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日期: 2013-12-10
关于促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徐汇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文化产业是代表全球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这一朝阳产业,是徐汇区贯彻科学发展要求、优化投资和生活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了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为“十二五”期间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化建设和繁荣献计出力,教科文卫工委率工委委员及有关方面专家,对徐汇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解决难题的对策进行调研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规划高起点、开发高品质、功能高融合”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以徐汇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为依托,以整合优质文化资源为途径,以引进和打造文化产业精品为抓手,使文化产业在规模、结构、特色和支撑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如:以“东方梦工厂”为旗舰,全面启动了“西岸传媒港”建设;“当代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今年内即将开馆;以引入TVB、湖南卫视、时代华纳等著名传媒、演艺娱乐、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商旅文一体化的高端影视制作和现代传媒产业集聚带正在徐汇滨江开发区逐步形成,未来徐汇将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传媒区、国际一流的商务商贸区、充满活力的滨水城区。近三年,我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稳步增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显现。文化创意产业2012年实现总产出669.5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增加值149.4亿元,同比增长13.9%;2013年1-6月实现总产出373.8亿元,同比增长21.9%,实现增加值76.32亿元,同比增长18.8%(按可比价格计算)。2013年上半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5.1%,比2012年末提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按照目前趋势,2014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有望达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16%的预期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面临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制约发展的因素。
1、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未形成有效互动。徐汇区域内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仅处在浅层次利用阶段,缺乏深度挖掘,文化产业主题化、特色化不够突出,竞争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商旅文融合发展的推进力度不够。与淮海路东端、南京西路、外滩沿线时尚、高端的商务商业中心相比,徐家汇在时尚性、国际性和影响力方面均有下降。
2、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市场发育不够成熟。政府工作机制还未理顺,文化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工作职能划分尚未清晰,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未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合力;产业链融合互动不足,上下游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产业链式发展,不能有效形成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消费循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间层,如行业协会、民间机构建设等还存在缺失,在产业发展信息交流、市场咨询等辅助性服务方面存在不足。
3、文化人才相对缺乏,自主创新态势尚未形成。文化产业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能级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后备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从结构看,文化经纪人等人才比较紧缺;从能级看,缺少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区域文化资源多集中在政府手中,但是政府商业运作能力有限,无法有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取得更大突破。此外,我区创意教育支持体系欠缺、创意支援力量培育不足,全面自主创新的态势尚未形成。
4、配套政策有待细化,发展环境有待完善。在专项优惠政策方面,对文化企业来说,贷款贴息、房租补贴、税收优惠是最直接有效扶持,但目前针对文化企业的贷款贴息力度较小,某些地区房租负担较重,税率征收标准偏高,税负较重;在投融资方面,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文化资金扶持投入力度不足,尤其是企业项目前期研发及后期市场开拓等方面。此外,由于文化创意项目回报期长、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大,文化创意企业不但从银行贷款难,在资本市场融资也受限,导致文化产业与资本脱节现象严重。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第三方认定和评估尚未形成有效机制,造成无形资产无法有效作价,加上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较弱,特别是处罚保护力度不到位,影响了文化企业对数字出版物等比较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市场进行开拓的信心,不利于产业的长效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结合区位优势,培育亮点,创新品牌。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我区人文历史进行深入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区、街、镇联动,织就我区文化产业的网络。
1、加快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区域内的漕河泾开发区和大院、大所、大校等平台,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相关科技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及要素互动衔接、协同创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科技创新,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扶持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工业、服务业产品的文化含量。 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数字文化产品等各类新型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文化科技创新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文化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2、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公共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不断丰富具有徐汇区域特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样式,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功能配置,提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全面发展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不断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3、商旅文结合推进,以商旅等形式体现文化产业内涵发展。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商圈企业发展定位以及居民消费需求,会同文化、旅游、商圈企业等单位,共同探索完善徐家汇商旅文结合发展方案,增强文化、旅游、休闲、商贸等产业之间的互补、联动效应。要梳理现有商旅文活动项目,整合活动资源,以文化展示为根基,与历史风貌相结合,开展徐汇特色品牌推广活动,并在旅游发展中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拓展好上下游的餐饮、住宿、购物等行业,使游客“想看、堪看、可看、便看”。此外,要充分利用上海电影广场、上海大舞台等市级传媒演出场所的作用,积极发展电影制作、演艺演出、广告会展、文化经济等文化创意产业业态,推进演艺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发展。
(二)引进和培育文化精英,以人才机制保障文化产业发展。从执业主体地位、人才引进、项目引进、资金扶持、奖惩激励等方面建立机制和政策。一是要培养本土文化产业人才。充分发挥我区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院校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二是要吸引高水平文化产业人才。结合我区文化产业的特点,积极推进文化领域人才创新机制,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体系,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出台文化产业扶植政策,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提供政策保障。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项目审批、立项、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与市文化产业协会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市扶持资金,加快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提升文化产业在我区经济中的份额。
(三)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多渠道解决文化产业投融资难题。加快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机制,鼓励文化企业创业投资、风险投资。鼓励、引导非公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支持民间相关文化产业基金会的设立,为具有潜力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和具有创新点子的个人提供发展资金。借助信贷、参股、合作合资、联动资金配套等方式,实现针对性更强的投融资和产权多元化。强化文化资本概念,努力挖掘、培育、转化文化资本。积极促成优质文化项目进入文化产权市场进行融资,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课题组成员:汪其才、肖萍、周德明、沈明达、钱华飞、惠雅芳、沈维佳 执笔:沈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