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crumb.png 首页 > 资料中心 > 调研文集

关于本区社区矫正工作的调研报告

日期: 2013-12-11

 

关于本区社区矫正工作的调研报告

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

 

社区矫正是指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如何使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是一项重要课题。今年3月,区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组织部分工委委员和人大代表走访田林社区就业服务社,参观斜土社区心理矫正团训活动,视察徐汇社区矫正中心,并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听取区司法局关于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的汇报。通过调研,了解本区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关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本区社区矫正主要做法及成效

截至201212月底,本区在册社区矫正人员403名,其中,管制3名、缓刑275名、假释48名、暂予监外执行22名、剥夺政治权利55名;社区矫正人员获得日常行为表扬43人次,记功2人,警告9人,无下落不明及重新犯罪,未发生脱漏管。通过现场调研、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座谈,以及与矫正对象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到区司法局创新工作方法,探索“门诊式”工作模式、网上矫正中心等方式,取得了2012年以来实现社区矫正人员零重犯,回归人员重犯率连续17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良好效果。

(一)建成社区矫正中心,做到硬件配置人性化。区司法局按照“建设一个集监管、教育、帮扶为一体、专门服务于社区矫正活动的管理服务场所”的目标,历经一年多的推进建设,徐汇区社区矫正中心于20127月中旬启动试运行,831全市现场会上正式挂牌。中心场地面积526.86平方米,设置了“监管矫正、教育矫正、心理矫正”三大功能区,下设若干功能室,根据不同类型的矫正对象在硬件上进行人性化布局,并做到“名称、标牌、用色、设施、功能”五统一。作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平台,局安帮科、区新航工作站、帮教协会以及播爱新航、播爱心声、播爱书香、播爱扶苗等4个项目工作室入驻中心合署办公,执法监督部、教育矫正部、社会帮教部和政研宣传部紧密衔接教育矫正、监督管理、社会帮扶三大任务,大力推进分类及个别化矫正。

(二)建立“门诊式”矫正工作流程,做到矫正方案需求化。根据社区矫正流程设计和本区人员集中报道纳管的区工作实际,探索形成以区矫正中心为平台、契合社区矫正人员集中报到特点的“门诊式”教育矫正工作流程,即“报到宣告—测评面谈—科学分类—制定方案—个别处遇”。在交接入矫阶段,矫正对象完成报到登记或宣告后,立即由工作室完成心理测评、需求评估和面谈咨询,然后针对对象存在问题科学分类,提出分级意见和个别化矫正建议,配合司法所制定矫正方案。在教育矫正阶段,执法监管部负责跟踪监督司法所落实具体教育帮扶项目和专业督导,或者有计划地安排集中教育或社区劳动。通过“普通门诊”与“专家门诊”的分类,提高了教育矫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推进个别化矫正项目建设,做到矫正工作项目化。区司法局推进了个别化矫正措施,打造了“播爱”系列特色矫正项目,依托中心运作模式对“心理矫正CARE模式、阅读疗法、特殊对象未成年子女关爱以及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培训管理一体化模式”等四个项目的项目架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作进一步完善,探索形成了“以改善认知、疏导情绪、促进自新为内容,以科学评估、分类矫正、组合实施为方法”的个别化矫正教育措施。截至20133月,播爱心声工作室累计对250名对象采用“care”模式开展心理矫正,在与矫正对象交流中了解到,“care”心理矫正主体鲜明、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在经过一阶段课程后,舒缓了抵触、自闭情绪,效果良好。播爱书香工作室累计参加对象159人次,收集阅读体会94篇;播爱新航工作室累计开发岗位282个,上岗40人,稳岗率85.2%,到工作室参加技能培训67人。

(四)依托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方法,做到监督手段科技化。依托市矫正办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拓展平台功能,推进建设区内的个别化矫正教育系统,通过电子考勤技术和管理后台,建立“三式”管理模式,即“门诊式”的矫正流程、“菜单式”的矫正方案和“记账式”的矫正记录,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实现社区矫正人员“一人一档”和“一人一法”,实现矫正中心与司法所在日常工作中的互动监督,实现区内公检法部门在文书(信息)交换上的无缝衔接,实现市区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在去年开展市矫正办试点运用定位技术对特定社区矫正人员实施监管的基础上,今年推动了电子脚踝监控装置试点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经调研,本区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立法层面的问题。《刑法》和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两高两部”联合出台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与本市制定的《实施细则》对“公检法司”配合落实社区矫正的规定过于笼统,与地区实际脱节。此外,在社区矫正执行环节,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部门强制权,对矫正对象使用监管措施缺少法律依据。二是机构和人员问题。法律明确规定矫正日常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承担,但目前,无论是区司法局还是街镇司法所都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矫正社工工资福利待遇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原因,专业社工流失现象严重,不利于提升专业组织的服务水平。三是经费保障问题。区级层面社区矫正经费包含于区司法局部门预算中,由于新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颁布后,对矫正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工作量相应增多,现有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监督、教育矫正工作的展开。

三、相关建议意见

(一)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提出立法建议。一是在相关部门间建立工作衔接制度,使社区矫正在法律文书送达、人员移送交接、日常监督管理等环节衔接更为合理,分工更加明确,符合实际需要。二是向上级部门提出立法建议,从法律层面对执法主体、职责范围、监管措施作出明确、细化的规定,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二)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既有刑罚执行内容,需有执法职能的政法机关实施,也有教育矫正、社会帮扶的社会工作服务内容,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一要完善政府购买矫正社工服务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范围、标准体系等制度,规范购买行为。二要培育完善治理科学、服务专业、作用明显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相应服务职能,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三要引导其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同时对专业社工施行职业水平鉴定,分类给予合理报酬,调动工作积极性。四要定期由社会组织评估专家对教育帮扶效果进行考评,对内部治理、工作绩效、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

(三)注重自身建设,提升社区矫正队伍的履职能力。一是加强矫正工作人员岗前培训。针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涉及的法学、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认真抓好社区矫正工作者岗前培训提高能力。二是重视在职培训。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将不断有新的规章制度出台,新挑战、新问题也会层出不穷,因此要认真抓好在职培训,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能。三是抓好随机培训。应根据社区矫正对象思想变化周期、群体行为倾向、矫正任务转换、个体疑难重点及各类突发情况进行适时、针对性的随机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矫正工作新情况和新问题。

 

(课题组成员:竺琪君 刘新宝 张妙德 丁美玲 傅蕴恺

执笔:傅蕴恺)