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区金融服务业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日期: 2013-12-10
关于本区金融服务业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徐汇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一、调研背景
金融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繁荣与否直接关乎区域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金融服务业的辐射效应将会极大地带动各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表现在拓宽融资渠道、推动企业上市、推动银政合作、鼓励金融创新等方面。因此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态势对本区未来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年,为更好地了解本区金融服务业发展状况,了解“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相关政策的运行、实施情况,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听取区金融办情况汇报,以及本区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拟上市企业、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促进政府部门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业发展。
二、基本情况
在《徐汇区金融业“十二五”规划》和《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意见》等金融服务业政策的推动下,我区坚持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旨,以“产业金融”、“科技金融”为主线,一手抓金融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机构,提升产业能级;一手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创新融资联动机制,确保政策取得预期效益。主要表现为:
(一)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企业上市。“十二五”以来,小贷、担保机构共获得2800万元的补贴资金,2012年政策性融资规模超过19亿元,累计补贴区内企业用于股改、中介咨询等上市和挂牌交易费用近2000万元。截至目前,已有32家企业上市或挂牌交易,上影、锦和等4家企业已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材料,另有多家企业已在上海证监局辅导备案,积极筹划上市挂牌。
(二)机构羽翼渐丰,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区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含营业网点)近600家,其中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等各类新型金融机构约200家。2013年上半年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第三方支付等的税收增长均超过50%,金融产业对证券的税收依赖度有所降低,结构更趋合理。
(三)突出科技金融,形成产业集聚。我区较早设立了科技引导基金,引导规模近6亿元,参与发起风险投资基金16个,总规模超过50亿元。全区146家股权投资机构中,有46家集聚在漕河泾开发区内。除了很好地服务了园区内众多的科技企业,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各类金融方案外,对于吸引更多科技企业落户也有纽带作用,为园区整体的调结构、升能级带来了积极效应。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目前银行的征信系统不够完善,小贷公司与银行间缺乏有效沟通,小贷公司,特别是非优质的小贷公司在开展业务时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在提高了放贷单位风险的同时,也为部分企业的融资再发展筑起了一道屏障。
二是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金融坏账的出现,银行、小贷公司的权益日益受到威胁,同时小贷公司又面临法律地位不明晰、银行严格控制融资规模的境况,对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是在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扶持和融资渠道方面,还有不少政策壁垒。银行的融资体系和融资能力尚不能覆盖当前大量的资金需求,企业发展困境亟待缓解。
四是面对电子商务的激烈竞争,传统商业模式正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创新商业模式、集聚现金流、聚拢人气对现代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四、政策建议
一是政府、法院、银行、小贷公司要加强合作。通过联席会议等机制,搭建沟通平台,完善征信系统,及时共享各方信息,共同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二是由区金融办牵头,成立区级层面的资产清算公司,规范融资审批流程,合法合规地清算不良资产,释放放贷单位压力,从而既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也提高资金的周转性、安全性。同时要尽快修订企业破产流程,更改目前对破产企业征税的规定,使破产流程得以继续,放贷企业能安全回笼资金。
三是恢复实业公司的担保权利,并对小贷公司等类金融机构给予贷款风险金补贴,增强其对中小微企业的担保力度,促进企业的双边互赢。
四是加大传统商业的创新力度,拓宽同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在规避、抵御风险的同时,促进传统商业的转型升级、健康发展。金融机构也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特定的合作策略,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五是同市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建章立制,加大对进项税抵扣范围、资产清算制度、类金融机构法律地位等方面内容的调查研究,尽快出台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打造金融领域和谐市场氛围,引导各产业协同发展,增加区域经济活力。
六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都要紧密关注、着力研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相关政策信息,及时为自身的发展规划蓝图。政府要以海纳百川、胸怀大志的气度,为区域企业谋划广阔的发展平台,以提供优良的政策服务、营造风险可控的市场环境为己任,为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课题组成员:李关德、樊芸、王建平、宋志青、周婷婷、赵斌韵 执笔:赵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