择校”问题,逐步形成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适应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