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阶段性调研报告
日期: 2013-12-10
徐汇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阶段性调研报告
徐汇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始终重点关注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跟踪监督,通过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医改工作报告、组织代表视察、召开多层面座谈会等方式开展深入调研,推动政府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一、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区按照中央和上海市的部署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加强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方面积极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果。
1、加强领导,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区政府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统抓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工作,由卫生局、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探索建立条块联动机制,共同协调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问题。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1个街道(镇)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2—3个居委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划布局。目前我区共有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行“先看病,后付费”流程,并开设周六上午门诊,实行全年无休补液服务。
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模式,并加紧
2、有序推进,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2010年公共卫生大楼正式启用,9家区级公共卫生机构入驻。徐汇区南部医疗中心年底前将开工建设,“十二五”期末将全面启用,南部地区居民“看病难”问题将得到缓解。全区设立了贫困精神病人住院帮困基金、贫困无业精神病人免费服药基金、结核病艾滋病治疗减免基金。重点慢性病的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2011年成功创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加强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开展特殊人群的心理干预工作。全区户籍人口期望寿命达84.5岁,婴儿死亡率1.47%,孕产妇死亡率5.72/10万,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3、先行先试,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制定《徐汇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自2011年2月1日本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始配置688种基本药物以来,我区基本药物制度已全面落实。此外,几十种非基本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尽力减少因基本药品而引发医患矛盾,维护医改大局稳定。
4、重视人才,加快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制定和实施《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奖励办法》,建立了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机制。实施“徐汇区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选拔108名青年人才列入培养对象,每人给予5万元的资助,通过3年导师制培养,使他们逐步成为卫生系统的青年骨干人才。另有9人入选上海市青年医师资助计划。实施“海外培训计划”,选派40名基层一线的全科医生赴澳大利亚、台湾进行培训,拓展视野,提升能力。2012年,徐培成科研项目《儿童口腔保健和牙病防治》荣获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徐汇区中心医院、上海汇中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CD4细胞玻片计数检测及应用》荣获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徐汇区中心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专科、大华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等重点、特色专科保持业内领先。
5、转换机制,推动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为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打破“以药养医”现象,区政府改革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全面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收入全部上缴“收支两条线”专用账户,而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房屋及设备维修等经费支出则纳入财政预算,按月统一拨付。并提出“二增二减一确保”的目标,即增加政府投入,增加医务人员收入,减轻病人医疗负担,减少不合理支出,确保改革平稳推进。经过六年多实践,“收支两条线”措施日趋完善,政府投入不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医改形势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显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日益凸显。
1、部门之间需要进一步协调。医改工作涉及多部门,涉及体制机制的改变和建立,涉及各种利益调整,需要多项措施统筹协调配合推进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比如说多个部门联合同步推进,效果不是非常好。一些部门推进的速度比较快,有一些相应的改革推进的速度相对来说比较滞后。
2、社区全科队伍建设存在较多难题,医务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一方面,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转变,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本行业中地位相对较低,待遇不高,培训机会不多,医务人员个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以及现有人员编制、职称评定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急需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另一方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切断了社区卫生服务收入与服务机构、个人的利益关系。由于诊疗费减免等利民措施的实施,使居民更乐意到一级医院就近看病配药,导致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量急剧增大,而工作人员收入基本没有增加,有的单位还略有下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受到一定影响。
3、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到位。由于工作量大、人手紧张以及思想认识上的原因,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医疗、轻防保”,预防保健工作比较薄弱,以医疗为主的服务格局并未打破。此外,由于医保政策等原因,家庭医生与家庭签约实行的是软签约,即签约后家庭成员仍可自由就诊。社区就诊除方便价廉外,在药物数量质量、检查治疗手段、家庭医生综合能力等方面,与居民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导致社区首诊目标较难实现。加上二三级医院还没有很好联动,导致双向转诊难以落地。
4、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区域内居民群众的需求。全区老龄人口比例已达24%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提高和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医疗和公共卫生的重要任务。目前,二三级医院片面追求缩短住院时间,社区卫生中心床位有限,大量需要一定医疗康复护理的老人住院困难。
5、基本药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住院病人、肿瘤病人及老干部等特殊人群用药存具有习惯性,对招标药品的规格、产地改变有不理解。此外,由于中标药品配送不及时出现断药情况,导致群众满意率下降。目前临床上还有数十种药品配送不及时,如盐酸普罗帕酮片(心律平) ,联苯双脂片等。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1、加强工作领导,形成整体合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各方利益、推进难度较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当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相关部门的任务和责任,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制订和完善符合实际情况的配套方案和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医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平稳、有序推进。
2、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在保证医务人员基本工资的基础上,要科学测算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总量,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和奖金总量,制定以服务范围、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以及管理效能、医药费用控制等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核体系和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合理提升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3、加大培养力度,强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训、培养长效机制,建立区域内三级医疗机构带动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创建特色专科,培育领先学科,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适宜服务技术和特色服务项目,以点带面,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投入,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机制。在建立“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全科医生三年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医师进修制度、全科医生再培训制度、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各级医师带教及培养制度、岗位绩效考核制度,表彰和激励制度等,激发内在动力,为优秀卫生人才干出成果、多出成果搭建平台。
4、提高服务功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真正实现群众就医“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社区居民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需求。同时,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探索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为特殊困难的孤寡慢性病及老年痴呆症患者等提供护理,乃至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等工作,以适应社会需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到突出重点、动态管理,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健康信息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医疗服务。
5、积极探索适应老年疾病规律的医疗、护理、康复服务模式。区政府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提供的社区服务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服务之一,进一步加强老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力度和深度,更新观念,整合社区、校区资源,积极探索符合我区特点的老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更加注重民生保障的政府实事项目安排,筹建区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中心,将老年疾病的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列入全区老年事业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合理安排,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老年医疗康复护理的辐射指导能力。
(课题组成员:汪其才、肖萍、王小林、易春涛、沈维佳 执笔:沈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